●王群
教師均希望每節(jié)課都能夠按照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然而,實際上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之間并非都能夠完全吻合,學生的參與程度和活動節(jié)奏不可能程序般掌控。此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由他們討論解決問題,而不是按照計劃一成不變,打斷學生的良性思維。如果因為時間關系而不能完成預定任務,可以將其作為家庭作業(yè)來處理。
不久前,學校對高二年級進行教學督導。按照既定教學計劃,我教授高二上冊第四單元,其主題是“The Olympics”。從整個教材體系來看,該單元文章充分體現(xiàn)了思想性原則,著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養(yǎng)。因此,我在研讀教材后將其定位為:知識目標——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了解有關奧運的歷史、構成、項目、中國和奧運等;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之成為懂得積極運用良好學習策略的自主型學習者。同時,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滲透,并適當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學習奧運精神和信條。為確保教學效果,我采用了“主題教學法”與“結構功能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雖然我在課前圍繞英語學科基本要求,反復研讀課文,根據(jù)學情,確定了教學目標,并設計了相應的教學過程,但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非常熱烈,導致沒有時間達成能力目標。其相應部分的操練只能作為家庭作業(yè)布置,最終形成了教學的“留白”。
課后,我覺得很不踏實:這樣是否違背了教學原則?如果當時打斷他們的討論,堅持按照原定步驟授課,教學效果會更好嗎?任由學生課上討論,雖然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取向的滲透,但畢竟沒有完成既定計劃,心中難免不安。
經(jīng)再三反思,我覺得自己的做法并無不當。課堂學習承載著學生部分的生命運動,以靈動閃亮的模式經(jīng)歷青春朝氣,學生作為生命個體,展示自己的個性,與學生們分享生活與學習積累并探討認識世界的多維視角,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進入豐富多彩且多變情景。 假如一味追求預設步驟,按部就班,課堂教學變成肥皂劇,一切均在預料之中,沒有任何變數(shù),學生必然審美疲勞,對枯燥的知識灌輸感到厭煩。再多再實用的知識也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和教師雖然同處教室,但已經(jīng)不能產(chǎn)生共鳴,且雙方會漸行漸遠。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需要重新認識課堂教學效率問題?,F(xiàn)代教育不能夠置身社會之外,其根本目的在于發(fā)展人性,拓展個人需求,彰顯個人價值。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視效益,必然引發(fā)對人文的漠視,完全違背現(xiàn)代教育的宗旨。英語課堂教學當然需要效率,但是其效率應該與教學目標重合,而不是簡單地以教學內容的完成作為唯一的考量標準。否則,剝奪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困惑表述和情緒表達,無異于將學生的主體功能異化,使他們成為置身事外的觀眾,所謂的效率只能停留在表象,并沒有真正達到教學任務的生成。
在這節(jié)督導課中,學生的積極參與豐滿了教學過程,并演變出預料之外的內涵,教學預定的內容和目標都未能達成。如何詮釋這一現(xiàn)象需要教學智慧。第一,這種類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實際沒有完成的僅僅是認知目標,而其技能、情感等目標早已超越,所以,收獲遠大于暫時的不足。第二,課堂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目的,應該從大局審視,而不要認為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就必然消極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顯然,未達成的認知可以在后續(xù)教學中得到滿足,掌控大局可以事半功倍,絕不可因小失大。第三,預設并非一成不變。因為,預設設計時與預設執(zhí)行時的學情不可能永遠一致,面對鮮活的生命個體,教學目標必須與學生如影隨形,適時做出調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辈急R姆也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币粋€有經(jīng)驗的教師,不必講究課堂的完美。有時,留白也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