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冰潔
(秦皇島市第八中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初三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從化學課的起始段就注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jīng)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guī)啄陙碓谶@方面的幾點做法。
化學對于初三學生來講是一門新學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對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xiàn)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教師首先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講催化劑概念、氧氣、氫氣、酸堿鹽性質(zhì)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如在講氧氣的鑒別時,我沒有先講鑒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進兩個集氣瓶中,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xiàn)象得出鑒別氧氣的方法。再如在講實驗室制氫氣是用鋅而不是用鎂或鐵的原因時,我增加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分別用鋅、鎂、鐵三種金屬與稀硫酸反應,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有何不同,再由學生得出為何不用鎂、鐵而用鋅的原因,這也為以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打下了基礎。其次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學生自己實驗時興趣較高,為了避免學生動手的盲目性,教師要因勢利導,把單純的興趣轉化成對學習知識的樂趣,成為學習的動力。教師還要注意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指導他們分析實驗現(xiàn)象,書寫實驗報告。
在演示實驗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通過自己熟練規(guī)范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會學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怎樣記錄觀察結果,避免學生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引導學生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的順序有步驟有計劃地觀察,然后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把課堂上的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動手時,學生的興趣濃厚,實驗結束時,往往意猶未盡,必要時教師可順著學生的熱情,補充一些自主實驗,給學生一些參與的機會,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做了稀硫酸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后,給出兩組物質(zhì):A組:硫酸鉀溶液、硫酸鈉溶液、硫酸溶液;B組:氯化鋇溶液、硝酸鋇溶液、氫氧化鋇溶液。讓學生用A組的每一種物質(zhì)與B組的每一種物質(zhì)反應找出規(guī)律,獲得新知,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可能,力求把探究學習深入到每一節(jié)課和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中,不局限于學習教材內(nèi)容后的“再探究”,充分體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宗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初中化學《空氣》這一節(jié),空氣成分的研究實驗是本節(jié)的探究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實驗探究,從觀察實驗現(xiàn)象入手,讓學生充分討論相關的結論,不局限于“空氣中氧氣約占五分之一體積”的結論,尊重每個學生的結論,讓他們都體驗到成功的滿足。在上課時,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觀點:燃燒匙內(nèi)紅磷沒有了,火焰熄滅,水位停止上升。此時,教師應表揚學生積極參與的主體意識,并取出燃燒匙,讓學生觀察,還有紅磷剩余,并提出問題:如果紅磷的量少了,將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如果水位上升不到五分之一,可能會有哪些原因?讓學生進一步參與討論、探究,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
探究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例如:在《燃燒和滅火》這一課題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提出問題:燃燒的條件是什么?滅火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大膽做出猜想和假設,接著利用學生自己身邊的資源,收集資料、制訂計劃,進行實驗探究,最后進行解釋和得出結論。燃燒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和溫度要達到著火點,三者缺一不可。另外還要指導學生做好選做實驗及家庭小實驗。根據(jù)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實際,盡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實驗,例如:在講“緒言”時,我先避開書本,做了幾個趣味實驗“空杯生牛奶”、“小紙花變色”、“魔棒點燈”,學生一個個睜大了好奇的雙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課內(nèi)容。這樣緊緊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效果當然要比平鋪直敘好得多。再如講了酸性、堿性之后,指導學生去測定本地土壤、水樣的酸堿性;講了有機物的知識后,指導學生去鑒別羊毛衫的真與假等等。
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對于學習緊張的初三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輕松一下,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許多化學知識?;瘜W課外活動的內(nèi)容及方式很多,大體上包括“化學游戲晚會”、“化學知識講座”、“化學知識競賽”、“化學園地”、“化學展覽會”等等,可以每學期或每學年舉行一兩次。如“化學知識講座”可以講講“空氣與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護”、“溫室效應的原因”、“酸雨的形成”、“當代軍事與化學”、“化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等,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也可以講講道爾頓、拉瓦錫、侯德榜等著名化學家的成才之路,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學習態(tài)度。再如“化學游戲晚會”,可以把所學過的化學知識編成各種節(jié)目:如相聲、小品、魔術等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一步鞏固書本知識。根據(jù)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把化學知識按基本知識、難點、疑點分門別類編成不同類型的題目,舉行化學競賽,這也不失為一種加深鞏固知識的好方法。
初中化學的難點及知識分化點一般有:化學用語、溶液的計算、無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一個學生即使興趣較高,一旦幾次被難倒,興趣也會大減,從而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知識分化點很重要。例如化學用語中元素符號、化學式,采取分批識記,從緒言開始,日積月累;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教給他們“五查”:一查分子式寫是否對,二查配平是否正確,三查“等號”有沒有寫,四查條件有沒有標注,五查該畫的“↑”或“↓”有沒有畫;將常見元素的化合價、酸堿鹽溶解性編成口訣幫他們識記;對于溶液的計算,重點授以方法,讓他們多練,盡可能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公式、規(guī)律;對于零碎的化學知識,教師幫助總結。這樣有助于學生記憶及掌握,不至于使學生感到難,從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減。
總之,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只有教師積極探索,不斷總結,通過各種途徑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趣性。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