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輝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模式不斷出現(xiàn),但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不能產(chǎn)生絕對的影響力,總會在顯示生命力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通過教學實踐,提出解決之策:堅守正確的學科觀、學生觀和教學觀,去除模式化,彰顯靈活性。
[關(guān)鍵詞]思想品德教學模式 靈活性 規(guī)律 生本 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90058
無論哪一門學科,都需要解決“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的共性問題。在教學課堂改革的初級階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無疑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總具有兩面性,我們必須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以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回首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它同樣經(jīng)歷了從發(fā)揚、固守傳統(tǒng)到優(yōu)化、革新的發(fā)展過程,也出現(xiàn)了一些教學模式,如以下兩種。
模式一:“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為過程的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
模式二:“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為過程的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
這兩種模式能夠幫助教師順利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重視“知”和“能”,以講授法為主,但其忽視了學習主體的真正地位,無法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熱情。更令人尷尬的是,扼殺了師生真正的話語權(quán)。
新課程改革給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于是各地涌現(xiàn)出眾多的教學模式?,F(xiàn)略舉幾例。
模式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訓練反饋”。
模式二:“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模式三:“新課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和策略研究”,包括學案導學式、情景教學模式、三步一貫式(即從七至九年級分別嘗試討論式、體驗式、探究式教學)等研究。
模式四:“學——導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即學生學習主動化、資源整合多元化、課程講授多樣化、學習支持立體化,呈現(xiàn)出研究性、實驗性和實踐性。
模式五:目標教學模式,即展示目標、實施目標、檢測目標、矯正補救目標。
模式六:“知信行和諧發(fā)展”教學模式,即1990年8月以來,東北師范大學和吉林省撫松縣第三中學聯(lián)合開展了“優(yōu)化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教學改革實驗,其操作過程是“入心—明理—解惑—力行”。
這些模式或側(cè)重學法,或側(cè)重目標,或側(cè)重探究,或側(cè)重搭建學習支架,或側(cè)重學習心理,但是都可以互為補充和完善。這種模式化教學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引領(lǐng)教學活動的功能,但是同時又容易使教學機械、僵化,不能完全切合現(xiàn)實需要。那么,教學究竟該采取何種模式呢?筆者認為,發(fā)揚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必然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想品德學科所面對的教學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觀點的多元性、實踐的個性化等特點,如果單單使用一種教學模式,那就必然犯機械主義錯誤,弄出削足適履、刻舟求劍的笑話來。那么在去除教學模式化之后,有沒有需要恪守的原則、思想呢?
通過梳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
1.學科觀:尊重規(guī)律。思想品德學科作為人文學科,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具有解讀能力,只是由此所產(chǎn)生的觀點、提出的問題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杜絕純粹布道式的單向傳授行為。幾乎所有的教學模式都遵從建構(gòu)主義關(guān)于學習規(guī)律的觀點,主動自覺地提出問題,營造體驗、實踐等各種情境,幫助學生順應和同化,積極不斷地建構(gòu)自我。
2.學生觀:以生為本。比如八年級下冊中的“隱私與隱私權(quán)”,這是八年級學生比較敏感的話題,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模式,我們都必須使教學貼近現(xiàn)實生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最新的侵犯隱私權(quán)的案例,引導學生剖析其中涉及的道德、法律知識,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情境體驗、活動實踐等,從而幫助師生多元立體地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如此釋放學生的情感和潛能。
3.教學觀:教學個性化。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師在堅守新理念的前提下,綜合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教學特長,積極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這就涉及教學個性的問題。因此,我們應當倡導集眾家之長、貼近學情、推陳出新、相機而動的教學方式。
由此觀之,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模式化,教學形式應該高度服務于教學目標,無為與有為并舉,有法與無法相融。在多元的社會里,教師應以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實踐方法,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