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陽
詩是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古代詩詞飽含了詩人的情感,同時詩詞的格式相對現(xiàn)代人寫文章的格式是精短的,有韻律,因此古代詩詞的審美和鑒賞需要花費一點工夫。詩歌的審美和鑒賞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xiàn)代的學生缺乏對古代詩詞系統(tǒng)的認識,很難把握住詩歌中的那種古典美,成為應試教育中的一個難點。詩歌的鑒賞首先要從朗讀入手,接著深刻理解詩歌中的詞語,即煉字,最后從宏觀上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感情色彩、意境和內涵。
一、詩歌的朗讀
理解詩歌的美,首先要學會感受,感受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受到影響或感染;二是生發(fā)感想,獲得體會。這是一種心理活動,是由于受到客觀的影響而產生的主觀情緒,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朗讀詩歌,能夠初步地讓誦讀的人感受到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其次詩歌朗朗上口,音韻有序,是由于詩歌有它自己的韻律:一是節(jié)拍,加強了語言韻律的動感;二是押韻,使得作品的聲調和諧,便于吟誦和記憶;三是對仗,詩歌都是對仗的,使得語句讀起來更加有韻味;四是平仄,利用漢語聲調的平衡交替來加強詩歌語言中抑揚頓挫的美。這些都是詩歌朗讀中所能夠感受到的詩歌獨特的聲韻美,它們講究字句整齊、押韻諧和、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營造了悅耳的聲律美,使得詩歌有種獨特的詩味。
此外,朗誦者如果要從朗讀的過程中把握詩歌,更是要注重自己的朗讀技巧。首先是要注重詩歌中的重讀音節(jié)詞。重讀的詞可以通過拖長、快中顯慢、前后停歇來強調。例如以下這首詩歌: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歌中的“繡成堆”“次第開”“妃子笑”和“荔枝來”都是重讀詞語。重讀“繡成堆”和“次第開”是著重領會長安城里的驪山被樹木環(huán)繞,山頂上面的宮殿千個宮門逐漸打開,通過重讀這些詞語能夠體會到詩人所描述的場景的動態(tài)變化?!板有Α焙汀袄笾怼钡闹刈x,則是讓人能夠把握詩人所要描寫的人物的狀態(tài),以及理解這個狀態(tài)改變的原因。
其次,詩歌朗讀中要把握詩歌的語調,語調上揚,表達的是一種喜的情緒,而語調下降,則是突出一種悲的情緒。例如以下這首詩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p>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歌第一句最后用的是下降的語調,表達了等君回來卻沒有等到,遙遙無歸期的焦慮感;第二句最后的語調是平緩的,補充交代不能回來的原因,用比較平緩的語調營造了一種畫面感;第三句話最后用升調,表示一種美好的回憶,回憶之前開心幸福的經歷,對之后團聚之時的期待;最后一句話則使得文意曲折深厚,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歸期的向往,對于君的深厚情意,而未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相聚無定期的痛苦,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和跳躍,用起伏變化的曲調恰恰能反映詩人當時復雜的情感變化。
二、詩詞煉字煉句
在眾多的文學樣式中,中國的詩詞是最注重字詞運用的,古典詩歌更是語言的精華,可能有些情感表達只需要個別詞語就能非常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它精練精辟,形象生動,往往一字千鈞、震撼人的心靈,給人留下一個很大的想象空間。例如,“萬家燈火鬧春橋”中的“鬧”字,一字就讓人聯(lián)想到場面的熱鬧;“飛花兩岸照船紅”中的“飛”字,能夠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有風在吹,花瓣紛飛的美景,同時還表現(xiàn)出船在其間行駛的情景;“萬里歸船弄長笛”這句中的“歸”字,這首詩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了這個“歸”字里。因此在教學古典詩詞的時候,要教會學生欣賞詩詞中的重要字,讓他們明白這樣的字能不能被換,如果不能被換,為什么,讓他們理解這樣的字在詩句中的作用。
三、從宏觀方面把握詩詞的意境和內涵
從宏觀上把握詩詞的意境,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詩詞所描寫的景色和畫面感的把握,因為詩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通常都是運用對景物的描寫從而烘托自己所想表達的情感;另外一方面要把握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只有深刻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準確地把握詩人所作這首詩歌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古典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形成的,是一種感性的形象。通常我們說要了解的詩歌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共同構建的用以形成的畫面。它需要感性的認識和情緒的體驗的相結合,才能夠準確把握這首詩歌意境,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說的便是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意境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遼闊雄壯,有的是悲涼凄婉,有的是絢麗多彩,有的則是豪放曠達,有的是含蓄典雅,有的則是直白明了。無論是哪種畫面感,都能夠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但是需要學生能夠把握這是只用怎樣的畫面才可以領略其中之美。例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描寫了戰(zhàn)事來臨前的緊迫感,“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是表示詩人像是進入了夢境一樣。再如,李清照的那首《聲聲慢》,其中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描寫了詩人一個人在深秋晚上喝酒的情景,但是卻也無法用酒帶來的暖意敵過寒風,表達了詩人無比憂愁、凄涼的感情。學生在賞析這首詩歌的時候就要把握這些景物在詩歌中的作用,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畫面,從而體會詩人當時的孤獨、愁腸欲斷的情感。
注重知人論世,如孟子所講:“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彼?,讀詩歌的時候也要注重把握詩人這個人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例如,杜甫的詩歌風格通常是批判現(xiàn)實生活的,因為他本人經歷過安史之亂,體會過由于國家動蕩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疾苦,因此在賞析杜甫詩歌的時候,要注重結合他的個人經歷,才能夠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孫富中.高考命題采用“愿景”為哪般[J].語文建設,2006(07).
[2]樊漢彬.高考命題30天[J].中國校園文學,2005(03).
[3]任大中.強調,倒裝與高考命題[J].考試:高考英語版,2007(Z1).
[4]沈郁菁.關于改進江蘇語文高考命題等工作的幾項建議[J].語文學刊,2011(14).
[5]葉飆,周衛(wèi),郭琛,等.高考命題改革者[J].報刊薈萃,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