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麗江西財經(jīng)大學現(xiàn)代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延伸、自我截除與救贖——麥氏理論下的微信解讀
林麗
江西財經(jīng)大學現(xiàn)代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在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麥氏媒介理論對新媒介發(fā)展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本文從媒介即人體延伸的視角出發(fā),結合新媒介形態(tài)和特點,對當下盛行的手機微信進行審視和解讀,以探尋人與媒介技術之間的救贖之道。
關鍵詞麥克盧漢;延伸;自我截除;微信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麥克盧漢的經(jīng)典論斷之一。他認為,“任何發(fā)明或技術都是人體的延伸或自我截除”,一切媒介都是人體的延伸。微信,似乎更加印證了這一觀點,微信時代的受眾則在更深程度上進行著自我截除。反思麥氏理論,用其分析微信,對探索人類與媒介的平衡有著重要意義。
在麥氏看來,衣服是皮膚的延伸,輪子是腳的延伸,書是眼睛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電子媒介則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不管贊成還是否定,這句話如魔咒般影響著理論界,以致長時間以來,我們眼中只有“媒介是人的延伸”這一觀點,而忽視了麥克盧漢對技術的關于麻木和自我截除的解釋。
麥克盧漢用希臘神話中那耳喀索斯的故事對媒介麻木和自我截除進行了生動的說明。那耳喀索斯是一名絕世美少年,他拒絕了愛慕他的回聲女神。一次他到湖邊喝水,發(fā)現(xiàn)了水中俊美的臉,愛上了自己的倒影。他對著倒影說:“你真美,你是誰”,愛回聲女神躲在旁邊回應他:“你是誰”;那耳喀索斯繼續(xù)對倒影說:“我是那耳喀索斯,我想認識你”,回聲女神回應:“想認識你”。他沒有理會回聲女神,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倒影中,對著他招手微笑。直到有一天,無意碰到了水面,攪亂了倒影,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戀上的是影子,悲傷而死。
對這個故事的解讀很容易落入自戀的窠臼,實際上,那耳喀索斯最初并不知道自己愛上的是自己的影子,他意識中的愛人是另有其人——當湖面這個媒介延伸了人及其欲望的時候,人看的是另外的對象,而不是自己?;芈暸駩鄣暮魡緵]有召回迷失的那耳喀索斯,他已經(jīng)陷入麻木狀態(tài),變成自己延伸的影子的伺服機制。麥克盧漢特別指出,人們習慣性地認為那耳喀索斯看到倒影的瞬間就愛上了自己,這恰恰說明技術是如何使人麻木的,“我們自身變成了我們所觀察的東西,一種麻木性的自戀狀態(tài)”。因深陷這種麻木狀態(tài),那耳喀索斯無法回應回聲女神的呼喚,“自我延伸,也即自動截除”。
對這則故事進一步分解,將清晰地說明麻木與自我截除是如何形成的:
湖面/鏡子:一般意義上的媒介技術;
那耳喀索斯:面對媒介時不知不覺中進入麻木狀態(tài)的人;
倒影:人在媒介中的延伸;
回聲女神:處于麻木狀態(tài)的人自我截除了與外界的聯(lián)系。
如此細分下來,便可以通過那耳喀索斯的故事建立一個模型,用以分析媒介是如何延伸了人,媒介麻木與自我截除又是如何產生的。現(xiàn)在,讓我們用那耳喀索斯這樣一個媒介分析工具,來解讀當下盛行的微信。
微信:新的媒介技術;
用戶:面對媒介時陷入麻木狀態(tài)的人;
朋友圈:人在微信中的延伸;
外界:進入麻木狀態(tài)的人的自我截除。
微信,以手機為載體,方便迅捷,用戶可隨時隨地刷微信,即時即刻分享周邊事,很多人的一天從刷微信開始,以刷微信結束。微信正以不可阻擋之勢,一點一滴侵入人們的生活,霸占著人們幾乎全部的碎片化時間,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改變著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通過微信,人們可以看新聞,可以將自己的心情、將周圍發(fā)生的事情與朋友進行分享,可以了解朋友的近況。通過文字、圖片、小視頻,能寫能看,能說能聽,微信將以往的報紙、電視和網(wǎng)絡等媒介形式融合起來,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媒介形式。微信的出現(xiàn),并沒有取代傳統(tǒng)媒介,也不是傳統(tǒng)媒介的簡單疊加,而是更高程度的融合。微信不但實現(xiàn)了耳、目、口、鬧、心的延伸,也實現(xiàn)了中樞神經(jīng)的延伸,增加了人的能力,延伸了人的欲望。在自我保護的慣性下,用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媒介麻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眾多的“低頭族”,也有了所謂的“手機依存癥”。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從早期的“電視人”、“容器人”到互聯(lián)網(wǎng)綜合癥,再到博客、微博,直至如今的手機微信,每次媒介技術的革新都給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但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原本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表面上讓交流更加便捷、讓溝通更加順暢、讓距離更加貼近的微信,并沒有像大多數(shù)人想象的那樣,進一步加深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交往。恰恰相反,當用戶渾然忘我刷著微信的時候,已經(jīng)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了,沉迷于手機,沉迷于微信的用戶,正在慢慢變成那耳喀索斯,面對面的深度交往已經(jīng)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從生理學上看,當人的身體受到外界強烈的刺激或者壓力時,為了實現(xiàn)自我保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設法截除或者隔離讓人不舒適的感官、感覺或者技能,如小朋友打疫苗時,醫(yī)生會想方設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在他們沒有防備時扎針,可以有效減緩疼痛。
這與麥克盧漢媒介的“自我截除”不謀而合,電子媒介延伸的是人類的中樞神經(jīng),必須遏制甚至截除威脅中樞神經(jīng)的外來因素。要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自我截除就不能讓主體實現(xiàn)自我感知,不能讓其察覺,即必須進入麻木狀態(tài)。只有借助麻木來切斷感知,神經(jīng)系統(tǒng)才能承受這樣的延伸,這種麻木和自我截除,在新媒介時代尤為明顯。融合了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媒介形式的微信,從多個方面延伸了人體的感官機能,更加瘋狂的吞噬著人們的時間。微信延伸了人們的耳、目、口、心、腦和整個中樞神經(jīng),基于自我保護,延伸的同時必然要截除將相對應的感官機能。微信對中樞神經(jīng)的延伸力度和強度更具沖擊性,對整個人產生強烈的刺激和壓力,為了自身安全,系統(tǒng)會自動進行截除或者隔離,直接表現(xiàn)為使用者沉浸于微信中,“兩耳不聞身外事,一心只顧朋友圈”,截除了與外界真實的實際交往,破壞了原本面對面的緊密的人際交往,朋友圈常點贊,現(xiàn)實中卻少相往來。例如,本應全家團圓其樂融融的除夕夜,卻成了玩微信搶紅包之夜,讓不懂微信的老人成了回聲女神,無可奈何,有苦難言。
自我保護便如壁虎斷尾般自我截除。以往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介多是人部分機能的延伸,而如今的微信等新媒介形式,則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延伸。當刺激到達某一臨界值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又如何自我截除從而自我保護?從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對此的解決之道。
對于媒介技術,麥克盧漢提出了兩個關鍵詞,一是“迎向技術”,一是“處之泰然”。前者表明要與新技術正面遭遇,若因噎廢食,一味逃避新技術,并非解決之道。后者強調人與技術的關系,若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成為純粹的技術主義者,結果將變成技術不為人所用,人為技術用,如手機微信,“低頭族”沉迷其中,微信沒有變成人的一部分,人反而成了微信的一部分,那耳喀索斯與其倒影,同樣如此;唯有時刻警醒,“身在其中,不受其亂”才能“處之泰然”。
此外,麥克盧漢非常認同庇護十二世的一個觀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xiàn)代社會的未來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傳播技術和個人的回應能力之間,是否能維持平衡?!丙溈吮R漢并非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堅定的技術決定論者”。在他看來,實現(xiàn)人與技術之間的平衡,防止人類的感官被截除,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
[2]黨昊祺.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J].東南傳播,2012(8).
[3]周弛.麥克盧漢與全球傳播[J].新聞記者,2011 (11).
麻木與自我截除的產生源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自我保護。媒介在延伸的同時往往會加強人的能力,突出人的欲望,當這些能力和欲望強烈刺激系統(tǒng)時,處于本能的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39-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