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輝
(瓦房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遼寧 瓦房店 116300)
復州,遼代興宗設置,治水寧(今遼寧瓦房店市西北復州),元代廢。明代置復州衛(wèi),清代改為復州。1913年中華民國改為復縣。1985年改設瓦房店市??梢姀椭輾v史悠久,文化積淀十分豐厚。
復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的一朵奇葩。眾所周知,中國皮影主要有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西北的牛皮影、福建龍溪(今龍海)和廣東潮州的紙影、遼寧的驢皮影、黑龍江的驢皮影(又分江北的望奎皮影與江南的雙城皮影)等。而復州皮影屬于遼寧驢皮影的一個分支。復州皮影獨樹一幟,獨具特色,已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因此,全面系統(tǒng)、深入細致地研究復州皮影,對復州皮影的傳承與發(fā)展,既具有理性思考意義,又具有實踐參考價值。
具體來講,復州皮影的系統(tǒng)化研究,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理論層面來進行。
解讀復州皮影的第一個層面,是了解復州皮影的概況。
復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的一朵奇葩。中國皮影戲歷史悠久,早在北宋時就已經(jīng)有皮影戲演出。據(jù)南宋灌園耐得翁所著的《都城幻勝》一書所載:“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之。”[1]又有學者考證說,中國皮影戲在元代曾傳至西亞,后來又遠及歐洲。
而復州皮影的歷史相對較短,據(jù)文獻記載,只有300余年。源于明朝萬歷年間,興盛于清朝嘉慶年間。期間曾經(jīng)幾度興衰變遷,并經(jīng)歷過數(shù)次禁演風波。新中國成立以后,瓦房店一帶的復州皮影得到新生,演出活動異常活躍,曾一度出現(xiàn)43個復州皮影戲班爭相獻藝,大受人民群眾特別是農(nóng)民的歡迎。當時的演出范圍除了遼南地區(qū)以外,還遍及整個遼寧省,并遠至吉林省林區(qū)。當時,皮影戲是農(nóng)村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皮影藝人被稱為“唱影先生”,很受尊重。因為皮影戲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十分豐富,所以皮影藝人在農(nóng)村算得上是文化人。例如宋喜云率領的“義和班”,演出情況十分火爆,演出場地里三層外三層擠滿了人,從晚7點一直唱到凌晨1點,連唱6小時,觀眾仍舊不散,還在喊“再來一段”。連演數(shù)日,久演不衰。
復州皮影有許多經(jīng)典劇目與保留劇目,其中主要有《楊家將》、《樊梨花征西》、《界牌關》、《盜馬關》等。其中傳統(tǒng)大戲《楊家將》是連臺本大戲,全唱完得120多個晚上。
解讀復州皮影的第二個層面,是了解復州皮影的傳承。
復州皮影戲雖然有諸多流傳派系,但僅存留下一支完整的傳承血脈,這就是瓦房店市得利寺鎮(zhèn)花紅溝屯的宋氏家族的“義和班”。
宋氏“義和班”的第一代傳人為宋德新,他原是廚師,廚藝精湛,但酷愛皮影,每逢“影班”演出,他就自告奮勇為“影班”做飯,有時演員臨時有事,他就給串個場。后來,他自己挑頭成立了“影班”,起名為“義和班”。因班底雄厚,藝術高超,在遼南一代名聲大振。關于“義和班”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時正逢“義和團”運動,宋德新贊同“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愛國主義思想,故起名“義和班”;另一種說法是“仗義和氣”。
宋氏“義和班”的第二代傳人宋喜云,是宋德新之子。演藝生涯主要是在解放以后,對復州皮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不僅全面繼承了宋德新的藝術精華,而且適應新的時代,又有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復州皮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藝術貢獻。
宋氏“義和班”的第三代傳人宋國超,是宋喜云之子,今年62歲,仍然健在。他7歲開始從父學皮影戲,十多歲就能獨當一面,不到20歲就成為“義和班”的主角,吹、拉、唱、打、拿樣樣精通,而且擅長雕刻影人兒,并集編、導、演于一身,其技藝的全面性超過了他的祖父和父親。目前,他正著力培養(yǎng)“義和班”的第四代傳人——王靜波,今年25歲,是宋國超的妻侄女。她從姑父學藝快一年,唱、拿的功夫也有了模樣,她立志繼承姑父的藝術,將復州皮影傳承下去。
解讀復州皮影的第三個層面,是了解復州皮影的特點。
復州皮影最主要的特點是地域性,即遼南的地域文化物性。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與靈魂血脈,而地域文化特色愈鮮明,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愈濃郁。所以魯迅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盵2]
中國皮影無不以各自的地域特點為亮點與支點,例如河北皮影的“呔味兒”,黑龍江皮影的“大碴子味兒”。而復州皮影的特點則是遼南的“糜子味兒”。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185.
[2]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