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民
摘要:思想品德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學生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在小學范圍內開展的一項基礎德育教育,它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如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思想品德知識的學習?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淺談一下關于這個問題的幾點看法。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習慣于說教式教育,把學生看作盛水的容器,只是一味地往里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體驗,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中。試想一下,長此以往下去,學生的主體地位怎么得以尊重和體現?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思考,自主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和要點。比如,在學習“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章知識的時候,我會在課堂上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美景以及風土人情等進行詳細的描述,學生興致盎然地參與到討論中。這樣一來,不但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總結中,更深刻地領會到了家鄉(xiāng)的無限魅力和風情,激起學生心中對美麗家鄉(xiāng)的強烈自豪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
二、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場景,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思想品德課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該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出發(f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關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為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提供充足保證。
比如,在學習“安全的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在課堂上播放以“安全”為主題的幻燈片:因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發(fā)生的交通悲??;生活中不注意安全用火,以至于造成火災事故……內容觸目驚心,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從身邊的事情中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促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都能嚴格遵守安全規(guī)則,從而實現了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的。
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素質教育觀點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教育獲得成長和發(fā)展。但同時也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合理展開教學,實現分層次的教育和發(fā)展。
四、創(chuàng)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guī)則”
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不斷更新,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可謂絞盡腦汁。有些課堂確實活起來了,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墒?,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學生們各說各的,似乎發(fā)表意見的同學或者小組與自己毫無關系。記得聽過一堂《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新穎的,一改過去課堂教學中的枯燥,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被激發(fā)出來。但是,當某一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么忙著整理自己的資料,要么說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學生們不傾聽,不補充、不否定,明顯的錯誤發(fā)現不了,老師也只是與該小組的特定成員進行單向對話,對于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說,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組的研究內容,而對其他小組完成的那部分知識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說,在這一節(jié)課里,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與老師們談到這一問題時,老師們很無奈,一方面,他們清楚在混亂的課堂里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為管理而壓制學生的熱情。毫無疑問,沒有了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建立起新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開放的同時,更應該擁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guī)則”。
五、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教學實施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白屨n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我們的共識。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大多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們敢于、樂于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zhí)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fā)現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對于我們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通過創(chuàng)新而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教師能否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關鍵因素;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發(fā)現、探究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
思想品德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