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鵬
我是個留守兒童,父母迫于生計遠走異鄉(xiāng)打工。他們讓我衣食無憂,卻無法照料我的生活,一年之中不多的幾次通話,算不得什么太深的感情。爺爺?shù)牟∫蝗罩厮埔蝗眨踔劣谏畈荒茏岳?。于是,我只有與奶奶相依為命。也許,只有這樣的情才算最親的情吧。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有奶奶的溫暖相伴。
奶奶的心是那樣的暖,奶奶的情是那樣的深,但奶奶的思想,卻又是那樣的“簡單”和“淳樸”。
小時候,奶奶總是坐在飯桌邊,催促我吃多點,吃飽飽的,才能快快長大,長大后考好的大學(xué)找好的工作過好的日子……話語里充滿了愛與期待。然而,嘮叨終究不是表現(xiàn)愛的理性方式,久而久之,反倒成了一種令人心煩的“經(jīng)文”。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句話,那一串串的音節(jié),如同機關(guān)槍在不停掃射一般,直逼得我如同小雞啄米似的不停點頭答應(yīng):“嗯嗯嗯,知道了知道了!”然后便隨口扯個謊編個借口溜之大吉。
可是歲月不饒人??!流年似水,奶奶臉上的皺紋一日多似一日,老態(tài)漸顯;身體也沒了往日的硬朗,頭痛腦熱一日多似一日。更要命的是,她的視力漸漸的模糊了,以至于五米之外的人都認不清。無從治療,只得坐視病情一天天惡化,這一切,奶奶只是默默地承受著。雖然一直病著,但她卻又是個閑不住的人,老想給人幫忙,結(jié)果卻總幫倒忙,她因此變得很自責(zé)。一次,我無意間撞見了讓我觸目心傷的一幕:裹著厚厚的褪色棉襖,頭戴毛織帽,腳穿舊棉鞋的奶奶,兩手藏在衣兜里,挨在門前的小凳上,一臉的無奈與孤獨,時不時發(fā)出一聲嘆息,四周靜得可怕……我的心,一陣陣地顫抖。
我明白,該自責(zé)的不是奶奶。
奶奶說她老了,眼睛快看不見了,對人很啰嗦,又總幫倒忙,覺得活得很辛苦;唯一讓她感到寬慰的,是我從不大聲地責(zé)罵過她,肯聽她嘮叨……我越聽越難受,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眼淚早已不爭氣地奪眶而出,哭成了淚人兒。而她,也已然老淚縱橫。
從那天起,我知道,我將再也不會厭煩于聽奶奶嘮叨;她多嘮叨一天,我就多一天幸福。我享受著這別樣的親情,我最怕哪一天再也聽不到她的嘮叨。
(指導(dǎo)老師:余偉萍)
點評:
這是一篇角度非常新穎別致的佳作,作者在簡單介紹了家庭情況后,直接了當(dāng)?shù)攸c出自己與奶奶的感情之深。然而這份深情,卻是從極平淡極普通的瑣事——嘮叨中得以體現(xiàn)?!皣Z叨”是很多人喜歡用來表現(xiàn)關(guān)愛的一項工具,作者卻別出心裁,不是寫被“嘮叨的愛”感動,直言“然而,嘮叨終究不是表現(xiàn)愛的理性方式”,繼而深入挖掘,書寫奶奶愛“嘮叨”的原因——長期的孤獨?!皣Z叨”寄托著奶奶的愛,而傾聽嘮叨,則是作者對奶奶的愛的回應(yīng)。艱辛的生活,無情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便如此相互慰藉,言辭平淡卻情深意長,怎不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