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經(jīng)過“三代”的發(fā)展后,“華夏”這一民族意識、華夷之辯愈發(fā)強烈。進而對周邊之民族的認識有所提高,相互間的交往也頻現(xiàn)于史冊。晉國,作為華夏族的一員,維持宗主地位是其應盡的義務。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與北狄族接觸,晉國與北狄關系的發(fā)展,是圍繞著晉國爭霸中原這一既定目標而展開的。二者關系的發(fā)展直接表現(xiàn)是晉國成功稱霸并促成了雙方互相影響的局面。而晉國采取的民族政策,于當時之情景講是明智之舉,有鑒于治道。
關鍵詞:晉國 北狄 民族關系
我國在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之前,“華夏”族與不同部落民族是交相錯居于黃河流域的。不僅如此,在同一國內(nèi)亦有夷狄與華夏共居之現(xiàn)象。如公元前578年晉厲公致秦桓公的《絕秦書》中說“白狄及君同州(按:同處雍州)”?!蹲髠鳌ふ压迥辍氛f:“晉居深山,戎、狄與之為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近人學者梁啟超也說過“今山西一省,當晉霸未興之前,殆全屬狄族勢力范圍?!币簿褪钱敃r的晉國位于今山西南部黃河汾水以東,國土僅方百里,既小且弱,四周則被戎、狄所包圍。公元前7世紀中葉,周王的一位卿士宰孔敘述當時晉國的局勢說:“景霍(霍山)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戎狄之民實環(huán)之”。從中可以看出晉國欲謀求發(fā)展,必定牽動于戎狄部。
而戎狄者,蓋先民對戎狄部落之統(tǒng)稱。北狄作為我國亙古之有之民族。許多出土文物與先秦文獻資料均表明,北狄族同夏、商、周族一起創(chuàng)造了我國燦爛輝煌的遠古文化。商朝末年,以岐山周原為據(jù)地的周民族,在商王的支持下,“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鬼所指為鬼方。伐鬼方俘翟王,可見鬼方又稱翟。春秋戰(zhàn)國時活動于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一部分狄族,據(jù)《左傳》、《國語》記載為隗姓。有學者認為“狄”這種稱法可能是后世“狄歷”或“丁零”之簡譯?!段簳酚涊d說:高車是古赤狄之余種,起初稱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對于狄之種類,依《春秋》、《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國語》等記載,主要有三種,既赤狄、白狄和長狄,除此之外的狄統(tǒng)稱為眾狄。狄之中赤、白分類之緣由,馬長壽先生論道則是與“薩滿巫術”這一原始信仰有關。薩滿巫人用青、赤、白、黑象征東、南、西、北四方之局。這種被崇尚的色彩在他們的衣飾、旗幟帷帳中均有體現(xiàn)。由此推出,赤狄者分布于草原南部之民眾;白狄者,則想當然遍于草原西部之民眾。
赤狄,是春秋時期北狄諸部落集團中人數(shù)最多,勢力最強勝的。它主要由六個氏族部落組成。據(jù)《春秋》記載,赤狄分三個集團部落:一個是潞氏集團,也稱為作路氏,位于今山西潞城縣,是繼皋落氏之后最強大之部落,于春秋中葉建立了強大的北狄國家;一個是甲氏集團,起初分布于山西省沁縣,后遷至河北雞澤縣;再則是留吁氏集團,居于今山西屯留縣?!蹲髠鳌酚钟涊d其余兩個部落集團,這兩個集團分別是:位于現(xiàn)在山西省長治市的鐸辰氏和現(xiàn)今山西省中部的廧咎如氏。當時公子重耳逃亡到位于今山西與陜西兩省之間的狄。史料記載重耳在狄時,曾與狄君在渭水附近進行田獵,學者認為這里的狄應當是白狄。之后狄又伐廧咎如氏,并將廧咎如氏的一個女兒叔隗嫁給了公子重耳。在潞氏滅亡后,潞氏的余民并入到廧咎如氏。據(jù)推測廧咎如氏起初居住于今山西省中部西側(cè),隨后東遷到太行山附近的長治市?!蹲髠鳌烦晒四暧涊d:公元前588年,晉、衛(wèi)兩國聯(lián)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潰不成軍時,衛(wèi)國收復了新筑(今河北省魏縣)、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兩縣,迫使廧咎如氏又進一步遷到了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以東。此外,杜預注《左傳》時增加了皋落氏,即《國語·鄭語》中記載的分布于成周以北之泉、洛氏。泉者,為皋之訛,洛即落。其居地有三說。皋落氏為春秋初年晉國的強大對手,也是為赤狄部落中最為強大者。
白狄。自狄部作亂,白狄就出現(xiàn)于史冊上。《潛夫論》記載說:“隗姓赤狄。姮姓白狄”又言:“漢有隗囂季孟,短即犬戎氏”汪繼培校云:“短當為姮,上云姮姓白狄是也?!笔侵椎覟槿种?,與赤狄殊種。白狄主要分布于今陜北高原,或說分布于山西西部。據(jù)呂相《絕秦書》中記載的與白狄同州。上述內(nèi)容中也說了同州指雍州也。而雍州為秦所控轄的勢力范圍?!妒酚洝x世家》言:“蒲邊秦,屈邊狄”,蒲、屈者,為晉國邊界地區(qū)。而晉獻公筑城于蒲、屈,使公子重耳居蒲,主要目的是怕“疆場無主,則啟戎心”。后來鮮虞、鼓、肥等部紛紛建國,都于今河北境內(nèi),是為白狄東遷之結(jié)果。由于春秋時期的白狄之地理位置處于秦、晉之間,白狄則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或服以秦、或降于晉,在晉國爭霸及與秦斗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長狄。為北狄諸部之一,分布于我國西北地區(qū),長狄漆姓。而眾狄者,不包括在赤狄、白狄、長狄之內(nèi)的其他北狄部落。
綜上所述,北狄族在白狄之名現(xiàn)于史冊之前,都是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諸部落的聯(lián)盟的活動,是比較統(tǒng)一的時期。主要活動于秦、晉、魯、宋、衛(wèi)、楚諸侯國之間的邊境地區(qū)。在北狄族的三大支系中,以赤狄最為強盛,曾建立了潞國與華夏諸侯國對抗。春秋中期以后,狄族各支已被華夏諸侯國征服或吞并,而赤狄大部分則被晉消滅。
戎狄環(huán)繞,晉國的這種特殊的周邊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華夏族和狄族雜居的狀況,也印證了狄族與晉國長期共存的歷史事實。二者的這種唇齒相依之關系,再加上晉國國土面積小,強國在側(cè);王室鞭長莫及,晉國欲求發(fā)展,迫使其在外交中不得不將民族關系納入首要事項中。故,晉國在日后的爭霸過程中,鑒于與北狄分布之格局,先后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外交政策。并為爭霸中原守其位起了相當作用。
晉獻公之前的晉國,繼“封于唐地”后,叔虞死后傳位于燮父,因區(qū)位毗鄰晉水,遂改國號為晉。時至春秋的晉國依舊沒能改變受制于國土及外部環(huán)境的窘境??紤]到山西及其周邊地區(qū)自夏代以來就與戎狄雜居的情況,則效仿夏代的政策——進而制定了“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公元前679年,晉國經(jīng)過百年的分裂、混戰(zhàn)最終走向了統(tǒng)一。前676年,獻公即位。是為晉國領土大擴張之時代。即位后除了吞并周圍同姓小國外,又把附近幾個狄族部落納入到晉國領土之內(nèi)?!凹次晃迥辏鎳拧?,獻公十一年(前666年)大夫梁五與東關五正式向獻公提出“啟土政策”?!暗抑畯V漠,于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就是說,北狄眾多,晉國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啟土安疆”,才能戰(zhàn)勝狄人。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晉先后伐驪戎、狄柤。在伐皋落氏時,獻公的驪姬說:皋落狄侵擾邊陲,百姓無法作業(yè),導致國君倉稟不實,隨之將皋落氏趕致長治縣?!皢⑼琳摺辈⒎鞘羌兇庖蕾囄淞硗菩械?,還得益于戎狄剛由游牧經(jīng)濟進入農(nóng)牧經(jīng)濟,因缺乏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技術,同時還保存著貴動產(chǎn)和商品的習慣,于是晉國利用這一點,即“戎狄薦居,貴貨易土”,而“予以貨而易其土”。經(jīng)此,晉國獲得大量田地。至文公時“行賂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晉國因此達成了其目的,也使得這一地區(qū)的戎狄向太行山流竄。進而導致了“方狄處晉西,中國未嘗有狄禍;及晉益西侵,而狄遂東竄,禍以極于刑、衛(wèi)也”,據(jù)太行以建國,禍端殃及齊、魯。但是拓土開疆政策的實施也使得晉疲于戰(zhàn)事。自身實力受到嚴重削弱。以至于秦穆公討伐晉國時,晉軍潰不成軍,隨之派送質(zhì)子、割地成為必然。晉國實力衰弱使戎狄侵晉成為可能。狄奪取了孤廚、受鐸、涉汾等地。
時值文公之際,則一改主動出擊之政策,代之以和平相處。在沿用以前啟土政策的基礎上,將對外政策加以變化,但政策的轉(zhuǎn)變也不全因鑒于前事,也與文公自身有關系。文公生母與妻皆為戎狄也。在其執(zhí)政期間大膽任用狄人擔任要職,民族關系得到調(diào)整,這為在其爭霸過程中解決了后顧之憂,并贏得了人力支持。如與秦的“崤之戰(zhàn)”,晉國與戎狄的默契協(xié)作,使得偷襲晉軍的秦人片甲不留。晉國與陸渾戎的軍事同盟,亦是一例。當然,晉國在與戎狄的交往中并不是毫無防范的。城濮之戰(zhàn)后又做三軍以御狄。雙方積怨由來已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這種以和為主不失防范的考量在晉文公成就其霸業(yè)的過程中,是值得稱贊的。此舉措不僅發(fā)展了自身力量也從大局出發(fā)保護了人民的利益。
而對于實施“魏絳和戎”之政策,是由于晉國內(nèi)外交困,乏于應戰(zhàn)于秦、狄。外因促成了內(nèi)部矛盾的激化,動搖了晉國之霸主地位。此外,“和戎”政策的實施還得依仗于謀臣的權謀之精密與國君的審時度勢及善于傾聽。
悼公即位后,鑒于國際關系與國內(nèi)形勢,開始調(diào)整內(nèi)外政策。諸多政策中最為后人稱道者,為“和戎”之策也。此時的狄者,指以無終為首的眾狄部落聯(lián)盟。始建都于河北北部,史稱“山戎之國”。山戎被齊桓公驅(qū)伐。遂遷之山西北部的云中、代郡一帶,與北戎結(jié)合,由于長于戰(zhàn)爭被眾狄舉為盟主,代替了之前的赤狄、白狄。因赤狄、白狄的相繼殲滅,以無終國為首的眾狄部落取法于此,不敢輕易冒犯。和戎有五利是指:一、戎狄逐水草而居,重視動產(chǎn)、貨物,可以用貨換取戎狄之土地;二、穩(wěn)固晉國邊陲,人民加以耕作,保障物質(zhì)生產(chǎn);三、與戎狄修好,可以使戎狄聽命于晉國,造聲望于四鄰,諸侯就會屈從于晉國的威嚴;四、德威并舉,晉國無軍事的勞累,可以保存實力;五、知史以借鑒,推行懷柔的政策,遠方戎會來歸附,國內(nèi)也會得到安定。魏絳深刻分析了當時晉國所面臨的周邊形勢,特別是南方楚國對晉國霸業(yè)的威脅,將“和戎”之利比之于“伐戎”之利。由此可見,“和戎”政策的推行不僅使晉國重獲霸主之位,而且還促成了白狄諸族氏族部落向華北大平原的遷徙。“夫和戎狄,國之福也?!?/p>
綜上所述,晉國因其地理位置,不得不推行拓土政策,而它與狄族的分布格局又促使他不斷地改進政策,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春秋時期的晉國將這種政策應用極致,成為后代處理民族關系之典范。晉國與北狄族關系的發(fā)展,為北狄的族華夏化提供了有利契機,以狄刀為代表的狄?guī)诺某霈F(xiàn),則很好地印證了北狄的漢化。這種交流對晉國影響還表現(xiàn)在:在文公一代任用北狄人擔任要職等等。晉國的經(jīng)略為其稱霸中原起了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制定對外政策時能審時度勢充分考慮周邊環(huán)境,將周邊民族納入制定政策的范圍內(nèi),為后代統(tǒng)治者解決民族關系問題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著.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蒙文通.中國古代民族史講義[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馬長壽.北狄與匈奴[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楊寬.戰(zhàn)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楊建新.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M].蘭州:民族出版社2003.
[6]陜勁松.春秋晉國的民族關系[M].《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
[7]呂玲.試論春秋時期晉國與赤狄之間的民族融合[J].《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9期.
[8]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nèi)的北狄[J].河北師范大學2004.
作者簡介:妥蘊馨(1989年6月—),女,甘肅省臨夏市人。西北民族大學2013級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