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旺森 楊勝
摘 要
課程改革需要深入推進,課堂效益需要不斷提高,基于此,筆者創(chuàng)新提出和長期實踐“教考合一”的方法?!敖炭己弦弧笔翘岣哒n堂效益的創(chuàng)新措施,“探究活動”是實現“教考合一”的重要途徑。以“情境—問題—知識—答案”為主線,以三維目標為內核,通過“探究活動”、“教考合一”可以打通教學和考試、探究和解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顯著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
教考合一 探究活動 減負增效
課程改革需要深入推進,課堂效益需要不斷提高。目前,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大量教考脫離、效益低下等問題。長期以來,沉重的課業(yè)負擔猶如一副枷鎖,束縛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久負盛名的“當堂訓練”是一個重大進步,但也需要發(fā)展。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如何能更好地實現減負增效、提高質量呢?“教考合一”不失為一種綠色有效的創(chuàng)新舉措。
一、“教考合一”的基本內涵
教學通常指在課堂中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由老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荚囃ǔV冈谡n堂教學后,以試題為單元,測量考生所具備的知識、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程度的活動。教學和考試作為不同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通常是分開進行的,但也可以實現創(chuàng)新結合。
在當前的課堂中,教學和考試常常彼此分離。其主要表現是:只考慮教什么、如何教,不大考慮教學與考試之間的內在聯系;課堂沒有習題,而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yè),擠占學生的休息時間;課堂雖有習題,但知識學習和解題訓練是分開進行的;丟掉教材中寶貴的“探究活動”,割裂剖析情境、審讀問題、建構知識和生成答案的有機聯系。概而言之,“教考分離”的實質是“教學唯一、考試缺位”,它導致課堂教學效益降低和課外題海戰(zhàn)術泛濫,制約著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自主發(fā)展和幸福生活。
在課堂中,教學和考試能夠實現有機統(tǒng)一。這需要我們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在課外作業(yè)特別是“當堂訓練”的基礎上,筆者創(chuàng)新提出和長期實踐“教考合一”的方法,在教學上取得了優(yōu)秀成績?!敖炭己弦弧币匀S目標為統(tǒng)率,通過深度開展“探究活動”,貫通教學主線“情境—問題—知識—答案”,使教學和考試、命題和解題、學習和練習直接而有機地結合。它完全不同于“課內講、課外練”,也區(qū)別于人們津津樂道的“當堂訓練”。“教考合一”立足于課堂教學,通過“探究活動”使教學和考試同時展開、相互滲透、互相促進,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讓學生從課外不堪重負的題海中解放出來。
二、“教考合一”具有可行性
教學和考試是一座橋梁的兩頭,它們位置雖異,內在卻相通;探究和解題是一片葉子的兩面,它們表面雖異,本質卻相同。也就是說,在邏輯主線和三維目標上,教學和考試具有內在一致性,這是實現“教考合一”的根本原因。
1.邏輯主線:“教考合一”的紐帶
(1)教學主線
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通常是以框題為單位進行的,而教材的框題結構如何是一個容易被教師忽略的基礎性問題。教材的框題主要由“探究活動”(仿宋字部分,包括情境和問題)和知識(宋體字部分)組成;“探究活動”和知識在呈現方式上雖有所區(qū)別,但在內容上是密切相關、相互呼應、渾然一體的。至于“探究活動”中“問題”的答案,在教參上雖然有簡單的提示,但在教材上并未直接呈現,需要師生結合情境、問題和知識自行編制。據此,可以把框題結構提煉為“情境—問題—知識—答案”。框題結構規(guī)定了基本的教學流程和教學主線。因此,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主線可以概括為“情境—問題—知識—答案”。
(2)試題主線
下面主要結合主觀題進行探討。主觀題由立意、情境、問題和答案四個要素組成。立意是命題意圖,主要考查考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隱性的方式呈現。情境是對考生解題形成刺激的信息材料,以顯性的方式呈現。知識既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需要考生有針對性地調用,也存在于試題的答案中,是學生剖析情境和解決問題的結果。答案雖然要聯系情境、蘊含能力,但知識是它的構成主體,最終也以顯性的方式呈現。同時,情境、問題、知識、答案之間具有邏輯聯系。據此,對主觀題的要素及其結構進行新的思考,也可以將其主線提煉為“情境—問題—知識—答案”。
概而言之,“情境—問題—知識—答案”既是教學主線又是試題主線,更是“教考合一”的邏輯主線和生命靈魂。這條主線不僅包括情境、問題、知識、答案等要素,而且通過“連接號”表明各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其建構運動。這條主線既體現了知識自身結構(學科邏輯),又體現了知識應用結構(心理邏輯),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好像一條伸展的“跑道”,讓學生在上面建構和運用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它又如一條神奇的“紐帶”,使教學和考試可以“手牽手”,讓“教考合一”具有可行性,并最終變?yōu)檎n堂現實。
2.三維目標:“教考合一”的內核
(1)教學要全面貫徹三維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三維目標是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全面落實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是教學的核心,引領著教學的基本方向;三維目標是學習的靈魂,規(guī)定著學習的基本走向。
(2)考試要盡可能考查三維目標
思想政治考試大綱規(guī)定:“政治學科考試應在使考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边@就是說,以能力立意為原則的高考試題,要著重測量知識、能力方面的部分目標,努力體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三維目標是試題的靈魂,統(tǒng)率著試題的各個要素及其內在聯系。
概而言之,教學與考試雖有所不同,但三維目標是教學和考試共有的核心元素,它使教學和考試具有一個共同的“內核”,因而“教考合一”具有可行性,并最終變?yōu)檎n堂現實。
三、實現“教考合一”的途徑
“探究活動”是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實現“教考合一”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中,充分利用“探究活動”開展教學,可以圍繞邏輯主線和三維目標,打通教學和考試、探究和解題之間的聯系,使教學過程和考試過程有機統(tǒng)一。
1.“探究活動”教學是實現“教考合一”的重要途徑
舊教材的活動設計不可能實現“教考合一”。課改前的舊教材也有活動設計,如“想一想”、“議一議”、“憶一憶”等。雖然它們對于活化課堂、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無法通過這些活動設計真正實現教考統(tǒng)一。這是因為,這些活動只有問題,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情境,更沒有通過情境和問題引出知識、培養(yǎng)能力、滲透情感的過程;活動設計比較零碎,或者針對知識,或者針對能力,但缺少對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整體把握,“教考合一”缺乏共同的主線和內核。
新教材的“探究活動”可以實現“教考合一”?!疤骄炕顒印睂崿F了知識學習和知識運用的有機統(tǒng)一。一方面,“探究活動”實際上就是主觀題,它體現著邏輯主線(情境—問題—知識—答案),蘊含著三維目標。這是因為,“探究活動”設置了情境,并以問題引入和串接知識使學生在經歷行為操作和思維活動的過程中生成和編制答案,達成三維目標。另一方面,“探究活動”教學的過程是解答主觀題的過程,是探究和解題、教學和考試同時進行、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這是因為,“探究活動”教學的步驟主要包括剖析情境、審讀問題、調用知識、生成答案,這與解答主觀題的過程是基本一致的。
綜上,在課堂中,把“探究活動”創(chuàng)新地轉化為主觀題,把探究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地轉化為考試解題過程,就可以真正實現“教考合一”。換言之,“探究活動”是實現“教考合一”的重要途徑,“教考合一”是“探究活動”教學的內在價值。
2.通過“探究活動”教學案例呈現“教考合一”
以《生活與哲學》教材第71頁的第一個“探究活動”為例,說明如何通過“探究活動”實現“教考合一”。
(1)審讀問題
該“探究活動”的設問是“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設問的知識范圍“道理”不夠清晰,可把它明晰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以降低探究難度。材料范圍“這個故事”沒有概括出中心,需要帶著它激活和思考情境:情境分為兩層,第一層講樹葉有不同的地方,第二層講樹葉有相同的地方;概括兩層意思,情境的中心是“樹葉是同和異的統(tǒng)一體”。這一步驟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是探究和解題的前提。
(2)學習知識
一是帶著情境體驗和設問的知識范圍,學習教材71~72頁“特定的”知識(四段宋體字)。二是突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這一難點。三是按照原理和方法論的邏輯建構知識。這一步驟需要運用“簡化”和“強化”的策略對知識進行精加工,是探究和解題的基礎。
(3)回答問題
審問讀題和學習知識后,老師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開展討論,試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并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的知識生成、編制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老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思考,不斷嘗試;另一方面,老師要適時適度地追問、補充、點評。這一步驟是探究和解題的關鍵,其標志是形成有條有理、有理有據的答案,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4)整合提升
經過上述三個步驟,學生能夠掌握一般知識,初步解決有關問題。但往往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重難點理解不到位、審問讀題不夠透徹、編制答案不夠完整。老師要有針對性地精講,幫助學生進一步消除疑難。從知識方面,要讓學生高質量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從能力方面,引導學生圍繞“情境—問題—知識—答案”主線深入思考和編制答案;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明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科學的哲學依據。這一步驟是探究和解題的升華。
上述案例說明,“探究活動”既是一種深度的教學和學習策略,又是一種有效的考試和解題技巧,是實現“教考合一”的重要途徑。當然,“教考合一”對老師的教學能力和命題解題、變式策略提出了較高要求。但是,教學和考試、探究和解題的同時進行、相互作用,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建構知識和有效解題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教考合一”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創(chuàng)新措施,“探究活動”是實現“教考合一”的重要途徑。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教學方法。如何多樣有效地實現“教考合一”,如何挖掘“探究活動”的多種價值,特別是如何通過考試和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還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