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日,《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fā)布,《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同時指出,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這些“意見”立即引發(fā)社會熱議,有評論說,它“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改革機遇”。
但許多教師的第一反應卻是:這又在給我們增加工作負擔。
這里必須搞清楚:我們?yōu)槭裁匆诮逃龑W生的同時,“啟蒙”家長?它和我們的學校教育到底什么關系?
孩子每天帶著家庭的烙印走進學校,又帶著學校的烙印走向家庭。我們不清楚那個世界發(fā)生了什么,但是我們知道,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改變著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對我們絞盡腦汁設計的課程、苦口婆心展開的勸戒、精心組織策劃的活動,特別是其中包含的道德、價值觀產生輕視,產生懷疑,甚至逆反。
杜威曾說,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分離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費”。如果學校真正考慮“教育效益”而不僅僅是形式的存在,或者僅僅是智力發(fā)展的工具,那么家庭教育就會成為高度重視的領域。家庭教育是根,不在根上破題,學校教育再用力,也可能是舍本逐末的徒勞。
應該承認,學校教育的確解決不了教育的所有問題,也不能奢望靠學校去改變家長的林林種種。但是,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則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一個教育走向精致化的時代,家長不僅不應當被排除在外,還應當成為“受教育者”。
實際上,不同的家長群體對專業(yè)指導的需求都很強烈。許多家長平時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去研究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與孩子的溝通存在大量問題;許多家長有時間,卻苦于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專業(yè)知識和方法;很多80后、90后家長初為人父、人母,對孩子的教育更是手足無措……
學校恰恰可以發(fā)揮專業(yè)教育的優(yōu)勢,通過對家長提供專業(yè)援助,對他們的教育理念施以影響,這也是學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從一些學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效果來看,經過努力,家長確實對教育的理解更科學了。
那么,學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究竟能做什么?
首先是課程化?!凹议L學?!笔菍W校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把“家長學校”辦出效果,關鍵在于開設好“家長課程”。
“家長課程”要依據不同學生家長的具體需求,形式也可以多樣化,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形式。比如可以是“三方會談”。傳統(tǒng)的家長會把孩子排斥在外,效果不理想。作為教育主體的孩子如果參與到教育過程,教育效果會更好。同時,學校的教育活動,如遠足活動、綜合實踐等也可以邀請家長參加,這樣會增進親子之間的溝通。還可以是講座,由家長分享案例,專家分析、家長借鑒。
開設好“家長課程”,要引導家長參與到課程開發(fā)和實施中,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一員。當他們面對一個班級甚至更多的孩子時,他對自己孩子的理解就有了延伸。
其次,要根據家長需求,尋找教育的共識,形成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要改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傾向:“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過度要求”,關鍵是要在教育觀念上達成共識,特別要向家長傳播學校教育的理念。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改變成人的教育觀念并非易事,因此學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原則是有所為,不包辦。有所為,就是要發(fā)揮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組織統(tǒng)籌作用,建立起相應的運行機制。不包辦,就是要學會借力,用好社會力量,爭取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