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山,田成峰,孫哲峰(山東泰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萊蕪 271100)
泰鋼2#高爐爐缸側壁溫度升高的研究與處理
王會山,田成峰,孫哲峰
(山東泰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萊蕪271100)
摘要:本文重點針對爐缸側壁溫度升高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采取鈦球護爐提爐溫,控制冶煉強度,提高冷卻強度,加長、縮小風口,強化爐前管理、排堿、灌漿等措施,爐缸側壁溫度逐步下降并穩(wěn)定,保障了高爐安全生產。
關鍵詞:爐缸側壁;溫度;升高;研究;處理
2#(1780)高爐于2012年3月20日投產。2013年5月,北鐵口偏西北方向、南鐵口偏西南方向,標高9.698m爐缸第3層碳磚1237、1245測溫點,標高10.099m爐缸第4層碳磚1253、1261測溫點溫度開始緩慢升高,至2013年12月份第三層碳磚1237測溫點溫度最高升至491℃,而且有整體上升的趨勢。影響高爐的安全生產。為了消除隱患,與國內同行專家、耐材廠家、建設單位進行溝通交流,對爐缸側壁溫度異常升高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拿出了護爐方案。從2013年12月27日開始護爐至今,爐缸側壁溫度逐步下降并穩(wěn)定在350℃以下,確保了高爐的安全生產。
2#高爐爐底結構自下而上為第1層石墨碳磚,第2層半石墨碳磚,第3層微孔碳磚,第4層微孔碳磚,第5層超微孔碳磚。爐缸全為超微孔碳磚。
爐底、爐缸采用光面普通灰鑄鐵冷卻壁,風口區(qū)采用光面普通灰鑄鐵冷卻壁,爐腹至爐身下部采用銅冷卻壁。高爐采用聯(lián)合軟水密閉循環(huán)系統(tǒng),軟水總循環(huán)水量4145m3/h,進水溫度控制在39±2℃,水溫差控制在6℃以內。
2013年5月份北鐵口偏西北方向、南鐵口偏西南方向標高9.698m爐缸三層1237、1238、1253、1254測溫點,標高10.099m爐缸四層1253、1254、1261、1262測溫點(見圖1)爐缸溫度開始升高,其他測溫點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2013年12月底爐缸三層內環(huán)1237測溫點最高溫度達491℃,1237點爐缸溫度變化趨勢見圖2。
圖2 爐缸側壁溫度趨勢
經過反復討論、研究,分析初步斷定造成爐缸側壁溫度升高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冷卻壁熱面、冷面處有空隙,煤氣竄動造成熱電偶監(jiān)測溫度升高;
(2)炭搗料密度較低、炭搗料與炭磚有空隙;
(3)炭磚發(fā)生環(huán)裂影響傳熱,造成爐缸溫度升高;
(4)該區(qū)域位于鐵口中心線以下1.0-1.3m位置,由于爐缸環(huán)流的影響造成爐缸側壁陶瓷杯受到侵蝕,進一步侵蝕爐缸碳磚,使1150℃鐵水等溫線在爐缸此部位外移,造成熱電偶監(jiān)測溫度升高。
5.1采用含鈦球團護爐
針對爐缸側壁溫度升高情況,從2013年12月份長期配加含鈦球團進行護爐,配加含鈦球團300-800kg/批,鈦負荷控制在6-10kg/ t,生鐵含硅Si:0.45-0.55%,鐵水中[Ti]0.080%-0.20%。
在護爐過程中,根據(jù)爐缸側壁溫度變化趨勢及爐缸工作狀態(tài),調整鈦球用量。
5.2抓好日常鐵口維護
維護好鐵口是防止側壁溫度波動和保證爐缸長壽的最基本要求。
(1)提高炮泥質量,使其耐渣鐵沖刷和易于與磚襯結合成牢固的保護層;
(2)加強鐵口日常管理,打泥量控制在(2.7-3.0)格,鐵口深度穩(wěn)定在3000-3200mm,嚴禁淺鐵口出現(xiàn)。
(3)提高出鐵正點率,控制鐵口單次出鐵量和出鐵時間,平衡南、北鐵口的出鐵量。
(4)使用含鈦炮泥。
5.3提高爐缸側壁傳熱和冷卻
(1)強化爐缸冷卻,將軟水進水溫度由36-39℃降至32-33℃。
(2)高爐總冷卻水量無法提高,采取單區(qū)水量調整,西北方溫度較高,該區(qū)冷卻水量由810m3/h提至850m3/h左右。
(3)每周六對軟水系統(tǒng)排氣、排污,保證其冷卻效果良好。
5.4調整送風制度,發(fā)展中心氣流.降低環(huán)流侵蝕
(1)適當縮小風口直徑和加長風口長度,將爐缸側壁溫度較高部位上方的西北、西南方向7#、8#、9#、10#、15#、16#、17#、18#、19#、20#風口由原來∮120×480mm斜5°風口逐步調整為∮115×530mm或∮110×530mm的加長縮徑斜5°風口,風口面積由0.2632㎡逐步縮小到0.2603m2。
(2)料制調整原則以適當發(fā)展中心氣流為主,兼顧抑制邊緣氣流,確保爐缸中心活躍。
5.5對爐缸進行灌漿
2014年元月14日計劃檢修分別灌入約1.8t。四段冷卻壁利用舊孔冷面灌漿約1.4t;2014年5月27日計劃檢修對4段冷卻壁冷面進行灌漿,灌入約2.5t;2014年8月21日計劃檢修對西北方向爐缸四層舊孔灌漿約0.15t。經過幾次灌漿處理,西北及西南方向爐缸側壁碳磚溫度不同程度下降。
5.6適當控制冶煉強度
(1)在護爐初期冶煉強度做了適度調整,冶煉強度由1.2降至1.0,富氧率2.8%降至1.5%。風量由3300m3/min降至3100-3150m3/ m in;
(2)護爐中后期,根據(jù)爐缸側壁溫度變化趨向不斷調整鈦負荷及操作制度,逐步摸索出了護爐操作狀況下適宜的冶煉強度(≤1.1-1.2);
(3)操作制度以適當發(fā)展中心氣流為主,中心氣流的暢通,保障了有害元素的外排,降低了有害元素“富集”對爐缸碳磚的侵蝕。
每月都對高爐的堿平衡進行計算分析,發(fā)現(xiàn)超標立即采取排堿工作,爐渣二元堿度由1.15-1.20降至1.08-1.12.三元堿度由1.38-1.40提至1.43-1.47。爐溫控制在0.3-0.38%,生鐵含硫控制在0.035-0.050%,鋅負荷控制在0.2kg/t,減負荷控制在3.8-4.0kg/t,保證了排堿效果。
經過多種措施長期使用,爐缸側壁溫度逐月降低,達到了350℃以下,異常溫度升高得到了有效治理,消除了影響高爐長壽、安全重大隱患。治理前后溫度變化趨勢見圖3。
針對爐缸側壁溫度升高采取的護爐措施是有效的。但在護爐過程中保障爐況順行和爐缸中心活躍是基礎,一定要摸索出爐缸側壁溫度變化與冶煉強度的關系,控制適宜的冶煉強度是關鍵。同時護爐是實現(xiàn)高爐長壽的一項必要措施,必須間斷性給予使用,保證爐缸側壁溫度穩(wěn)定,確保高爐安全、長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