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二中
初中語文教學中遷移理論的有效運用
劉曉梅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二中
有關心理學家提出,一種學習對另外一種學習的影響就是遷移能力。它是指學習人員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在對新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得以實現(xiàn)的。其本質也就是一種展示舊、新課堂共同本質的原理。本文探討了語文教學中遷移理論的有效運用。
初中語文;教學;遷移理論;有效運用
通過對遷移理論的研究表明,知識也具有遷移性,對一種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會對另外一種新的知識學習和使用有著間接的影響,所以可以推測出,已經存在的知識和經歷對要完成的事物存在著影響作用,也就是可以利用已經存在的知識或者經歷去解決遇到的新問題。所以,學生在學校時,教師不但要傳授給他們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們的遷移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做到聞一知十、融會貫通,真正提高學習的效率。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另外一面上來講就是要重視知識的積累。讀書不但要重視知識的積累,而且沒有積累知識的方式和習慣,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無法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的。知識積累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步驟,更是進行閱讀引導、自主遷移不可缺失的前提。積累知識既有純概念的知識、也有操作性的知識,其內容是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既要接受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也需要積淀情感道德;既要注重平時課內知識的積累,也要注重課外知識的積累。
比如課文背誦就是一種有效的積累方法,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都能完全記住。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背誦,這樣才能記的長久。做筆記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積累知識方法。我們都知道“心記不如墨記”,通常我們心記的東西比較容易忘記,只有在心記的基礎上進行墨記,才能真正把東西記牢,長期下去,積累的知識才會更加堅固。
我們所理解的延伸遷移,主要是將課文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有效的結合起來,能夠加深學生們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加強學生們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熱情。這種方式不但能掌握教材的時代性,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學生心理和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同時又能滿足學生對社會理解的心理需要。比如,在《端午日》文章中對賽龍舟的場面進行了正面描寫,主要通過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將槳手、帶頭的、鑼鼓手各自的特征完全刻畫出來,同時還形象的表現(xiàn)出比賽場面的熱烈和緊張,突出了努力進行的向上拼搏精神,同時還通過側面描寫襯托出比賽場面的激烈。本文最大的寫作技巧就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結合,文中關于追鴨子的活動沒有進行描寫,主要是為了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所以,教師充分利用作者留下來的這個想象空間,設計一個延伸和拓展的主題,使學生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等手法,描寫出一段關于追鴨子的激烈場面,這樣就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學生們要學會定期對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總結和歸納,但是遇到新的困難時,決不能用原本的知識結構進行學習和研究,也就沒有辦法進行遷移。所以,老師們要提高學生們的聯(lián)想能力,充分使他們的聯(lián)想能力得到發(fā)揮。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特別是閱讀理解文章中,教師要高度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聯(lián)想能力,經常做示范,使學生多進行模范和多聯(lián)想,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比如我們前面所講述的對于是詩歌用意境的理解,可以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能力,比如:由“月亮”能聯(lián)想到“想念”,由“梅花”聯(lián)想到“高潔”,由“花落”聯(lián)想到“失敗”等含義。教師可以在閱讀中有意識的去培養(yǎng)關于學生在這方面的聯(lián)想能力。當學生對這方面的聯(lián)系能力能夠達到一定水平時,遷移的實現(xiàn)就容易很多了。
所指的歸納遷移也就是指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新的知識內容時,從學生已經學到的知識找到與將要學習的知識相關的知識點,從而進行總結和歸納,形象的總結出規(guī)律和概念,遷移到新的知識點中,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點從新進行更新,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對于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從新的知識點中在從新復習舊的知識,使學生們能夠自主的進行研究和學習文章的知識點。比如在學習教學文言文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從《登泰山記》文言文中“泰山之陽,漢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和《愚公移山》文言文中“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古代常用“陰陽”指山水,山的陽面和水的陰面指南面,反之則是北面,在古代“陰陽”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古人還經常用“陰陽”解釋世界萬物。
另外,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很多文章都是關于怎么提高學生分類概況能力的好材料,比如教材中的小說,很多文章對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語言等多方面的刻畫,并且進行具體研究,完整的概括出人物的思想變化和行為特征等。這種很好的概括方法,完全透過了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同時可以為知識遷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方面的教學條件,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這也就要求老師必須要利用教學內容,真正掌握和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結合課程內容,捕捉教學內容中各方面的契機,增加語文知識遷移發(fā)生的次數(shù),把遷移理論完全運用到教學過程中。
[1]余永聰.遷移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2]王小芳.遷移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