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曉明
面對夏糧豐收,若要延續(xù)豐收的喜悅,必須改革糧食收儲體系,抓好糧食流通。
阡陌縱橫,黃熟季節(jié),盡管天氣炎熱,但是布谷聲聲,麥浪縈懷,催人激奮。田野上聯(lián)合收割機挑燈夜戰(zhàn),種糧農民滿懷豐收的喜悅,天時地利人和,催生糧食增產。
面對夏糧豐收,若要延續(xù)豐收的喜悅,必須改革改善糧食收儲體系,抓好糧食流通,讓市場形成糧食價格,讓政府農業(yè)糧食補貼與糧食價格形成分離,加快糧食、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改革步伐,讓農民種糧多受益,讓糧食主產區(qū)種糧積極性不減,糧食主銷區(qū)為糧食安全擔當責任。
我國冬小麥自西向東、自南向北陸續(xù)大面積收割。農業(yè)部門預計今年夏糧又是一個豐收年。自2006年以來,國家連續(xù)實行保護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益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足以看出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以及糧價是百價之基的特殊性。此項政策措施對托舉糧食市場,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合理引導糧價良性有序上漲,功勛卓著。
但是,隨著國際糧食價格的下降,國內糧食價格的上升,當前糧食收儲遇到前所未有的新問題,糧食面臨三大矛盾,一是,糧食供求總量緊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的矛盾。糧食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特別是玉米連續(xù)增產和消費需求持續(xù)下降同步出現(xiàn),產需走勢逆向而行,飼料加工企業(yè)頻頻使用進口大麥、高粱等替代品,玉米階段性過剩特征十分明顯。稻米市場也呈現(xiàn)供大于求,銷售不暢態(tài)勢。
二是,托市價格面臨雙重擠壓與保護糧農利益的矛盾。進口糧食價格下降,與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高,形成擠壓態(tài)勢。 在這種雙重擠壓的狀況下,單純依靠敞開收購、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現(xiàn)行糧食收儲政策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考驗。
三是,適度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進口糧食沖擊國內市場的矛盾。據(jù)海關數(shù)據(jù),2014年糧食進口量突破9500萬噸,其中大豆進口約7000萬噸。近些年,雖然三大谷物品種配額內進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高粱、大麥、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額品種進口快速增加,2014年這些替代效應明顯的品種進口總量接近2500萬噸,擠占了國內玉米市場份額,加劇了產大于需的矛盾。除此以外,大米除海關進口外,其他渠道低價進口數(shù)量依然不小,打破了國內稻谷產需基本平衡的格局,“稻強米弱”“麥強面弱”為期已久,稻米加工業(yè)經營困難。糧食生產和庫存分布逐步向核心產區(qū)集中,主產區(qū)收儲壓力巨大,托市收購政策還將延續(xù),政策性糧食庫存連年“滾雪球”,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yè)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一直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最低收購價托市收購政策,是黨和國家“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9年多來的運作實踐看,無論是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見性和準確性,還是運行成本、國家和農民經濟收益等方面,都收到顯著成效,利國、利農、利企業(yè)??梢哉f是歷次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宏觀調控和市場手段完美結合的范例。
但在運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矛盾,糧食市場形成政府引領價格的態(tài)勢,政策性庫存增加,銷售不暢,財政負擔加大。收購主體單一,只是考慮央企諸如中儲糧、中糧的利益和發(fā)揮控制力,沒有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保安全”的積極性,把地方糧食購銷企業(yè)的豐厚的收購資源丟擲一邊,造成中儲糧四處買地建倉、收購網(wǎng)點,形成了重復建設和資源的再度浪費,也造成中儲糧等和地方糧食購銷企業(yè)明爭暗斗,爭搶糧源,干擾糧價,委托和被委托的關系演繹成利益糾結制衡的關系,產生了內耗。
這種局面,不利于糧食市場和價格的穩(wěn)定,也無助于農民真正增收。由于現(xiàn)行中儲糧和地方糧食部門兩種體制,兩種收購和利益主體,造成地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糧食托市收購和競銷拍賣的行政執(zhí)法不力,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把國有糧食購銷企業(yè)全部納入托市收購主體。收購主體不全面,造成資源浪費是托市收購政策一個問題。最低收購價政策把中儲糧各省分公司及其直屬庫作為收購主體,基層在操作中普遍感覺存在力量單薄,收購面窄的問題。
中儲糧系統(tǒng)在省轄市一級充其量只有1—2個直屬庫,怎么能做到全面收購呢?盡管明確了委托收儲庫點,確定了延伸庫點,執(zhí)行中,在設置委托收儲庫點和延伸庫點上,很難做到通盤考慮糧源和運輸?shù)葐栴},產糧區(qū)達不到縣縣都有收儲庫,這里面再加上利益驅動等一些因素的左右,往往存在設置收購點不科學不合理,沒有考慮物流因素,集并拍賣不便利,造成迂回和相向運輸?shù)葐栴}。
一方面,中儲糧系統(tǒng)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力求設置的收儲庫點盡量合理,甚至不惜重金租賃或購買國有糧所、糧站,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改制后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yè)不少糧所、糧庫閑置。這僅僅是一些表象,關鍵是在收購主體上,僅僅明確中儲糧系統(tǒng)一家,由于其企業(yè)性質、建立的時間和職責、政策要求等原因,中儲糧系統(tǒng)沒有形成糧食購銷網(wǎng)絡,不具備全面開花收購、覆蓋產糧區(qū)的能力。
從深層次上講,中儲糧公司是企業(yè),是代行政府的職能,作為國有獨資控股的地方糧食購銷企業(yè)同樣也能代行政府賦予的職能。建議在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責任主體中增加地方國有獨資和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yè)。
形成糧食托市收購的價格形成機制。糧食最低收購價對托起糧食價格和市場,保護農民利益,起到了根本性保護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糧價市場形成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并且受計劃經濟政府定價的慣性思維影響,目前最低收購價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意無意中起到了市場參考價的作用,形成了“風向標”,很多用糧企業(yè)和收購企業(yè)就是參照最低收購價收購,這無形中就形成當前市場糧價由最低收購價來左右的實際情況。
鑒于當前市場糧價形成過程的復雜性,考慮到國際國內、現(xiàn)貨期貨兩個市場的共同作用,糧食目標價格的試點,國家在制定最低收購價時,要慎之又慎,綜合考慮,通盤測算,力求科學合理,探索最低收購價形成機制,把農業(yè)生產成本、歷年糧食市場及收購價格、近年來的最低收購價水平、國際市場糧價等諸多因素,作為形成價格的參照依據(jù),出臺既能有效提升糧價,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有效穩(wěn)控糧價,實現(xiàn)順價銷售,兼顧國家利益(最低收購價競價拍賣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是一舉兩得的好政策),保護低收入人群利益的最低收購價。
阡陌縱橫,黃熟時分,又是一個豐收之年,糧食產量及價格牽動各方,政策措施事關糧食安全,事關基層種糧積極性,完善政策,不折不扣執(zhí)行小麥最低收購價預案至關重要。同時應加快糧食立法進程,用法律的形式把托市收購主體、職責范圍、質量標準、價格形成機制、競價拍賣銷售的辦法,以及監(jiān)督檢查主體和對象,納入調整關系范疇,規(guī)范其運作,推進糧食等農產品目標價格試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