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擁軍
造假者為了達到玉蟬上有沁色,把仿制的新玉蟬先是蒸、悶、燒、煎炸,然后用動物血液染或用硝酸進行腐蝕,再把其掩埋在土里一段時間,取出時也會產(chǎn)生“沁色”。但造假的沁色不自然,感覺像是涂上去的,顏色比較醒目;真正出土的古玉蟬,因經(jīng)過千百年的腐蝕滲透,沁色比較自然均勻,帶有舊氣。
蟬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種神秘而圣潔的靈物,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征。蟬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把蟬佩于身上則表示高潔。玉蟬一般可分為三種:佩蟬,頂端有對穿眼;冠蟬,用于帽飾,無穿眼;含蟬,在死者口中壓舌,刀法簡單,沒有穿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又賦予蟬更多的含義。如將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蟬伏臥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
如今玉蟬造假之風盛行,為避免上當受騙,筆者粗略地歸納了幾條經(jīng)驗。首先謹防造假者在材料上做手腳。一種是以石充玉。如用壽山石、艾葉綠等質(zhì)地細膩的石材來冒充玉質(zhì)材料。檢驗玉與石最簡單的辦法,是用一小刀在其邊緣處輕輕刻劃一下,如有明顯切刀痕跡的是石質(zhì)材料,真的玉蟬質(zhì)地堅硬,硬度達6~6.5級,一般金屬刀具根本無法刻劃。
一種是以玻璃充玉。如用玻璃石英之類冒充翡翠白玉、水晶等,這類玻璃仿制品,用肉眼能觀察到里面有料泡,在花紋邊緣處能看見其有磨砂細粒,結構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性和堅韌性。還有一種以高分子材料壓模替代玉。這類假玉蟬不經(jīng)過科學儀器設備的測試一般難以識別,關鍵看器表有無天然玉紋和玉筋。
第二謹防造假者在色質(zhì)上玩花樣。造假者采用各種手法,對質(zhì)次的玉蟬材料“喬裝打扮”,使之達到與真玉蟬表面一樣的色質(zhì)效果,蒙騙外行。玉蟬的色澤是玉的自然屬性,真的古玉不外乎有兩種,即“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古董行業(yè)以“傳世古玉”有否“包漿”、“出土古玉”有否“沁色”,作為鑒別玉器的重要依據(jù)。傳世玉蟬的表面會產(chǎn)生一層光潔潤澤的油蠟,俗稱“包漿”。仿制者為了要有包漿,在其表面涂油,用刷子擦,再經(jīng)過人工手盤汗擦也會產(chǎn)生包漿,但這層膜非常淺薄,不濃厚,與真玉蟬表面上古樸濃厚的老包漿完全不同。出土古玉蟬長期受地下各種物質(zhì)的侵蝕,受地氣的熏蒸,玉蟬內(nèi)在物質(zhì)會產(chǎn)生一些變化,如出現(xiàn)“土銹”、“土斑”等各種顏色,俗稱“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