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
餐桌戰(zhàn)爭NO!滋味初蕾YES!
編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
由于工作的原因,會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孩子和他們的母親,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怎么辦?確實,對于媽媽來講,孩子吃得怎么樣是頭等大事,所有對于孩子的美好祝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那么是什么讓孩子在吃飯上遇到困難呢?
攝入食物可以說是所有生物體的第一本能,從最低等的草履蟲,到非洲草原上的雄獅,無不為了自己生命的存續(xù)而努力捕食。作為人類,在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人們的物質生活并不匱乏,特別是在當今中國家庭中子女并不多的背景下,孩子的進食已經(jīng)超越了維持生命的基本意義,而更多地承載著長輩對孩子情感。所以我們可以有這樣的理解:在排除了極個別孩子存在身體疾病的情況后,孩子不愛吃飯,不是食物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互動出了問題。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大多數(shù)母親都會細致地觀察孩子,根據(jù)孩子的需要去喂養(yǎng)。當他們餓了,他們會用哭聲來表達,媽媽就會及時來喂奶;當他們吃飽了,就會停止吸吮乳頭或奶嘴,滿足地睡去或者高興地咿咿呀呀與母親交流,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停止哺乳。對嬰兒和母親來講,這是一個很愉悅的過程,愛和滿足在親子之間流動,空氣中仿佛都彌漫著甜蜜的味道。
顧紅梅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
中意精分取向軀體治療3年連續(xù)培訓項目第一屆畢業(yè)生,擁有多年教育行業(yè)從業(yè)經(jīng)驗,曾接受現(xiàn)代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軀體治療、認知治療、婚姻家庭治療的專業(yè)培訓。
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身體機能也越來越成熟,他們就被要求去建立一個符合生物學和社會文化的進餐模式,這個時候問題就開始出現(xiàn)了。媽媽會根據(jù)孩子的消化能力和營養(yǎng)科學去設計孩子的進餐時間和食物清單,而孩子對食物的需要和對進餐時機的控制權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若是家長對孩子的需要和控制權過于忽略,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就會在家庭的餐桌上、在親子之間上演。
戰(zhàn)爭的場景開始時往往是這樣的:孩子正玩兒得高興,媽媽叫孩子來吃飯,孩子仿佛沒有聽見,仍然專心地玩著,家長們會不停地催促、用玩具利誘甚至強行把孩子帶到餐桌旁……
孩子在剛開始只是仍然有小小的愿望,想要餓了才吃,想要玩兒夠了才吃,想要吃自己喜歡的口味,但是當這些愿望一直不被大人所理解,遭遇了嚴重的遏制時,他的反抗就會變成更激烈或更隱蔽的形式。于是這樣的場景出現(xiàn)了: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強烈反抗,不肯坐到餐桌旁,媽媽便端著碗一直追在孩子的身后;或者孩子吃飯非常緩慢,有時還把家長喂到嘴里的飯吐出來,一頓飯要吃上1個多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顧老師育兒經(jīng)
當這種情況持續(xù)的時間過長,孩子真的會變得營養(yǎng)不良,甚至出現(xiàn)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如厭食癥或貪食癥。因為此時吃飯對孩子來講,是在吞咽伴隨著食物的憤怒與挫敗,這種憤怒和挫敗既有孩子自己的,也有父母的。當我們在試圖給予愛的時候,親子雙方卻都在品嘗苦澀。
所以當家長覺得孩子吃飯成為一個問題時,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是否給了孩子機會去體驗饑餓與滿足?是否給了孩子信任去決定何時進食?是否尊重了孩子個人的口味偏好?當孩子的這些主觀感受被我們看見和理解,并給予尊重,他們會變得更容易協(xié)商,從而配合家長逐步地完成從按需喂養(yǎng)到定時進餐的轉變。當他覺得吃飯不是一件讓他倍感壓力的事情,而是一個自然、愉悅的過程時,就會主動去享受這個過程。
在了解了餐桌戰(zhàn)爭背后心理動力的基礎之上,下面還為媽媽們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很強的建議:
去掉焦慮,還原信心。作為媽媽我們先要卸掉自己的擔心,孩子本身就有強大的生存本能,這種本能使他們有與生俱來的調節(jié)能力,餓了會找吃的,缺什么會偏好什么,這是我們對他們應有的信心。
去掉壓力,還原自然。把吃飯當作一件普通自然的事情,不因孩子吃得好而大肆表揚,也不因他們吃得不好而批評指責,這樣孩子就不會在吃飯的時候過于緊張、如臨大敵。
去掉功利,還原單純。不用營養(yǎng)價值高低這樣的理由引導他們的食物選擇,避免把吃飯變成冷冰冰的計算工作。
去掉條件,還原自主。不用滿足孩子的其他要求作為交換條件去誘使孩子吃飯,吃飯不應成為一個讓孩子們利用的手段,而應本身是一個自主的決定。
去掉零食,還原動力。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正餐吃得不夠多,而補充大量的零食,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孩子總是很飽,并沒有感到饑餓的機會,自然也就沒有進食的動力。
去掉程式,還原定制。有的家長會對照著很多營養(yǎng)元素的建議攝入量準備食材,按照菜譜去做標準化的菜式,殊不知用心摸清孩子的喜好,創(chuàng)造性地將營養(yǎng)均衡的食材融入到愛心定制中,才更能激發(fā)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顧老師育兒經(jīng)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那些來自于媽媽的獨家食物,仿佛有著難以掩蓋的特殊香氣,一直縈繞于我們的舌尖之上;那些全家圍坐在一起進餐的溫馨畫面,仿佛可以帶著溫度穿越歲月的風雨滄桑,永遠存在于我們的腦海心田。當我們自己成為母親,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又是什么樣的滋味?是香甜還是苦澀?是眷戀還是遺憾?這一切由我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