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格教學作為培養(yǎng)師范生的一種先進教學技能已經(jīng)并仍然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卓越教師培養(yǎng)背景下微格教學課程中存在的顯著問題,并就其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微格教學 ?問題 ?革新
引言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微格教學”已經(jīng)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技術走進了眾多高等學府?!拔ⅰ笔切稳菰~,“微”即小,體現(xiàn)教學的微型、小步子原則;“格”是標準、規(guī)格,指每種教學技能都有固定的目標和規(guī)范。簡言之,“微格教學”就是在現(xiàn)代化教學條件下,運用各種視聽設備,將教學技能培訓實踐記錄下來,以便進行分析和評議,分步驟、系統(tǒng)地培訓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實踐系統(tǒng),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提高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就筆者講授微格教學課程的親身體會,以及連續(xù)兩年帶領學生參加河南省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的情況來看,參賽學生的教學技能著實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由此,也就折射出了作為提高學生講課技能重要實踐課程的“微格教學”在當下仍然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下微格教學課程中存在的顯著問題
(一)學生對微格教學的認識不清晰
微格教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指導教師要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nèi)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練習導入、講解、提問、教學語言、板書、變化、強化、演示、結(jié)束、課堂組織、教學設計和說課等眾多技能,可以說是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但這些都是要建立在學生充分認識微格教學的性質(zhì)和功用基礎之上的,由此才能積極配合,努力訓練。而現(xiàn)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眾多高校一般從二年級開始就對師范生逐步開設了教學課程論、教材分析等相關的專業(yè)理論課程,但卻缺失了微格教學這一學科教育和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理論指導,使得學生對微格教學認識模糊,從而在面對極具實踐性的模擬教學對象和教學環(huán)境時,難以運用應有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語言準確、嚴密地表達教學內(nèi)容。因此,在缺乏系統(tǒng)理論指導下的微格實踐便顯得不夠緊湊與熟稔,不易達到預定的目標,進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與實際中小學課堂脫軌,學生備課不充分
就眼下而言,高校師范生畢業(yè)后的對口崗位一般是中小學教師,大學四年的學習也是緊密圍繞以后的教學實踐而展開的。為了實現(xiàn)學習與工作的對接,師范院校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前通常要進行實習試講:備課——教課——評估。首次登臺講課的師范生一般要選擇某篇課文或者某個單元、章節(jié)講授45分鐘,講課的時候有指導教師聽課,課后由指導教師提出改進意見。但是沒有任何教學經(jīng)驗的學生一下子就進入正式的教學環(huán)境時很難適應,而且對聽課的學生來說,把沒有成功把握的試講強加給他們是不公平的。而指導教師對輪番不停地聽許多學生的試講感到厭煩,很難從始至終地認真進行評估。微格教學的出現(xiàn)與實施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以上不足,使學生在畢業(yè)試講之前就能比較系統(tǒng)地練習講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以后真正走上講臺奠定扎實的基礎。但在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練習各個環(huán)節(jié)講課時學生面對的對象是自己的同學,這樣就很難把自己設想成真正的老師來面對可愛的“學生”,教學情境不夠逼真。同時,由于脫離真正的中小學課堂,師范生在設計教案時,不知道當下中小學生的實際狀況,大多是從網(wǎng)上查找一些備課資料,敷衍了事。比如朱自清先生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背影》頗受學生的鐘愛,但十有八九在練習講課時都是以“四次背影—四次眼淚”貫穿,諸多雷同,毫無新意。所以,正是與真實課堂的脫離,使師范生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備教材外,不知道如何備學生,致使準備不充分,練習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課時嚴重不足
微格教學從首創(chuàng)之初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教學對象少,每次微格訓練一般以5到7人為宜,每人每次訓練時間一般為5到15分鐘,這樣可以使學生頻繁調(diào)換,進行同一技能或某一技能訓練,既可保證訓練質(zhì)量,又可以使每個學生獲得均等的訓練機會。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縱觀現(xiàn)在眾多高校,微格教學課程一般放在大三上學期,課時集中在36到40學時,而且班級大、人數(shù)多,加之各種原因造成的微格實驗室緊缺,導致學生只能排隊輪留等候,并且只能給輪到的每位師范生一到兩次且每次10到15分鐘的訓練機會。權宜之計,指導教師只能讓師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自選內(nèi)容地任意練習,而師范生往往只練習自己的技能強項,以凸顯能力。而這恰恰違背了微格教學的基求要求,即對某一教學技能經(jīng)反復訓練達到理想效果后,進行多項技能訓練,從而實現(xiàn)全面提高教學技能的目的,以及在微格教學中暴露缺點、改進不足的目標。也正是因為設備不足、課時短缺,很多高校所設置的微格教學課程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
(四)反饋與評價有失系統(tǒng)、完善
反饋和評價是一個增強效益、提高能力的過程,也是最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時間緊迫,每次講課后,指導教師都能發(fā)現(xiàn)試講學生教課中的許多不足,但給學生指出之后,學生一般沒有機會立即進行改正。有時教師提出的指導意見太多,學生不可能對所有意見都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且由于時間的限制,教師不可能逐個回放學生的試講錄像,這樣就使得試講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沒有直觀的感受,難以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而聽講的其他學生由于不懂或者礙于情面,也很難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綜合以上多種原因,致使微格教學的反饋與評價有失系統(tǒng)完備,進而直接影響到微格訓練的效果。
二、卓越教師培養(yǎng)背景下微格教學課程的革新策略
針對以上提到的當下微格教學課程在實施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下面嘗試性地提出一些革新策略。
(一)增加或模擬微格教室,確保課時充足
微格教學理論是培訓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先進理論,這是毋庸置疑的共識。但動輒就要耗費幾十萬元的一套微格教學設備,也使眾多院校望而卻步。因此,有能力的高校如果可以多配置相應的微格教學設備,就會使師范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分步驟訓練,以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對于在購買設備上稍微吃力的院校,可以嘗試性地采取“模擬微格”以解決設備的不足。一方面,因地制宜,在普通教室利用一般的攝像機和監(jiān)視器等現(xiàn)代化電教設備,根據(jù)微格教學的基本原理,模仿其有關做法進行教學技能的微格訓練。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微格設備的使用效率來解決設備數(shù)量上的不足。具體操作時可以將理論學習、具體實踐、回放錄像和反饋評價分地點、分時段進行。首先,在普通教室進行微格教學理論的學習,指導教師將與微格教學相關的學科教學理論給學生講解透徹,做好理論鋪墊;其次,集中時間精力分小組在微格教室練習講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將錄像從系統(tǒng)中拷貝出來;最后,在普通教室回放試講錄像,由師生共同評析。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格設備的使用效率,確保課時充足,讓學生得到真正的鍛煉。
(二)聯(lián)系中小學實際課堂,充分備課
我們都知道,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中小學教師都是憑著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學參考書“馳騁”課堂,無往而不利。一篇課文縱使再豐富、生動,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中都是大同小異,很少創(chuàng)新。另外,隨著現(xiàn)代科技和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時代背景瞬息萬變,時下中小學生利用網(wǎng)絡設備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遠遠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因此,要想設計好并上好一堂課,就必須且至少從兩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首先,吃透教材。以語文學科為例,學生在選擇好一篇課文之后,對作者、寫作背景、課文內(nèi)容、各處細節(jié)都要有充分的考量。然后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之上,融入與文本相關的時代氣息,讓受課的學生感覺到文本距離時代很近、距離自己很近,這樣的課堂才能褪掉枯燥乏味,妙趣橫生。其次,摸透學生。一方面,師范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課余時間,利用一切資源走進中小學課堂,設身處地感受當下中小學生的氣息,了解他們的特點,弄清楚他們需要的是怎樣的教學環(huán)境,最想獲得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在教案設計中融入與學生貼近的知識,受到學生的歡迎,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另一方面,指導教師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給師范生播放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讓他們模仿、創(chuàng)新。總之,只有在備好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之上,才能比較充分地備好課,進而把課上得精彩。
(三)提高學生認識,加強反饋與評價
上面提到,反饋和評價是一個增強效益、提高能力的過程,對師范生講課技能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反饋評價之前,指導教師一般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各種單項教學技能(導入、語言、板書、講解、提問、變化、強化、課堂組織、結(jié)束等)標準,再制成條款分明的自我評價、評價員評價兩種表格;二是做好學生的工作,提高學生對微格教學的認識,要求學生對己、對人都要認真負責,客觀公正。然后在播放教學錄像時,教師要和學生共同觀看,根據(jù)評價標準對其作出精準的評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注意學生講解內(nèi)容是否得當之外,還要著力要求他們注意教師語言和教態(tài),登上三尺講臺就要有為人師表的風范,這也是評價中的一個重要指標。
結(jié)語
微格教學實施多年以來,有成功也有不足,解決現(xiàn)存的問題,謀求長遠的發(fā)展,必能使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師范生的講課技能得到實質(zhì)性的提高,為教育事業(yè)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之才。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獨立學院人文學科[基礎教育]復合型師資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SJGLX36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孔義.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與微格訓練[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鐘啟泉,歐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孟憲凱,李濤.中國微格教學20年[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8,(3).
[4]呂飛飛.微格教學與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訓[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7,(8).
[5]于四海.新課程背景下微格教學有效性研究[J].課程與教學,2011,(8).
(馬玲玲 ?河南鄭州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lián)學院 ?45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