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7-0051-01
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漢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成績高低,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xiàn)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這些現(xiàn)象都無疑一有悖于語言教學規(guī)律,結果是教師把-門活生生的語言實踐課,上成了枯燥乏味,毫無生機的呆板課。學生學了幾年漢語,到頭來耳聽不懂,口不能言,兩極分化嚴重,語言運用能力極差,導致了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外語教學出現(xiàn)了嚴重危機。
如何在漢語教學中體現(xiàn)、滲透素質教育,我認為,首先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它與"應試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教學觀的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從培養(yǎng)目標看,素質教育力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從對待學生看,素質教育而向全體學生,而應試教育只面向少數(shù)成績好的學生。從教學內容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強調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從教學過程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fā)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應試教育則是老師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從教學方法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變講授知識為訓練綜合技能,應試教育則不論學生層次與個性差異滿堂灌,大搞題海戰(zhàn)術,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作業(yè)負擔過重,心理負擔過重。
因此,我們要堅決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漢語教學中,尤其要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在學法方面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語言學習規(guī)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適宜于漢語情景交際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之中。
2.遵循語言教學規(guī)律,優(yōu)化課堂教學目標,是漢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學生80%以上的知識接受和技能訓練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因此課堂教學是漢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首當其沖。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表現(xiàn)為"教學內容繁雜,"四會三會"等目標不明確不突出,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興趣、自信心、學習策略及習慣的培養(yǎng)都沒有具體目標,無的放矢。課堂教學有一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這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學全過程都必須圍繞這個目標來展開和完成。
新的《漢語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漢語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在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學目標,并實現(xiàn)目標分極使之更加層次化、具體化,這無疑給新時期漢語教學指明了方向,對基礎漢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生機。
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學總目標為依據(jù),優(yōu)化課堂教學目標,大到學年、學期目標,小到一節(jié)課目標。建一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情感為核心,把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學目標并使之具體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層次和個性差異。達到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3.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是漢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教學方式轉變了,但基礎知識、基礎應用能力未能完成全連接。在教學識字中在"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學生書寫不夠規(guī)范、整潔,學生在習作中,錯別字現(xiàn)象比較嚴重,表現(xiàn)在有些教師自身這方面能力不夠。對識字寫字的強化訓練做得不夠到位。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很茫然。相當一部分教師還停留在教材中。參考書把課文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一層面上,卻不能從課文中提煉出重點字、詞、句、段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認為"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就是不要寫作方法的訓練,致使學生寫話能力得不到提高。一是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和密度。要提高漢語教學質量 ,提高漢語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是關鍵的因素,為此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培訓計劃,確保學習時間和學習效果,鼓勵教師參加在職培訓與學歷進修。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勇于實踐、不斷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業(yè)務功底和實際的教學能力。加強對漢語學科教師新課程理論學習和漢語課標、教材教法的培訓,并經常調查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盡可能給依次按教師提供和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參加研討、觀摩機會走出去,請進來,教師進行教學合作與交流,從而使教師的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培訓年輕的骨干教師,做好教育的傳承作用。二是切實提高備課質量。備課是上課的基礎,備課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備課中,提倡"八備"教師寫好教學反思,要求教師課后及時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寫作形式上允許靈活多樣。篇幅上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一定要避免內容空洞,在檢查教案時教研組要區(qū)別對待不同級別的教師。不搞一刀切,要有針對性,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出予以糾正。積極鼓勵教師集體備課,做到定主題、定形式、定時間,定主講人;有計劃,有內容,有記錄、有評課等程序。大力推進教研活動,教研形式多樣化,多人同上一堂課進行比較。繼續(xù)深入實施小班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4.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是實施漢語素質教育的有力保證
《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結構是以語文的課堂教學為主體,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外活動能夠使小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幫助他們拓寬視野和增長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快速培養(yǎng)以及提高學生的讀聽寫的技能,促進學生思想的進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合理恰當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課外活動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是豐富多樣的,通常有講故事、辯論、朗誦、辦黑板報、手抄報等比賽以及讀書筆記、作文、書法的優(yōu)秀作品的展覽參觀等活動,舉行這些活動時要體現(xiàn)它的創(chuàng)造性、新穎性以及趣味性、實踐性、自主性。
語文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參加活動時的指導示范作用,耐心向學生教授學習的方法,并大膽讓學生自主參與,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詩歌朗誦的過程中,可讓學生進行比賽,無論是全文還是片段的朗誦,都應給學生提出吐字清晰、讀準字音、把握閱讀節(jié)奏及語調、帶感情朗誦等要求,教師做好示范作用,這樣多舉行類似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領悟課文中的表達技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endprint
讀與寫·下旬刊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