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zhèn)中心校273306)
探活涉度,低耗高效
——對構建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思考
王相群(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zhèn)中心校273306)
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課堂教學諸因素的“度”,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廣大語文教師可探活涉度,改進課堂教學,不斷在構建高效課堂方面做出大膽的嘗試。
高效課堂教學目標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學生文體知識的掌握,課文文本的感悟,表達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課堂。因此,如何把握課堂教學諸因素的“度”,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呂叔湘先生曾說過:“如果教學法是一把鑰匙的話,那么在所有的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的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笔聦嵉拇_如此??v觀許多課堂,只要教師靈活應用教學法,課堂上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大力倡導高效課堂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應怎樣探活涉度,提高課堂效率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教師的“導教”“導學”,讓學生當堂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目標的擬定,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它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強烈的目標意識,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程度,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如教學人教版《畫楊桃》一課,初讀感知時,對于簡單易懂的第一、十九自然段,我指名班內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起來讀,而篇幅較長、難度稍大的二、十八自然段,則讓程度稍好的學生起來朗讀。相應地,文中人物對話部分,則由平時讀書較好的學生完成。讀課文是這樣,理解感悟文本亦應如此。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整體參與意識增強,教學效率也就隨之提高了。
教學內容的活在于大膽的取舍和教材活用。一個訓練組乃至一篇課文,知識點覆蓋面廣泛,對此我們沒必要面面俱到逐一講解,而應去偽存真,去枝留干。這樣,就需要認真研究教材和新課程標準,準確地把握重點、難點以及訓練學生的能力點。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黃河的主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去讀文,自由談感受,然后讓學生精讀第八自然段,感悟艄公的高大形象,然后個性化朗讀,加深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樣,學生在一層層深入讀書體會的過程中,逐步渲染、積累,最后就能自然生成心中的“敬仰之情”。隨著課堂教學的逐步展開,學生的讀書和對文本的感悟也逐漸由淺入深,由高向低。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梯度”。講究“梯度”實際上就是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的認知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課堂教學要講究容量,提高效率,其關鍵在于講和練的方式要活。教學中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以及自身的教學特點等實際,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做到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如人教版《鳥的天堂》一課,文中最后一段文字含義深刻。對此,教師可以這樣提問:(1)那天是我的眼睛欺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加了引號,而第二個沒加引號?(2)應如何理解最后這一句話?然后讓學生讀書,分組討論交流。最后師生共同研討,得出結論。又如,在人教版《落花生》一文的教學中,在指導學生感悟父親說的話時,教師可問學生:(1)父親拿什么和花生作比較?花生有什么特點?(2)怎樣理解“所以你們要像花生,他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3)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和花生一樣的東西?然后交流讀完全文后的感受。這樣,既復習了本課知識,又將學生的思維拉回現(xiàn)實,與生活實際結合,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的密度,一方面是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所占用的時間分配比例合理。如在教學指導中,一個問題學生已經掌握,則應從略處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和無效勞動。相反,對于文章的重難點,則應多花一點時間,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如人教版《梅花魂》一文中第十三自然段,外祖父說的一段話,就應讓學生多讀,聯(lián)系上下文來領悟含義。另一方面是指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讀書學習時間分配比例合理。在按時完成了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后,應當留有提問、整理、反饋學習內容的時間,即要留有余地。學生的動手、動腦、參與活動時間,是選擇一堂課的收束階段還是選擇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中途階段,應當視課堂情況靈活設置。
教學過程的“活”,“活”在處驚不亂,這實際上是教師的教學機智問題。盡管教師在課前做了充分而精心的準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若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靈活機智,游刃有余地應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如學生突然提出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或課堂中一些突發(fā)事件,教師可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或者安排學生課下自己動手查閱資料或課外書、字典,或選其他方式靈活處理。這便是課堂教學的“活”字。
課堂中的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對文本的感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知識和技能,應進入到一個怎樣的層次,達到怎樣的高度,這就是深度的問題。教學中泛泛而談,始終在某一層面上搖擺不定,徘徊不前是很難有“度”的突破的,這將直接導致課堂效率的低下。反之,教師違背了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現(xiàn)有實際水平,過于拔高、拓寬、加深,費時費力,還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其結果只能是出力不討好,教學效率更無從談起。我認為,確定課堂教學的深度,應以新課程標準和教師用書為依據,無論是字詞句書寫積累、還是文本的學習感悟、學生習作的指導,都應該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做無用功。
綜上所述,構建高效課堂,應突出一個“活”字。因為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它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同時,課堂教學的“度”,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有序性、層次性、漸進性。這也是衡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依據。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應從這幾方面著手,探活涉度,改進課堂教學,不斷在構建高效課堂方面做出大膽的嘗試。
[1]夏傳峰.淺談教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當代教育科研,2012(16).
[2]吳傳芳,楊林娟.構建高效課堂彰顯語文教育本色.沂蒙教育,2011(8).
[3]王林波.文本解讀,有“度”才有效.小學語文教學,2014(6).
(責編 張翼翔)
王相群(1974-),男,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中文專業(yè),現(xiàn)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