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洪松
我的家鄉(xiāng)蕉嶺縣文福鎮(zhèn),是著名抗日志士、愛國詩人、杰出教育家丘逢甲先生的故鄉(xiāng)。今年,適逢逢甲公誕辰150周年。省、市、縣三級政府有關部門在家鄉(xiāng)舉行莊重而又簡樸的紀念儀式。日前,剛剛順利搞完紀念新方志編修30周年系列活動的我,向單位領導告假,回鄉(xiāng)探望八十歲老母親。
早早在朋友微信中看到,家鄉(xiāng)政府在逢甲故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美麗鄉(xiāng)村。那些微信上漂亮圖片,早讓我魂牽夢繞?;剜l(xiāng)次日,日麗天晴,暖意融融。吃完早餐,我和愛人便急不可待扶老母親上車。母親,雖然已80歲,但生產(chǎn)隊長出身的她,身板仍很硬朗。聽說要去參觀修葺一新的逢甲故居,也顯得特別開心,特別精神。
從老家出發(fā)不到15分鐘車程,我們來到逢甲故居,“逢甲故里”的四個剛勁大字躍然出現(xiàn)眼前。這個字體我再熟悉不過了,一看便知道是自己的老朋友、老鄉(xiāng)、老校友,現(xiàn)著名軍旅書法家、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丘仕坤的墨寶。到此,我們立馬下車,與母親一起在氣勢非凡的牌樓前拍照留念。順著蜿蜒山道,往前走5分鐘。逢甲公在《答人問淡定村》詩中描寫的仙境已經(jīng)在眼前。他寫道:群山忽豁見山門,幽絕溪山是此村。雞犬云中仙氣在,衣冠田舍古風存。桂生前代成尊宿,松占高峰長子孫,不必桃花千萬樹,已教人作武陵源。這首詩在上初中時,當時與逢甲公同村的陳老師早已叫我們背熟,所以來到這個地方,覺得特別親切。如今,在這個群山忽豁見山門的地方,昔日曾是清末狀元翁同和題寫“淡定村”牌的舊址,有關部門已在此建了小小觀景臺。站在這里,巍巍廬峰山下,松林密布,綠意盎然。一條小溪宛如游龍飄向東方,培遠堂在冬日暖暖的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走下觀景臺,驅(qū)車1公里,便來到剛剛建好的游客中心。周邊的花草樹木長得十分茂盛,特別翠綠,與周圍的亭臺樓閣建筑十分協(xié)調(diào),顯得莊重古樸。加之粉飾一新的農(nóng)舍小院和一棟棟美觀的民居,整個淡定村就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稍停片刻,拍照留念。我們便直奔逢甲故居。這個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我不知陪同多少上級領導、文人墨客、親朋好友參觀游覽過的培遠堂,今日顯得特別莊重。走進培遠堂面對長我們兩輩的逢甲公塑像,我們深深地向這位令人景仰的偉人三鞠躬。我?guī)赣H依次參觀了各個展區(qū)。在前言展區(qū),2004年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談到臺灣問題時,深情吟誦的逢甲先生《春愁》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眲偤脩覓煊诖?,這時,讓我簡直不敢相信的是,只上過幾天夜校的80歲老母親竟能和我一起吟頌這首令人浩氣回腸的“春愁詩”。
陪母親依次看完各個展區(qū)后,走出大門,培遠堂前方剛剛落成的“同心銅像”,讓人滿懷感慨。據(jù)悉,“同心銅像”由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曹崇恩創(chuàng)作設計;“同心”兩字由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題寫。銅像高約2米,在基座左右兩側(cè)的花崗巖石上,分別鐫刻有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和丘逢甲的“山河一統(tǒng)”兩句名言,用以體現(xiàn)兩者之間的共同心聲。望著這尊銅像,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孫中山先生與逢甲公的對話:“丘先生在臺,建立共和,無人不知,我與你神交二十年,今日獲見,大慰生平。”望著“同心銅像”,我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同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一定能實現(xiàn)!中山先生和逢甲公的愿望一定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