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摘 要]根據(jù)格賴斯,為使談話有效進行,交談雙方應遵循合作原則。為了更好的交際效果,談話者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模糊語言,而模糊語的運用有時遵循合作原則,有時違反合作原則,還有時表面違反實則遵循。談話者要根據(jù)具體語境,選擇恰當?shù)哪:Z來表情達意。
[關(guān)鍵詞]合作原則;模糊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168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80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一、合作原則與會話含義
(一)數(shù)量準則( Maxim of Quantity):所說的話應包括當前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超出需要的信息。
(二)質(zhì)量準則( Maxim of Quality):盡可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之言。
(三)關(guān)系準則( Maxim of Relation):說話要有關(guān)聯(lián),不要說與談話無關(guān)的話。
(四)方式準則( Maxim of Manner):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條理清晰。
一般情況下,交談者都是遵循這些原則的,對話也能有效順利進行。但在實際言語交際中,違反這些準則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有時談話者是無心為之,有時是故意為之。格賴斯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他把這種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chǎn)生的言外之意稱為“特殊會話含義”。此情況下,聽話者要根據(jù)當時的語境,學會“聽話聽音”,領(lǐng)會說話者的言外之意。
二、模糊語與合作原則的關(guān)系
(一)數(shù)量準則
數(shù)量原則要求:(1)所說的話應包括當前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2)所說的話不應超出需要的信息。
按照此條,人們交際時應給予足夠適量信息,不能多也不能少。但多少才是適量呢?司坡伯和威爾森( Sperber and Wil-son)的適用理論可作出較好的解釋。他們將適用性理論歸屬于認知心理范疇的一種,將話語的理解看成是一種認知過程。適用性是“某個輸入( input),諸如圖像、聲音、話語或者記憶,能夠?qū)δ橙水a(chǎn)生某種認知效果?!焙诵乃枷胧窃谡J知過程中試圖用最小的氣力獲得最佳認知效果,即讓聽話者花費較小的精力和時間得到所需信息。因此使用過分籠統(tǒng)或過分精確的語言往往都不是最恰當?shù)?,只有選擇恰當?shù)哪:Z才可以達到用最小的氣力獲得最佳認知的效果。
1.遵循數(shù)量準則
比如面試官問你年齡多大,你只需答歲數(shù)即可.若一味求精確,說你幾歲零幾個月多少,考官要么認為你有毛病,要么認為你故意開玩笑。再如朋友急著出門就快遲到了,你則需要精確到分鐘。倘若只是一般事宜,也不急,則精確至五分鐘十分鐘即可??梢姡嗌傩畔⑺阕銐蛉Q于聽話者的需求,依人依事而變化。日常生活中,我們常需使用模糊語。比如家里來客了,母親正忙著做菜,發(fā)現(xiàn)菜不夠,欲叫女兒去買菜,她便說:
“家里來客了,你去買幾斤牛肉,一些辣椒和蔥蒜,還有幾斤白酒?!?/p>
這里,母親正忙,無暇估算,因此使用了模糊語“幾斤…一些”,實現(xiàn)了快速交流。具體該買多少女兒可根據(jù)來客人數(shù)作出估算,因此這樣的交流是有效的。當然,如果女兒平時沒干過家務,母親則需使用更精確的語言,告訴女兒具體的斤兩??傊?,模糊語的運用要依語境而定。 2.違反數(shù)量準則 有時為了某種需要,人們故意違反數(shù)量準則,使用模糊語不給聽者提供足夠信息。如:
A: Whereve you been?lB:Out.
假設這是母親與孩子的對話,孩子的回答顯然違反了數(shù)量準則,母親想要知道他具體去了哪兒他卻含混其詞。這表明他不愿說出自己的去向,原因可能是對母親管得太嚴不耐煩也可能是自己在外受了委屈心里正不痛快,無心理睬母親。
(二)質(zhì)量準則
1.遵循質(zhì)量準則
當說話者缺乏足夠確切的信息時,有必要使用模糊語,以免把話說得太死,沒有回緩的余地。如:
①There are about one million people in our town.
②According to the doctor,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heart.
③I guess he won't come.
以上例句分別使用了表示不確定的量詞about,表示消息來源的插入語according to,以及表猜測的插入語I guess。這些限制語的使用避免了主觀臆斷,把話說得太死,緩和了語氣。類似表示不確定的量詞還有more or less,some,approximately…;表示消息來源的插入語有It is said…,…say(s)/said …;表猜測的插入語如maybe,perhaps,it is likely/possible/prohable…。使用這些模糊語,說話者可避免在沒有確切信息的情況下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通常不能掌握百分百正確的信息,對大多數(shù)事情也不能有百分百把握,因此,一方面為表述準確,另一方面也為減輕自己的責任,使用模糊語就成了必然選擇。
2.違反質(zhì)量準則
例如:
A: Beirut is in Peru. isn't it?B:And Roman is in Romania,I suppose.
在此,B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說了明知是錯誤的話,運用歸謬的方法來說明A的說法是錯誤的。B沒有直接說A是錯誤的而是間接運用類比的方法,話語含蓄,具有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endprint
(三)關(guān)系準則
關(guān)系準則的要求是說話要有關(guān)聯(lián),不要說與談話無關(guān)的話。根據(jù)語用模糊的定義,說話人使用的間接的話語也可看做模糊語。比照關(guān)系準則可以知道,對所提問題不直接回答,而是間接回答是使用模糊語違反關(guān)系準則的表現(xiàn)。回答雖然是間接的,但依然與問題相關(guān),因此,我們可認為間接的表達表面上違反了關(guān)系準則,而實際上遵循了關(guān)系準則??聪聞t例子:
A: How did you like the performance?B:It was a nice thea-ter.
A問B認為演出如何,而B答非所問夸贊劇院不錯。顯然,B違反了關(guān)系準則,但通過B的回答,A可以領(lǐng)會到B對演出其實不滿意。B雖然沒有直接表明對演出的看法,但通過間接的回答他的觀點一樣得到了表達。
在日常交談中,這樣表面違反關(guān)系準則,實際上遵循關(guān)系準則的例子不勝凡舉,在此不再贅述。
(四)方式準則
1.遵守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要求表達簡練,這在廣告中運用最為常見。由于廣告費用的問題,同時也為了聽眾更有效的接受信息,廣告語言表達簡練,盡量用最少的詞語表達最豐富的信息。
Let's make things better.沒有最好,只有更好。(Philip照明產(chǎn)品廣告)
Just do it.(NIKE廣告)
Impossible made possihle.(佳能打印機廣告)
上面幾例用詞都極為儉省,每句只有三四個單詞?!皌hings”,“it",“better”,“possible”,“impossible”都是模糊詞?!癶etter”到底是怎樣的情形,“it”和“things”具體指什么都不確切,“possible”,“impossible”的含義也很模糊。正是得益于這些模糊詞的使用,幾則廣告用寥寥數(shù)字就把產(chǎn)品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品質(zhì)表現(xiàn)了出來。這些廣告詞可以讓觀眾對產(chǎn)品產(chǎn)生一種認贊同感,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好效果。
2.違反方式準則
首先看一個違反方式準則第三條,故意把話說得噦唆的例子。有人接連下了三盤象棋,旁人向他勝負如何。他答道:
“第一局我不曾贏,第二局他沒輸,第三局我說和了吧,他卻不肯?!?/p>
其實下棋人三盤皆輸,但他不愿直言相告,而是噦噦唆唆。這樣做不僅給自己留臉面,也取得了幽默的效果。
以下是違反方式準則第二條,故意說有歧義的話的例子。阿凡提決定懲罰吝嗇的阿訇。一次,在給他刮臉時,阿凡提問:“你要眉毛嗎?”“要,當然要!這還用問!”颼颼幾刀,阿凡提把眉毛刮下來遞到阿訇手中,阿訇哭笑不得——誰叫他說要呢?!澳阋訂幔俊卑⒎蔡嵊职l(fā)問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訓,阿訇趕緊說:“不.要,不要!”又是颼颼幾刀,阿凡提將胡子刮下來扔到地上,阿訇火了,阿凡提卻說:“我不都是照你的吩咐做的嗎?”
阿凡提故意只使用“要”一詞,到底是要留還是要剪,表意模糊。不管阿訇說要還是不要,阿凡提都可以把他的眉毛胡子剪下來。阿凡提模糊語的運用可謂巧妙,但卻不值得推廣學習。與人交際,我們應秉持與人為善的原則,不可故意使用模棱兩可的語言?;ㄕ?。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吸取阿訇的教訓,作為聽話人要注意辨別模糊語,小心掉進語言陷阱。
結(jié)語
我們進行會話時要注意根據(jù)語境合理選擇模糊語幫助我們表情達意。同時認識到模糊語的這些語用功能也有助于我們交談時聽懂說話人的弦外之音,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
參考文獻:
l 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Vol.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黎千駒.模糊語義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