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巫嵐鎮(zhèn)總校066500)
淺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李立華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巫嵐鎮(zhèn)總校066500)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在學習時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不少困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對數學沒有絲毫的學習興趣,導致了學生成績非常差,成績越差,學生越是不愿意學,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因此,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我們的教學中就顯得很重要、很必要。
精彩實際親自操作愛學生激發(fā)興趣。
在學習的過程中,部分學生認為數學是門極其枯燥的學科,認為學習數學沒有什么用處。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趣味和奧妙所在呢?這正是我們數學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睂W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因此,要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我們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tài),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并對學生進行鼓勵、積極引導探索。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1.單位一到底有多大?2.什么可以看做是單位一?3.單位一的大小一樣嗎?4.全班學生可以看做單位一嗎?一個學生可以看做單位一嗎?一張大餅可以看做單位一嗎?5.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體或數字可以看做單位一?等等。以上的問題設計,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雖然學生感到有些困難,但是通過努力還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還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給學生提供了體驗成功的機會。增加了學生課堂交流的時間。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學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事和物,多思善問,就會發(fā)現很多和數學知識有直接聯系的東西。數學絕對不是枯燥無味的,也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們應盡可能的讓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應用于數學教學,讓數學更加具體化、趣味化。
例如,我在教學圍繞著三角形的底線,找出它的高這樣一個問題。我和學生在校園里找了一塊三角形的地,說給學生哪條線是底線,讓學生親自操作找出高。因為學生已經懂得,三角形的高是一條從頂點到所對底線的垂線,而連接兩點的線段中垂線最短,這樣我讓學生們把一根繩子固定在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上,然后向對邊拉繩子,拉緊在底線的左右反復移動,繩子最短時,繩子的長度即是三角形的高。用這樣的實例,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感到原來數學在實際中可以用上。這樣的學習給學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信學生對于這種方式的學習,肯定會很期待。
又如,我們在教學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為學生出了這樣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求出院子里旗桿的高度。有的學生說旗桿太高無法測量;有的說找一根和旗桿一樣長的桿子,然后量出桿子的長度;有的說除非把旗桿放倒量等。我說都不用,就用我們學習的知識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隨后我為了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即用兩根長度不同的短棒,放在陽光下,兩根短棒都出現了不同長度的影子,根據相應的短棒與其影子的比,組成了比例,即比值一定,成正比例關系。這時有部分學生意識到旗桿的影子可以測量,再加上一支短棒和影子的比,比例中知道三項,可以求出第四項。所以,這時有學生開始測量,并很快得出了答案。學生們覺得數學真得很神奇,剛才一點解題的頭緒也沒有,但現在卻恍然大悟,原來解決起來這么簡單。我相信這樣學習學生一定不會厭倦。我們還可以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搬入課堂,變枯燥的數學學習,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讓學生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會逐步喜歡上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相信他們、鼓勵他們,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時候,我提前一天讓每個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要學生觀察什么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么特征,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制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征,學生在做模型時已經了解了很多,根本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在與同學交流時,學生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數學課上回答問題,已經成了學生們大顯身手的機會,能顯示他們的能力,學生對這樣的數學課怎能不感興趣?這樣的方法我也應用于學習其他立方體的教學。
又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一輛轎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2.5小時相遇,轎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求貨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在學生充分讀題后,我要求兩個學生一組,分三組親自演示相遇過程,在學校操場里進行,其他學生仔細看。通過這樣的親自演示,學生就清楚地知道,相遇時轎車和貨車各自都用了2.5小時,他們相遇時即走完了300千米。這樣就把問題變抽象為直觀了。學生們親自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和興趣,同時鍛煉了學生親自操作的能力。
再如,學校有一個5000平方米的操場,可以畫出2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我要求幾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找中后,畫出環(huán)形跑道的輪廓。放手讓學生做,我適當給予提示。學生們用了幾天時間,便解決了這個問題。方式方法和我們的基本相同。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樹立了信心,提升了對數學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對于任何學生都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把愛賦予每個學生。特別對于數學差的學生更應如此,讓學生感到教師對他們是真心的,沒有絲毫歧視,有的只是真誠的幫助,那么他們也肯定會積極配合。很多學生往往都是因為愛老師才愛上這門課的,如果我們也愛學生,才能和學生融為一體,真正把學生看做自己的孩子,這不僅是對一個教師的要求,也是學生所渴望的。我們在課上課下多和學生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給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感受學校帶給他們的快樂;教師和學生打成一片,把他們視為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激發(fā)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依賴。學生對教師有了信任和依賴,這樣我們布置的一些事情,學生就會不打折扣地把它做好,提高對數學的興趣也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把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既把學生的減負落到實處,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