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甘肅省靖遠縣教研室730600)
例談語文教學高耗低效何時了
高玉梅(甘肅省靖遠縣教研室730600)
在聽評課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的課堂出現(xiàn)了大量的“泛語文”現(xiàn)象。教學中,教師為了營造一個“完美”的課堂,十八般武藝一起上:精彩的音像資料,逼真的畫畫演演,熱鬧的合作探究……諸如此類,紛至沓來,讓學生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繁蕪的課堂,不僅消耗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更可怕的是消耗了他們原本對語文刻骨銘心的愛。語文教學,高耗低效何時了?
片段一:A老師教學一年級上冊《熱帶魚》一課。在認讀了八個生字、熟讀了課文后,教師發(fā)給學生每人一張印有熱帶魚簡筆畫的卡片,讓學生給熱帶魚涂色,完成以后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耗時近十分鐘。
思考:這是語文課還是美術課?在這體現(xiàn)多學科的融合有意義嗎?一年級的語文課,識字教學是重點。那幾個對教師來說特別簡單的、像老朋友一樣熟悉的字,對學生來說卻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是“生”字,需要反復地強化:由認讀、組詞、說話最終落實到會寫上。本節(jié)課八個生字中,要求會認的有五個:熱、帶、身、衣、尾,要求會寫的有三個:魚、五、巴。以前參加教材培訓的時候,專家強烈要求:小學一、二年級,每節(jié)課8—10分鐘的寫字時間要雷打不動。所以,本節(jié)課畫魚的十分鐘時間就應該確立為寫字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示范和指導下當堂書寫。寫字,對入學剛兩個多月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像教師想象的那么簡單。寫字教學承載著讓學生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漢字、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美好感情的重任。所以,每節(jié)課都要保證學生的寫字時間,同時,要營造一個安靜優(yōu)雅的寫字氛圍。如:放上輕音樂,然后讓學生按要求坐正,握筆,描紅,臨帖,在靜雅的氛圍中感受漢字的結構美和寫字的意境美,從而讓學生愛寫字,寫好字。
片段二:B老師教學《熱帶魚》一課。在學習生字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個游戲:讓八位學生上講臺,每位戴一個寫有生字的熱帶魚頭飾,教師讀兒歌,學生聽教師讀到自己所戴的生字時,馬上蹲下來。然后單個字進行認讀,讀完后,這幾個學生回到座位上,教師又在大屏幕上出示這八個生字,讓學生再次認讀。
思考:課堂上一定要用現(xiàn)代媒體嗎?不管是現(xiàn)代媒體還是傳統(tǒng)學具,其作用都是一致的——輔助教學,激發(fā)興趣,提高效率。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游戲讓生字融于課文又跳出課文,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辨字音,觀察字形,反復認讀,加深記憶。這樣寓教于樂,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游戲稍加延續(xù),是完全可以取代后面的課件的。如:再設置一個情境:生字寶寶離開家這么長時間了,媽媽叫他回家呢,我們來幫媽媽喊生字寶寶回家好不好?然后讓學生按次序讀生字,戴頭飾的學生依次回到座位。這樣,課堂有序了,學生活起來了,效率自然也高了。
片段三:B老師教學《熱帶魚》一課。在學生能夠單獨對課文進行背誦后,教師又設計了一個表演背文。先是讓學生在座位上邊模仿魚兒擺尾邊背課文,然后排著隊在桌椅間穿行,最后又叫幾位學生站到講臺上表演,看看下課還早,又讓學生在座位上繼續(xù)進行。
思考:課堂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以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開發(fā)心智。這個片段的教學中,表演的目的是為了使枯燥的背誦有情有味,讓學生在動中感受魚兒的活潑愉快,在玩中記誦兒歌,積累語言。形式是好的,但要掌握好度,熟了就行了,多了就濫了,就是對學生生命的浪費了。省下時間做什么呢?做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再編一首關于熱帶魚的兒歌。這是第二課時的教學,完全可以將語言拓展訓練當堂完成,留下作業(yè)只是給評委看的了。如:播放熱帶魚自由游弋、追逐嬉戲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說話:小小的熱帶魚,穿著美麗的花衣服,在水中快樂的游來游去,好像在跳舞呢!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句式說一說:小小熱帶魚,穿著花花衣。身子搖一搖,好像跳舞蹈。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看,我們也是小詩人呢!告訴學生:把我們看到的、想到的用課文中這樣的話說出來,就是一首小詩了。有方法了,有準備了,然后再遷移到花蝴蝶或小蜜蜂,學生肯定能說出稚嫩童真的小詩。如果布置作業(yè),就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按A老師的要求畫一幅簡筆畫,再配上自己的小詩,那就是一幅值得珍藏的作品了。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fā)展。教學中,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熱鬧而忽視了學生的發(fā)展,那是對學生生命的浪費。
片段四:C老師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個小板凳》一課。理解課文時,教師出示閱讀提示:認真默讀第二、三自然段,畫出教師前后不同的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學生圍桌而座,教室里很安靜,再看學生的眼睛,卻沒有盯到書上,有的茫然的環(huán)顧左右,有的無所謂的東張西望,背對教師的還在互相做鬼臉——接下來的全班交流學生的表現(xiàn)不言而喻。最后教師又問了一句:“學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學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得到了表揚”“得到了鼓勵”。
思考:教師有沒有從學生最后的回答中得到啟示呢?我們的教學明顯高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拔高了教學要求,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才使得學生如墜云霧,不知所措。
1.關于“默讀”?!墩Z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默讀要求是這樣的: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到了第二學段才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2.關于“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標在第二學段才提出“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教師所出示的閱讀提示對學生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多記性、少悟性,朗讀、背誦是他們的特長,理解感悟則是他們的短板。教材在編寫上也凸顯了這一特點,課文多以朗朗上口的兒歌或以通俗易懂的兒童化語言來呈現(xiàn),學生樂于記誦,易于理解。我們的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以多種形式的朗讀來代替繁瑣的分析,抓住課文與生活的連接點,喚起學生的生活儲備,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化他為我,進行角色體驗,讀出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情,蘊涵的理。
“吹盡狂沙始到金”。靜心審視語文課堂的熱鬧現(xiàn)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其實是一種“草盛豆苗稀”的虛假繁榮,語文的本體往往被游離于教學內容的熱鬧場面所遮蔽,語文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必須要在課改的浪潮中滌蕩自我,洗凈鉛華,回歸本真,扎根于語文的土壤之中,長成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撐起一片綠蔭。
注:此論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實踐研究”。課題批號:BY[2013]G015研究成果。
(責編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