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華
近年來,有些政工干部把心理學知識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實踐證明,把心理學知識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是思想政治工作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進創(chuàng)新的一個成功辦法。那么,如何把心理學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呢?
研究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研究人的需求就是為了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變化規(guī)律,調動人的積極性。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和經濟上的;有精神上的和文化上的;有個體需求又有社會需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承認并滿足人的合理需求,這是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關鍵。
一是認真分析職工的心理需求。企業(yè)職工容易發(fā)生的幾種心理問題,相對應就會有幾種心理需求,概括起來主要有穩(wěn)定的收入、公平的報酬、升遷的機會、安全的環(huán)境、舒心的工作、企業(yè)的認可、提高個人學識能力的培訓機會、家庭的和諧美滿幸福等,不同的職工對這些需求和愿望的側重會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辦人所盼,這樣才能與工作對象產生共鳴,達到工作目的。
二是從職工所關注的問題入手。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支配行動,需要乃是心理活動的動機系統(tǒng),一個人可能同時存在幾種不同的需要,但會有一種是優(yōu)勢需要,優(yōu)勢需要對行為起著決定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從職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滿足職工正當?shù)?、合理的需求,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和解決人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其合理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才會更顯著。
三是積極引導職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層次性、遞進性、多變性的特點。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體其思維特點、生活方式、所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所以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區(qū)別對待、對癥下藥。對合理的、積極的需求應充分肯定;對不合理的、不現(xiàn)實的要求,應敢于否定并開展教育、加以引導。
做好思想工作離不開表揚和批評,而表揚和批評都應重視心理疏導藝術,否則很容易產生對立情緒,使思想工作無法進行。瑞典心理學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即“怎樣公布好消息和壞消息”的理論,對于心理疏導中的“表揚和批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是一種“激勵式”表揚和批評的藝術。
一是公開表揚。一名職工有幾件事情值得表揚,應分開進行。如果你有幾個好消息要發(fā)布,應該把它們分開公布。因為分別經歷兩次“獲得”所帶來的快樂,要大于把兩個“獲得”加起來所帶來的一次快樂。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快樂體驗的部分之和大于整體”。同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一名職工有幾件事情值得表揚,應分開進行,可以在談心過程中,可以在聊天或學習場合,也可以在其他場合不經意地說出來,這樣受到表揚的同志會多次產生自豪感,有利于調動其積極性。
二是慎重批評。一名職工有幾件事情需要批評,應該進行一次性批評。如果有幾個壞消息要公布,應當一起發(fā)布。因為兩個壞消息合起來一次公布所帶來的痛苦要小于兩次公布所帶來的痛苦。這就是心理學的“悲傷體驗的整體感受小于部分之和”。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時,如果一名職工有幾件事需要批評,就要在其心理較平靜時,選擇一個合適的場合進行一次性批評。千萬不能今天想起一件事批評一次,明天想起另一件事又批評一次,這樣就會使受批評者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三是先批評后表揚,輕批評重表揚。一名職工辦了一件“大好事”和一件“小壞事”,應該在同一場合先批評后表揚。如果有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應該把這兩個消息一起告訴別人。這樣,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會被好消息帶來的快樂所沖淡,負面效應就會小得多。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如果一名職工做了一件有影響的“大好事”和一件有影響的“小壞事”,應該在同一場合或者同一次會議上一次性地先批評后表揚,把重點放在表揚上。
四是區(qū)別場合分別批評與表揚。一個職工既有較大的錯誤,也有較小的成績,應該在不同的場合分別進行批評或表揚。如果有一個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的好消息,應該分別公布這兩個消息。這樣,好消息帶來的快樂不至于被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所淹沒,還可以感受好消息帶來的快樂。在進行思想工作時,對職工所犯的大錯誤和取得的較小成績,要在不同的時機和場合分別進行批評或表揚,使其在受到批評以后,還有一次感受快樂的機會。這有利于強化人的積極心理感受,有利于調動工作積極性。
五是堅持脈沖式表揚與批評。人的幸福感并不完全取決于擁有財富的多少,而是取決于許多與財富無關的因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脈沖式變化”。如果一個人一直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而沒有什么變化,他是不會比一般人感到更幸福的。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但是他時不時地會有一些起伏變化,如收到過節(jié)福利慰問品、生日禮物等,這些脈沖式的快樂就能使其感到幸福。這也是經常表揚或經常批評一個同志而不能調動其積極性的心理原因。因此,對經常受到表揚的職工,一旦有點小問題也要進行適當?shù)呐u;對于經常受批評的職工,一旦有點小成績就要及時進行表揚;對于一帆風順的同志,要有意識地讓其經受挫折的考驗;對于經常受挫折的同志,要幫助其克服困難。這樣才能增加他們的快樂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情感。
職工渴望企業(yè)集體成員在心理上協(xié)調一致,和諧融洽,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相容”,“心理相容”的集體意識從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職工得到尊重的環(huán)境和條件,促成“心理相容”的有效載體就是企業(yè)文化。對于一個企業(yè)來說,如果沒有科技和人才,就會一打就倒;而如果沒有精神和文化,則不打自倒。共同的價值觀,能夠使不同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發(fā)揮企業(yè)文化的凝聚力量,應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培養(yǎng)優(yōu)良企風。優(yōu)良的企風有強大的教育力,能使職工自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它有無形的約束力,職工會自然地按照它的要求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好的企風會發(fā)揮“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給職工以團結的凝聚力、奮發(fā)向上的推動力、嚴而求實的控制力。
二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輿論是一種群體現(xiàn)象,作為影響個體的社會心理因素而存在,輿論有積極作用,它有加強正當行為的作用,當某一正當行為遭到非議時,在正確輿論支持下,就會增強正當行為的力量,使人們堅持下去。輿論有糾正錯誤言行的作用,人們一般有從眾心理,錯誤的言行一旦受到輿論的反對,就會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輿論也有消極作用,錯誤的輿論,會使是非顛倒,制造混亂,正義不能伸張。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視輿論的導向作用,強化它的積極作用,從而使人心凝聚,奮發(fā)向上。
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指在共同活動過程中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稱心理上的距離,不同的人際關系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產生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滿足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際溝通的好壞不僅影響職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最終還會影響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組織效能的發(fā)揮。在人際溝通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備真誠待人的素質。人際關系的奧秘之一乃是你越誠實你就越容易與人相處,坦誠如賓,就會“以心換心”,彼此都會盡情表露瞬間的感情和態(tài)度。思想政治工作者還要掌握一定的人際溝通的藝術,善于與職工談心,傾聽對方的意見,并啟發(fā)對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信息傳遞要減少中轉站,保證雙方獲得的信息及時準確,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綜上所述,有效地把心理學融合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對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由務虛向務實轉變具有較大的意義,有利于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實處,使之發(fā)揮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