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 430000)
淺析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藝術特征
王 丹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 430000)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標志,它是土家族族民慶祝豐收、迎接新春、祭祀先祖的民俗活動,土家族擺手舞也是研究土家族歷史文化的范本,是土家族人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擁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土家族擺手舞是在湘鄂渝邊境盛行的原始的祭祀舞蹈的一種,通過研究土家族擺手舞的藝術特征,來了解當?shù)赝良易迦嗣竦拿褡逦幕?,然后可以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擺手舞,讓土家族文化和民族習俗得以保存并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保護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土家族;擺手舞;藝術特征
土家族擺手舞的流傳地域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川東。在《龍山縣志》中有對擺手舞的詳細記載。在新中國成立前,湘西州的龍山縣、永順縣,恩施州的來鳳縣和宣恩縣等地方,只要有土家族族民聚集的村寨,都有擺手堂。根據(jù)《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一書記載:“在來風縣的河東地區(qū),就有擺手堂六個(即土地廟),其中舍米湖擺手堂相對較大,堂前有兩塊石碑,一塊建于道光二年,一塊建于同治三年,上面有關于當時擺手舞實況的記載,“每年的新春佳節(jié),土家山寨熱鬧非凡,人們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男女老少齊聚擺手堂,場內(nèi)燈火通明,群眾互相圍繞進行舞蹈,鳴鑼擊鼓,通宵達旦。”通常,舞者人數(shù)不限,數(shù)十人、數(shù)百人、數(shù)千人,甚至能達到上萬人,舞蹈由當?shù)赜忻睦贤了局笓],這一活動在清明時期極為盛行。”這說明,不僅在湘鄂渝三省市接壤之地有土家族擺手舞的習俗,在四川的東西部土家族擺手舞也廣為流傳。但是由于擺手舞漸漸的衰落,許久沒經(jīng)過修飾的擺手堂顯得十分的靜寂,如位于龍山縣撈車河村景區(qū)的擺手堂,它只能成為景區(qū)來進行參觀,而失去了他原有的價值。
(一)土家族擺手舞的表演形式
“擺手舞”因其舞蹈基本動作以擺手為主,所以名其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標志。它是土家族人慶豐年、迎新春、祭祖先的民族習俗活動之一,它雖然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舞蹈。但是它的表演形式已經(jīng)非常的完善,根據(jù)其規(guī)模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
1.“小擺手舞”用土家語來說為“舍巴日”?!靶[手”跳的人數(shù)及規(guī)模較小,一般是以一個村落或者同一姓氏為限,人數(shù)在幾十到上百之間。在“小擺手舞”活動將要開始的時候,最先由主理“梯瑪”先進行祭祖儀式,升起龍鳳旗,而后在點燃火把。而后人們便在擺手堂圍繞著火把形成一個大圓圈,伴隨著鑼鼓聲有節(jié)奏的跳起了擺手舞,整個場景十分的熱鬧,村民們都沉醉在這美麗的舞蹈中。也有兩個人配合的動作,兩人面對著面擺手,都抱著腕。小擺手舞表演農(nóng)事活動,表演內(nèi)容為“雄鷹展翅”“犀牛望月”“拖野雞尾巴”“蛤蟆跳”等模仿動物的動作和“梳頭”“打糍粑”“種玉米”“打谷子”“插秧”“除草”“割麥子”“挖土”“捕魚”“紡紗織布”等生產(chǎn)生活中的動作。
2.“大擺手舞”用土家語來說為“麥則嘿”?!按髷[手舞”就十分的壯大了,它是以一個村寨為一排,一般會有八排左右,人數(shù)都在一百人左右。接下來就是人數(shù)相比其他組較多的,由十六名以上的男女構成的擺手組;最后是由八名男子組成的炮仗組,他們?nèi)成贤粱饦專砩蠝蕚淞顺渥愕幕鹚庪S時隨地鳴放。八個隊伍整齊有序,在活動舉行之前,像“小擺手”一樣也要先舉行祭祀儀式,不過要比“小擺手”隆重,升旗,點火把。由于“大擺手”的火把比較的大因此被人們形象的稱之為“火龍”,最后擺手隊才開始圍繞著“火龍”伴著鑼鼓聲開始起舞,隊伍前面有“守擺者”,隊伍的中間有“示擺者”,隊伍之后有“押擺者”,整個的舞蹈隊形伴隨著鑼鼓節(jié)奏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隊形豐富多彩。當人們跳到非常熱烈、激情的時候,人們的嘴里也會發(fā)出“也嗬嗬”的呼喊聲。
(二)土家族擺手舞的舞蹈特征
擺手舞之所以稱之為擺手舞,因其舞蹈的動作基本上都是擺手,它與其他類型的舞蹈的不同之處在于“同邊擺手”,在舞蹈動作上不管舞蹈含義怎么變化,它都為同邊手腳。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動作大方,手的擺動幅度不是很大,整個舞動動作連接順暢。如“單擺”“側身”和“團圓手”等。也會有手超過肩的動作,如“打浪子”“梳頭”“上擺”等。湘西土家族擺手舞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長期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土家族族民因為生活在高山叢林、懸崖陡坡之中,長期身背重物爬行在懸崖峭壁上時,只能通過側著身體才能通過危險的上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融入到了擺手舞當中,形成獨特的韻律。
(三)土家族擺手舞的音樂特征
1.“擺手歌”,它是土家族古老的民族舞蹈音樂。擺手歌的音域不寬,多數(shù)在八度以內(nèi)。旋律多在四度的框架內(nèi)運動,圍繞著主音來進行小三度級進,整個旋律比較的平穩(wěn)。在末尾處,旋律位置一般會下行,這也是土家族民歌旋律行進的顯著特征。土家擺手歌旋律線條外形形似小波浪,這充分體現(xiàn)出了土家族擺手歌優(yōu)美婉轉的音樂特點,在鑼鼓伴奏下顯出擺手舞粗獷、激情的一面。
擺手歌的歌詞大多運用七個字為一樂句,一段有四個樂句,在曲式結構上在很少會采用偏音,在歌曲中經(jīng)常使用如“嗬也嗬”用于呼喊的襯詞。節(jié)奏的強弱明顯,音調(diào)十分有力。
2.擺手舞的打擊伴奏樂器為大鼓和土制大鑼,土制大鑼和大鼓它們那渾厚并低沉聲音發(fā)出來時讓周圍空氣中都彌漫著莊嚴于肅穆的氣氛。
下面為鑼鼓伴奏的一段,鑼聲為“點”,鼓聲為“咚”,4/4拍。
(1)點 點 點 咚咚|點咚 0咚 點 咚|點 點 點 咚咚|點咚 0咚 點點 咚||
(2)點 咚 板 咚|點咚 0 咚 板 |點 咚 板 咚|點咚 0咚 板咚||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不管在舞蹈方面還是音樂方面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的色彩,它記載了土家族悠久歷史的鮮活的史書,代表著土家族先民的智慧,充分展現(xiàn)出了土家族人民獨特的民族色彩,它將土家族文化形態(tài)的自然之美詮釋的淋漓盡致。
[1]龍山縣志.卷三十二[M].
[2]常璩.華陽國志·巴志[M].彭施鐸.竹枝詞.永順縣志.風俗志.
[3]恩施州民委.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1986.
[4]川東西水土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5]龔光勝.哀益軍.土家族的“擺手舞”[J].民族藝術,1998(2).
[6]彭施鐸.竹枝詞.永順縣志.風俗志[M].
[7]向大萬.土家族擺手舞[J].中國民族,1980(3).
[8]田世高.土家族音樂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王丹(1983— ),女,湖北武漢人,漢族,碩士學歷,江漢大學音樂學院講師,工作及研究方向:舞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