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應燾(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東方紅中學743000)
老調重彈說背誦
白應燾(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東方紅中學743000)
背誦是古代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一定分值的背誦測試,但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背誦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至少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程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師與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背誦在語文學習當中的重要性。
老調重彈背誦
誦讀,尤其是背誦,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積累知識,運用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背誦這一傳統(tǒng)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正常的現(xiàn)象。如有的學?;蚪處煻酱賹W生背誦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甚至將許多優(yōu)美的詩文節(jié)略成名言名句,印發(fā)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只知有句,不知有段有篇,也就難知其文之精妙。這種做法,不但與考試的目的相悖,更與背誦的目的南轅北轍。正確認識背誦的重要性,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背誦經(jīng)典,而不是斷章取義或應付考試。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學習和運用語言。學習語言就是將前人優(yōu)秀的語言吸收過來為自己所用。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豐富的語言儲備。儲備語言就需要背誦,這是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跋鹿P如有神”的前提是“讀書破萬卷”,“熟讀唐詩三百首”的結果是“不會作詩也會吟”。古往今來,那些文人名士,無不胸藏萬卷書,像七步成詩的曹植,倚馬可待的袁虎,如果沒有大量的記誦,沒有充分的語言積累,大概不會有這樣的才智。再說當代的一些知名學者,記憶的倉庫是何等充足,據(jù)說梁啟超三十歲時能背《史記》,巴金少年時能背《古文觀止》,他們在談到個人成就時無不有感于青少年時期的背誦。不論古人,還是今人,歷來對誦讀都是十分重視的。誦讀,對一個人思維能力的訓練、語言的積累以及表達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有很多人提倡感悟,提倡創(chuàng)新,就其道理來說,當然沒有錯,但感悟必須有記憶做基礎,創(chuàng)新首先得繼承。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悟力,離開背誦這一基本方法,可以說別無他途。
一提起背誦,總有人認為,讀書重要的在于感知,在于理解,在于舉一反三,一篇文章看你讀得是否懂,是否通,能否記誦倒在其次,死記硬背更是害人不淺。其實,這是一極大的誤區(qū)。盲目反對背誦,反對多記多默,將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誦讀法斥為“死記硬背”,誣為是封建社會束縛讀書人思想人人辦法。尤其在新教法迭出的語文教改大潮中,語文教學已出現(xiàn)一種傾向,教師不敢抓誦讀,學生不愿讀書,甚至認為誦讀“過時”了。殊不知,背誦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感知,一種理解。首先,漢語的特點之一是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積累語言僅憑理解是極其困難的。其次,中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增強而記憶力減退,在青少年時期將旺盛的記憶力置之不顧,反而硬要他去理解,等到理解能力增強時卻無對象可解。這種“揚短避長”的行為是不是一種對生命的浪費?是的,中小學生正因為年少,他們很難懂得“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的慷慨悲涼和孤獨寂寞,等到他們有了人生的積淀,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時,卻不知“前人之述備矣”。朱自清先生認為:“偶然的隨意的吟誦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學。那得下一番切實的苦功夫,便是記誦。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當然背下的不一定全懂,即使不懂,先背下再說?!爆F(xiàn)代教育家夏丏尊和葉圣陶兩先生,在其《文心》里說:“從前的人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在讀書上死用功夫,他們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通順了,文意也就了解了。”[1]這足見老一輩教育家對于背誦的重視。其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些名言,講的不正是先背誦后理解,由背誦促理解的道理嗎?那些優(yōu)秀作品之所以千年不衰,就在于其中包含著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的內容。學生在反復記誦中,文章的風采格調、邏輯脈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會漸入學生內心深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已不僅僅是對語言的積累,更是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繼承和吸收,其意義更為深遠。
如果說積累是語言的內化,運用便是語言的外化。我們經(jīng)??畤@學生文章語言的蒼白甚至粗俗,究其原因,仍在于記憶的空白。在他們的筆下,說“月”只有“皎潔”,說“星”只是“閃爍”,是“水”永遠“清澈”,是“天”四季“湛藍”,如此種種正好說明學生語言積累的不足?!胺遣粸橐玻遣荒芤??!睕]有昔日和積累,今日就窮于表達。
說到這里,有人會說,學生寫不出好文章的原因是因為生活單一,思想不成熟。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思想的成熟不是自然生成,從生活到寫作這一適合作家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并不見得完全適合中學生。眾多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生寫作更多的是從文章到文章,模仿也是學習,從模仿別人的語言,到模仿別人文章的結構;從感悟別人的文章的情理,到自己獨特的思維,一步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再說,別人的文章也是生活的再現(xiàn),“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廣大中學生來說的確是不現(xiàn)實的。著名學者張中行說:“寫作的問題,陸機《文賦?序》中早就說過,非知之難,是能之難。所以頭一步,還是得多讀。就內容說,過去一說就來于對客觀實際的觀察,我萬來不信這個。主要還是由書中來。書是高明人經(jīng)過多少思考寫出來的,你拿來一念,就吸收過來了。所以我常說,天底下最便宜的事就是念書?!盵2]語文教學中重理解輕背誦的直接后果便是學生語言的貧乏。沒習得別人的語言而又無自己的語言,不貧乏才怪呢!
不僅寫作如此,口語表達也是這樣。我們處在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各種高科技聲音傳遞越來越普遍,口語使用的范圍和頻率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書面語言?!霸诮浑H中,說話的切需超過過去時代何止十倍百倍,誰的說話能力差,不僅是他個人的吃虧,往往間接又間接會造成社會的損失?!盵3]小到日常生活,中到商場談判,大到外交活動,良好的語言表達除了能迅速達到目標之外,更能充分展示一個的內在氣質。如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不同場合引用“治大國如烹小鮮”(《道德經(jīng)》)“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韓非子》)“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保ǜ鸷椤侗阕油馄罚┑裙糯?。這里如果沒有曾經(jīng)的牢固的背誦,就不會在用時張口即來。
總之,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沒有豐富的語言素材的積累是不行的,這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了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背誦,只有夯實這一基礎,才可能有能力的提高。我們提倡誦讀,也正是素質教育所需的。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提高學生的素質而形成能力。讓學生誦讀課文,就是為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覺地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感知和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人情美,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讓喋喋不休的分析退出課堂,把早讀還給學生,把課堂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多背一些優(yōu)秀詩文比什么都強。
[1]文心.上海開明書店,1948:107.
[2]世紀老人話語文.中學語文教學(月刊),1999(7).
[3]葉圣陶.說話訓練決不應該疏忽.文字改革,1961(7).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