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靜
中圖分類號:G63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011-01
寫作作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F(xiàn)代信息化的社會更加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出色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強弱也從側面反映著教育水平的高低,更可以綜合體現(xiàn)出每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但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能力,在我們的教育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小學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
1.應試思想主導教學。我們的習作教學以考試為目的,一切寫作為考試服務,致使我們的習作教學成了文學寫作指導。然而,現(xiàn)代社會需要每個人都具備出色的寫作能力,不是文學寫作能力,而是應用寫作能力。習作教學應重視鍛煉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性、條理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2.教學目標和訓練重點不明確。在小學各階段的習作教學過程中,沒有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設置相應的階段教學目標和訓練重點。有些老師在教學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個習作套路適應所有階段的學生,不根據(jù)學生所處階段區(qū)別對待和側重訓練。
3.模式守舊,限制過多。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模式:提出作文命題→教師進行作前分析和指導→學生當堂按部就班成文→教師課后批改,學生本次作文任務完成。
教師經(jīng)常講的不是思路,而是字斟詞酌的“八股式”審題,指導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在結構上,寫人或動物的一定是先寫一段人物外貌,再寫一兩件事表現(xiàn)人物性格品質的事例,寫游戲或活動一定先寫規(guī)則再寫經(jīng)過……每每落入老三段的構篇套路;在主題思想上,寫人的作文結尾一定表示要向某某人學習,寫景的作文一定要歌頌祖國或家鄉(xiāng)的大好河山,寫事的作文一定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板一眼決不越雷池半步;這些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個性的表現(xiàn),扼殺了學生自主選材的興趣,扼殺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的發(fā)展、對選材能力的形成、對說真話的做人品質。
4.評改重心偏離,評語失效。在習作的評改過程中,重字詞輕流暢,重字數(shù)輕結構,評語更是空而泛。拿到一篇作文,不管處于哪個階段,先看字數(shù)夠不夠,用了哪些華麗的字詞,不注重文章寫的是不是具體明確、文叢言順;在寫評語時,不結合學生階段要求和理解能力,或拔高要求,或降低要求,或指出的問題大而統(tǒng),或千篇一律沒有針對性,致使評語的教學功能踏空。
二、習作教學的改善對策
(一)摒棄應試,回歸主旨。打破傳統(tǒng)習作教學的桎梏,讓習作教學回歸到現(xiàn)代化社會時時必須的應用寫作上來。讓應用寫作與文學寫作涵蓋到學生所有可能需要文字表達的地方。使我們的習作教學更加突出實用性,能讓學生在生產(chǎn)與生活實踐中學習到知識,培養(yǎng)其收集整理資料、解決問題和語言交際的能力。
(二)研讀課程標準,找準教學重心。課程標準不但是教材編著的依據(jù),也是習作教學的指南針,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研讀。習作教學目標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橫觀這些目標涉及作文興趣、個性表達、作文內容、觀察能力訓練、語言表達訓練、修改能力訓練、標點符號運用以及練習量等諸多方面,縱觀目標,這些要求又是漸進上升的。例如關于“個性表達”的漸進要求:第一學段要求“寫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學段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第三學段要求“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因此,我們研讀課標一定要有對比地讀,教學才找得到漸進目標,不同的階段才找得到各自的教學重心。
(三)創(chuàng)新模式,提倡自由。創(chuàng)新的習作教學模式:提出作文命題→教師不做任何指導,學生當堂自由成稿→教師對草稿進行分析和指導→修改成文→教師課后評改→學生本次作文任務完成。此種教學模式重在一個“預”字,被稱為 “預作”。是一種完全尊重學生自由的習作教學模式。
我們還可以根據(jù)習作各階段不同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新出適應不同階段的、貼近學生特點的、更加具體的“預作”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①第一階段(一、二年級)。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觀察思考,自由練說→分小組說,互幫互助→師生評議,評中指導→小組交流,再次修訂→動筆成文,完成初稿,再次修改。
②第二、三階段(三——六年級)。自由預作,老師瀏覽,找出共性問題→課上展示,欣賞→師生評議,找準問題,評中指導→重點修改,當堂反饋→再次修改,抄寫成文→自我簡評,同學互評→老師批改,個別面批→家長評議。
(四)重正評改,鼓勵為主。教師的幫助或指導要針對學生的階段特點,不同階段的修改重心不同。修改方法也多種多樣,或自斟自改,或相互取長補短,或現(xiàn)寫現(xiàn)改,或放置一段時間再改。修改后要寫具有針對性的、以鼓勵為主的評語,突出評語的教育功能。教師要特別注意的是,只能點撥,不能代勞,否則有可能是自己改得辛苦,學生付之一笑,滿紙圈點付之東流。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