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清
摘 要:中國京劇發(fā)展至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京劇中承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在向海外傳播的過程中,引起外國觀眾的極大興趣。京劇劇本翻譯是京劇走向世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此次研究探討的是京劇劇本翻譯過程中文化缺省問題。訪談結果表明,劇本翻譯可以采取關聯(lián)理論對文化缺省進行補償。此次研究以《霸王別姬》劇本為例,探討了京劇劇本英文翻譯的有效途徑及方法。
關鍵詞: 文化缺省;關聯(lián)理論;京?。挥⒄Z翻譯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4-0110-03
中國京劇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當今多元的世界里多元文化并存,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植根于原語文化中的文本。翻譯是文化模式的轉化,因此翻譯不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和闡釋也極為重要。翻譯時既要看字面意義,更應該考慮受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支配而產生的表達方法和習慣的差異,從而選擇恰當的詞句形成譯文。京劇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 將中國的歷史地理、倫理道德介紹給世界。為了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同時也為了把京劇介紹給世界, 京劇劇本的翻譯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 京劇的起源及其特點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4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和表演風格各有其長,再加上他們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也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由此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1883年~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1917年以來,京劇優(yōu)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fā)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八拇竺泵摲f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京劇藝術,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舞臺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方面,具有格律化和規(guī)范化的程式。表演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情景交融。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
京劇的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臉譜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性格和命運的臉譜在人的臉上涂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臉譜是京劇的一大特點,也是理解劇情的關鍵。五顏六色的臉譜、不同含義的色彩、不同圖案輪廓,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京劇里的樂器分打擊樂和管弦樂。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等,稱為“文場”。
京劇的服裝也有它獨特的特點:如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象征著封建權威和尊嚴;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表示武將的勇猛;文生的褶子多用梅、蘭、竹、菊,體現他們文雅的性格氣質;而謀士的戲裝用太極圖、八卦,象征智慧和道術。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內涵豐富,各個時期的京劇大師們用他們的努力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京劇藝術。京劇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藝術已經成為世界藝術瑰寶。我們有責任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京劇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二、 文化缺省及關聯(lián)理論
京劇劇本翻譯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項艱巨工作,翻譯京劇劇本既要對京劇中蘊藏的文化內涵有著較為透徹的理解,也要掌握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翻譯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1] 而文化因素是京劇劇本翻譯中很重要的內容。
(一)文化缺省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在交流過程中,交流的雙方要想達到預期的交流目的,就需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識,在共同知識和語用的前提下,雙方在交流時可以省去一些不言而喻的內容。這種存在于雙方記憶中,在交流過程中被雙方作為共享而加以省略的內容叫做缺省,如果被省略的內容是語言本身之外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缺?。?Cultural Default)。[2] 文化缺省這一概念,意指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文化缺省被省略的成分是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由此可提高共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效率。[2] 實際上,文化缺省是在一種文化內部被過濾掉的常規(guī)信息,研究其意義,是為了提高交際效率,但文化缺省有時卻造成另一種文化背景的成員在理解上產生困難。研究文化缺省可以幫助跨文化交際雙方建立能達到足夠語境效果的跨文化語境,使語篇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形成一個邏輯關系的整體,更便于交際雙方理解。
(二)關聯(lián)理論
關聯(lián)理論結合了認知與語用研究, 基于認知交際學、語言哲學及認知心理學, 界定了語言交際。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雙方的認知-推理過程就是語言交際的過程,對話語的理解,是一種認知活動。[3] 也就是說,交際雙方所說的話都應該與對方話語或是整個交流話題相關聯(lián),聽話人根據說話人表達的明確意圖進行推理和分析,尋找與聽話人意圖相關聯(lián)的認知語境信息。交流雙方用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lián)性,使交流者達到配合默契、相互理解話語的含義。
關聯(lián)理論對文化缺省的翻譯重構提供了兩點重要啟示: 一是譯者必須識別原語語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斷出原文作者的意圖,并以明確的方式傳遞給譯入語接受者;二是譯者要對譯入語接受者的認知環(huán)境進行合理推測,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對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進行合理補償, 為譯入語接受者營造出恰如其分的文化語境,產生足夠的語境效果。[4]
三、京劇劇本翻譯效果實驗
京劇藝術在跨文化傳播中,劇本翻譯的作用極為重要。為了更好地探討和研究劇本翻譯在目的語(英語)接受者中的準確性,研究組成員進行了一次實驗,實驗以京劇劇本《霸王別姬》的翻譯為基礎,探討文化缺省及其應對策略。
(一)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為:采用關聯(lián)理論處理文化缺省的京劇劇本翻譯演出效果如何?母語非漢語的觀眾觀看京劇時是否會產生理解上的誤差?
(二)《霸王別姬》京劇劇本翻譯分析
經與多位京劇表演藝術家探討,研究組成員選取了京劇經典劇目《霸王別姬》演出錄像,同時對臺詞、唱詞進行翻譯,對劇情及主要人物項羽、虞姬的介紹也做了翻譯,翻譯中注重用關聯(lián)理論處理文化缺省問題。
例1.劇中有這樣一句唱詞,“槍挑了漢營中數員上將……”譯文為“ I killed several generals of the enemy with my spear...”。這句中的“漢營中”,譯為“of the enemy”,省去了“漢營”這一背景。從文化缺省的角度,原語接受者和譯入語接受者所處的文化背景是能夠達成共識的,對于劇情講述的背景,原語接受者和譯入語接受者都知道項羽是與劉邦的漢軍作戰(zhàn),在這一前提下,翻譯時省去了“漢營”的翻譯。而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作戰(zhàn)的雙方互為“enemy”,故用“of the enemy”進行補償,這樣譯文不僅表達得更加明確,而且也準確地營造出文化語境,信息傳遞更加明了。
例2.“……把生靈涂炭……”譯為 “( the Emperor ) plunged common people into an abyss of misery...”。唱詞“生靈涂炭”,即“涂炭生靈”。漢語中,“涂”是“泥沼”的意思;“炭”指“炭火”;“生靈”指“百姓”;“涂炭生靈”即“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弊g文為“plunged common people into an abyss of misery”。因為就譯入語接受者來說,對說話人省去的文化信息,他會利用自己記憶中的有關圖式填補話語中因缺省造成的意義空缺,使語義連貫,從而達到理解話語的目的。但是,當原語接受者與譯入語接受者之間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認知環(huán)境有差別時,二者記憶中缺乏相關的圖式,這時會出現意義空缺,這就要求翻譯時從關聯(lián)的角度,將語篇內的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和經驗聯(lián)系起來,形成連貫的語義,因此,譯文采用的是該成語的寓意進行翻譯。
例3.對項羽服裝介紹時,有這樣一句“項羽身穿黑團龍蟒……”,譯為 “Xiang Yu the Conqueror wears the Emperors gown...”。之所以這樣翻譯,首先是因為譯入語接受者在觀看演出錄像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黑團龍蟒”,對“黑團龍蟒”有很直觀的視覺感知(項羽身穿黑團龍蟒,黑色平金繡,顯著特點是靠肚下端綴有黃“網子穗”蟒袍常用的圖案。此圖案以平金繡為主,稍加彩繡為裝飾色,配合騰云飛舞的散龍圖案及大面積金海水為下擺)。在中國,“龍”是帝王的象征,雖然西方把“龍”當作邪惡的化身,不過隨著文化的全球化,西方觀眾也漸漸了解了中國龍的寓意,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龍”也有了正面的形象,成為了正義慈悲的化身。基于原語與譯入語共有的文化認知,“黑團龍蟒”直接譯成“the Emperors gown”,省略掉“黑色的,團龍”等文化信息,從關聯(lián)角度,譯成“the Emperors gown...”。
(三)實驗設計
受試者是21名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給受試者放映京劇《霸王別姬》的演出錄像,演出語言為漢語。受試者觀看錄像的放映室,安裝了兩塊兒大屏幕,一塊兒屏幕用于播放京劇演出,另一塊兒屏幕上顯示京劇臺詞和唱詞的英文譯文。
譯者在翻譯臺詞和唱詞的過程中,特別注意采用關聯(lián)理論,另外,由于京劇舞臺表演的臺詞、唱詞、舞臺道具的特點,劇本的翻譯過程中,特別注意了對文化缺省的處理。
觀看演出結束后,對受試者進行了開放式訪談。訪談進行時,每位受試者手里都有一份英文版本的劇本,結合演出錄像回放,受試者逐一講解對每個場景的理解,研究者用錄音筆錄下每位受試者的談話內容。訪談結束后,研究人員歸納整理分析訪談內容,從而了解翻譯中文化缺省的處理對京劇演出效果的影響。
(四)訪談結果
21位受試者中,對劇本理解的正確率平均達到85%;理解誤差率為15%。16人能夠正確地說出主題,占受試者的76%。15%的理解誤差,主要是因為語言和文化、歷史背景、京劇表演、舞臺道具因素造成的,而采用關聯(lián)理論處理文化缺省的劇本翻譯沒有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即演出效果沒有受到影響。
結 論
訪談結果表明,采用關聯(lián)理論翻譯文化缺省的京劇劇本,對非漢語母語者在欣賞京劇演出時,沒有障礙,演出效果良好。非漢語母語的觀眾,對劇本理解的正確率平均達到85%。
翻譯在翻譯京劇劇本時,要以與譯入語接受者具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為假設前提,翻譯時, 可省去那些與譯入語接受者共有的文化信息。這些省略的文化信息有賴于譯入語讀者根據已有的記憶圖式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激活,自覺的填充文化缺省時留下的空位,從而完成原語接受者與譯入語接受者之間的交際過程。[4] 京劇劇本的翻譯要尋求語際間的最佳關聯(lián),使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京劇。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 [J].外國語,1997,(6).
[3] 何自然, 冉永平.關聯(lián)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 [J].現代外語, 1998,(3).
[4] 鄧正君.關聯(lián)理論對文化缺省及其翻譯重構的解釋力 [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