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敏 (江漢大學 430030)
公共藝術起源于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設置的各類可與市民形成良性互動的藝術作品。其內容包括裝置藝術、城市雕塑、壁畫以及建筑體表裝飾等。它所處的公共空間是最能體現(xiàn)城市文化和地域文脈的物質載體。在芝加哥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齊頭并進,形成了良性的互動。
芝加哥被稱為最具美國特質的城市,它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部高歌猛進的城市發(fā)展變遷和文化積淀的歷史。它將中西部遺留的文化、美食和城市景觀融為一體。
芝加哥最早建市于密歇根湖和芝加哥河的交匯處。芝加哥人天性活潑浪漫、熱愛藝術,擁有中西部特有的熱情奔放、勤奮踏實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也在芝加哥發(fā)展的幾個關鍵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造出熱愛城市、敢為人先和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
從城市空間的角度來看,芝加哥的城市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得益于1909年勃南編制的芝加哥總體規(guī)劃(The Chicago Plan)。這個總體規(guī)劃富有遠見地在市區(qū)劃定了一公里寬、三十九公里長的濱水區(qū)作為永久城市公共空間。在接下來的一百年間,芝加哥始終貫徹這一規(guī)劃思想,注重保護自然環(huán)境,從湖濱開始形成全市的公共空間系統(tǒng),1980年代建設了博物館園區(qū)、城市廣場、海軍碼頭、千禧公園等設施,成為最能展現(xiàn)芝加哥城市特色和魅力的濱水開放空間,為其后公共藝術的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為促進公共藝術的發(fā)展,避免出現(xiàn)單調重復的城市建筑外環(huán)境,芝加哥在1960年代制定了公共藝術建設百分比政策。寬容、兼收并蓄的藝術環(huán)境使得芝加哥已先后積累了400余件室外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分布于整座城市,形成一個開放的公共藝術廣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這里留下了讓人賞心悅目的作品。
早在19世紀初,芝加哥市內的社區(qū)就涌現(xiàn)出民眾自發(fā)的“壁畫運動”。許多社區(qū)的民眾開始在街道的公共空間如墻壁、過道甚至某些建筑的外立面上繪制代表社區(qū)文化氛圍和個性特征的圖騰或是場景。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在藝術家的帶領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營造了最早期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氛圍,也由此引發(fā)了普通市民追求文化和藝術的熱潮。
1871年芝加哥市區(qū)發(fā)生大火災,燒掉了三分之一的建筑。重建后,芝加哥的市區(qū)內摩天大樓的數(shù)量僅次于紐約,超過100米的摩天樓數(shù)量達到1200多座。摩天大樓的蓬勃發(fā)展帶來了現(xiàn)代化的城市新面貌,也對城市文化的走向提出了新的問題。因為這些千篇一律國際風格派的建筑使得市區(qū)環(huán)境變得單調乏味,缺少人文氣息,城市中心區(qū)的魅力開始逐漸下降。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芝加哥利用公共藝術品修復城市開放空間文化的片斷。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在城市某一固定的公共空間中得到極大的重視,仿佛獲得新生,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下面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個作品:
該雕塑由英國藝術家安易斯(Anish)設計,整個雕塑由以液態(tài)水銀為靈感的無縫不銹鋼拼貼而成,外型別致,宛如一顆巨大的豆子。由于表面材質為高度拋光的不銹鋼板,整個雕塑又像一面球形的鏡子,在映照出芝加哥的城市輪廓、摩天大樓和天空朵朵白云的同時,也如一個巨大哈哈鏡,吸引游人駐足欣賞雕塑映出的別樣的自己。“云門”成為了一個很受歡迎的公共藝術品,并作為芝加哥城市的象征出現(xiàn)在明信片、運動衫和海報等紀念品上。而雕塑本身也吸引了很多的市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在此集會。
皇冠噴泉是坐落于芝加哥千禧公園的公共藝術與互動作品,由加泰羅尼亞藝術家Jaume Plensa設計。2004年7月啟用的皇冠噴泉造價1700萬美元,兩側是以玻璃磚建的塔樓,高15.2米,并裝有發(fā)光二極管可展示內部臉部的數(shù)位影像。整組噴泉由兩座玻璃磚塔和位于二者之間的黑色花崗巖反射池組成。由計算機控制的顯示屏幕,交替播放著代表芝加哥的1000個市民的不同笑臉,瞬時融洽了城市與來訪者的關系,成為芝加哥熱情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城市象征。
在市中心盧普區(qū)西華盛頓街50號的戴利廣場,有一座造型奇特的金屬雕塑屹立在戴利中心前,它就是藝術大師畢加索免費為芝加哥設計的著名未命名作品,當?shù)厝藙t直接稱之為“畢加索”。雕塑高15.24米,重達162噸,是芝加哥市中心最早的大型戶外公共藝術。
當時芝加哥人所熟悉的街頭雕塑都是寫實的人物造型,有不少人一時無法接受這種奇形怪狀的抽象派雕塑。對此,芝加哥市長戴利頗有遠見,他認為這是城市活力的自由表達。“畢加索”雕塑也成為其他雕塑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它標志著芝加哥現(xiàn)代藝術的開端,并促進了后來100多件藝術品在盧普區(qū)落戶。
如今,雕塑所在的戴利廣場早已成為芝加哥人熟知的聚會地點。芝加哥人還經常因不同的假日、落成紀念日和體育活動而為雕塑戴上一頂相應主題的大帽子,相當雅致。它是市民和世界各地游客公認的城市象征和著名地標之一,人們可從中充分了解并體驗這座城市的性格、歷史與文化。
在芝加哥密歇根大街廣場上有座名為“永遠的夢露”的雕像自從2011年7月展出。它是由美國新澤西藝術家Seward Johnson創(chuàng)作的高26英尺(8米)、重達15噸的不銹鋼鋁材雕像,造型取材于影片《七年之癢》中夢露的經典形象。自展出以來,夢露雕像不僅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觀光游客,也吸引了芝加哥當?shù)睾芏唷拔幕囆g破壞者”在此地久久徘徊。其中有很多喜歡在夢露的腳和腿上畫幫派標志或者涂鴉。
“夢露”的到來,引發(fā)了很多爭議。大部分市民認為這個雕塑低俗,無法代表芝加哥的文化藝術品味,而不合理的城市公共藝術配置會讓城市失去應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在市民的強烈呼聲中,“夢露”雕塑最終于2014年被移走。
美國芝加哥的城市公共藝術發(fā)展得益于城市文化的良性影響和其對城市制度的嚴格執(zhí)行。作為公共藝術發(fā)達的代表性城市,豐富的藝術博物館和學術機構資源以及生機勃勃的市民公園藝術活動集會給芝加哥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魅力。與公共藝術形成的良性互動使芝加哥在躋身于世界一流都會城市的同時,保留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影響力。
[1]馬欽忠編著,公共藝術的制度設計與城市形象塑造美國·澳大利亞[M].學林出版社,2010.
[2]漆平,藝術·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互動[J].雕塑,2004(4).
[3]陳振羽,朱子瑜,城市公共藝術在城市設計中的規(guī)劃實踐.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