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新 (吉安市藝術檔案室 343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建設力度越來越大,各地先后建設了一批重大標志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成為展示當地建設成就的靚麗名片。但如何使國家投巨資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如何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無疑是擺在各級文化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近年來,吉安市興建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維護投入不足。政府對新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后續(xù)運行維護經費投入不足,隨著重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急劇增加,管理和服務要求不斷提高,新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維護經費急劇上升,運行維護成本成倍增加。市圖書館自2012年實施免費開放后,日均接納讀者500余人次,開放服務窗口18個,每年運行維護費用至少要150余萬元。市博物館下轄眾多景點,點多面廣,每年運行經費至少要400萬元。
2.公共文化設施陣地作用發(fā)揮不充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重建設、輕服務的現(xiàn)象,新建的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后,對如何管理好、運行好相關設施缺乏培訓和經驗,管理和服務水平跟不上市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和殷切期待。各單位利用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的活動還不夠豐富,群眾參與熱情度不高,群眾使用率較低。
3.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缺乏。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單位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青黃不接,結構不合理,導致硬件上基礎設施設施建設起來了,軟件上人員的管理服務水平跟不上。
4.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創(chuàng)新不夠。面對現(xiàn)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運行、維護和服務等方面存在新情況新問題,各地各單位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寬,辦法不多,存在等、靠、要等依賴思想,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的力度仍不夠。
1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了全面部署,積極回應了廣大群眾對公民文化權利的關切。我以為,應著力從以下方面貫徹落實好中央的意見精神:
1.科學規(guī)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應逐步轉移到加強文化管理、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服務水平上來,實現(xiàn)“三個轉變”:一是要將公共文化硬件設施建設重點由縣級以上逐步向人口密集的基層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組(社區(qū))轉變,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二是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逐步由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向重視軟件服務管理方面轉變;三是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由重視顯性內容建設向隱性內容建設轉變,著重建設長期不為人重視的藝術檔案館、文物檔案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鄉(xiāng)村博物館等。
2.規(guī)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管理運行機制。著力管好、用好、激活現(xiàn)有公共文化設施,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投入機制、運行保障機制、人員培訓和服務管理等機制。一是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完善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法制保障,就經費投入、運行管理等作出規(guī)定,規(guī)范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fā)展方向、運行秩序和決策方式,落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相關保障措施。二是結合實際制定《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考核辦法》,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行維護管理、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納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考核當中,促使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更加重視公共文化設施后續(xù)的運行和管理。三是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標準,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服務組織提供具體的衡量尺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均等化。四是借助現(xiàn)代化多媒體手段和自動化管理等,加快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建設,進一步改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創(chuàng)新理念和管理,實現(xiàn)公共文化設施效益最大化。
3.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管理水平關鍵是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一是完善選拔機制。著力打造一個公平、公開、競爭的選拔機制和用人環(huán)境,積極鼓勵高校畢業(yè)生從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面向普通高中,以定向培養(yǎng)的方式招收一批基層急需的高校畢業(yè)生,吸引高校畢業(yè)生從事公共文化事業(yè)。二是健全培養(yǎng)機制。采用輪訓、培訓、實踐考核、比賽評比等多種培養(yǎng)方式,加快培養(yǎng)一批創(chuàng)新能力強、知識更新快、專業(yè)技術過硬、結構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三是改善激勵機制。堅持以個人的工作能力與崗位貢獻為首要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薪酬制度,充分激發(fā)文化人才的個體效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調動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文化人才職稱評定制度,著重以組織策劃文化活動和創(chuàng)作演出作品的數量、質量、效果和群眾滿意度等作為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據,造就一批基層文化骨干。
4.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加大投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投入、多元管理機制,最大限度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一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地方財政投入,每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財政預算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運行、維護經費保障。二是積極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文化事業(yè)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yè)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三是切實轉變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職能,促進政府的購買服務水平,推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托管理,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志愿服務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與運營管理機制。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
[2]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綜述及其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