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文勝
?
中國人飯碗里裝了誰家糧
◎ 江文勝
你關注過家中“米袋子”了嗎?如果稍加留意你會發(fā)現,家中的“米袋子”在悄然地變化著,不僅有東北等地的國產大米,還有從泰國、越南等國進口的香米,玉米、紅薯等雜糧再度“走紅”。可以說,中國人的“米袋子”里越來越豐盛了。
這一方面得益于近年來我國糧食一直在增產豐收。在中國,一般來說算糧食產量時是指大米、小麥、玉米這三種主要的谷物,再加上大豆,以及薯類和雜糧,大體上就是這五種。在國際上,一般不把大豆算作糧食,而當成油料。近年來,我國農業(yè)連年豐收,糧食已經實現創(chuàng)紀錄的連續(xù)十一年增產?,F在,13億中國人每年人均占有880斤糧、130斤肉、1100斤菜、60斤牛奶和40斤禽蛋,大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yǎng)活了世界1/5的人口,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強勁的糧食進口。2014年,我國糧食類產品進口總計1億噸,主要是大豆和谷物。其中,大豆的進口量7140萬噸。三大谷物也就是小麥、玉米和稻米的進口量818萬噸。國內糧食不斷增產,按理說,進口量理應越來越少。這是咋回事,你心里肯定多了個問號——
別人家的糧價便宜是原因之一。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可是人多地少。而且,近年來我國的勞動力、化肥農藥等成本一直在不斷增加,糧食的價格不低。相比之下,歐美等國糧食生產規(guī)模大,單位成本相對較低。舉個例子,近年來,國產谷物價格受成本推動不斷上升,國內外價差拉大。2014年1-9月,大米、小麥、玉米國內比國際價分別高出81%、44%、81%。國外糧食便宜,企業(yè)進口動力強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進口多了也是出于糧食安全的考慮。全球每年都有超過8億以上的人口經常遭遇食物不足和營養(yǎng)不良的困境,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問題一刻也不能放松,警鐘必須長鳴。一旦世界糧食緊張,進口難度就會加大。如果依賴進口比例高,糧食安全風險就會上升。比如在2008年,世界就發(fā)生過嚴重的糧食危機,很多國家禁止或者限制糧食出口,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暴漲。
話說回來,進口了這么多糧食,是否意味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我們進口的糧食主要用作了什么?大豆,這個原產地在中國的古老作物,10多年來一直是主要進口品種,其實主要是用來榨油的。榨油后的副產品豆粕,則主要加工成飼料。2014年,大豆進口量的80%是作為豆粕用于飼料的。而飼料喂給牲畜們吃了,最后還是進了人們的肚子。傳統(tǒng)上大麥、高粱進口主要用于釀酒,這部分需求相對穩(wěn)定,2014年進口增加部分(777萬噸)主要用于飼料。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60710萬噸,連續(xù)兩年穩(wěn)定在60000萬噸以上,三大谷物的進口量同比下降26%。因此,我們中國人的飯碗里主要裝的還是自家的糧食。
2014年12月4日,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連增”。圖為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泉掌鎮(zhèn)西韓村農民王巧英在晾曬收獲的玉米。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既然我們的糧食產量連年增加,進口的糧食也越來越多,能讓13億多人口吃飽吃好。那么——
事實上,情況并不樂觀,保障糧食安全依然任重道遠。一是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影響需求增長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人口增長,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萬左右;另一個是消費升級,每年新增城鎮(zhèn)人口1000多萬,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的趨勢還將持續(xù)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是為什么呢?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曾用一個形象的對比來說明這個問題:“城里人吃水果榨果汁,三個蘋果才能榨一杯果汁,農村人吃蘋果就是削一個吃。一個城市人消費的農業(yè)資源,比一個農村人要多得多。所以說,城市化率高了,農產品需求總量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另外,現在農產品用途的拓展,包括工業(yè)用,醫(yī)藥用,用途增加了,這也增加消費量?!鳖A計到2020年,糧食需求總量大約在1.4萬億斤左右,按照目前1.2萬億斤的產量基數,要保持年度產需基本平衡,每年糧食至少要增產300億斤,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是資源環(huán)境硬約束趨緊。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每年還要減少耕地600-700萬畝,城市生活用水、工業(yè)用水和生態(tài)用水還要擠壓農業(yè)用水空間。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畜禽糞便、秸稈、農膜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制約了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是農業(yè)生產成本上升。這些年農資價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產要素都在上漲,糧食收益偏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例如,從山東過來的蔬菜到北京價格一般是翻一倍到兩倍,從海南廣西那邊過來的大體上要四倍甚至到五倍。但這些都和農民沒關系,農民就是田頭的五六毛錢,所以農民說,“辛辛苦苦種一畝田,還不如外出打兩天工?!?/p>
四是農業(yè)基礎設施薄弱。目前,農田設施老化,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薄弱,一些地方“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的問題突出。同時,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頻發(fā),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突發(fā)性、暴發(fā)性災害多發(fā)。2000年以來,全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損失糧食800多億斤。
糧安天下。中央審時度勢提出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即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鮮明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zhàn)略底線,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那么如何才能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首先要堅決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所系。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快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做到“藏糧于地”。其次是大力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出路在科技。在耕地水資源約束日益強化的背景下,必須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fā)展道路,重點是加快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和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推進農業(yè)機械化、信息化,做到“藏糧于技”。最后,中國農業(yè)生產要再上新臺階,必須適度擴大經營規(guī)模,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走農業(yè)現代化之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推進適度規(guī)模經營,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有利于更好地“供養(yǎng)中國”,也會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