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通過本文闡述了語境理論的定義及具體內(nèi)容,分析了語境意識對英語閱讀理解的積極作用。并提出了若干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語境 語境意識 閱讀
一、引言
閱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英語教學,它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閱讀理解歷來是英語高考的重中之重,分值比例大,所以在高考中閱讀能力也顯得至關重要。閱讀是被動接受理解、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閱讀能力不是一種可傳授的知識,而是要在實踐中體驗和悟出的一種思維。
二、語境的定義及分類
認知心理學家分析了語言理解過程中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方式,提出了自下而上(bottom up)和自上而下(top down)兩種信息加工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注重語言語境,即對語言知識等細節(jié)特征的理解,是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即由理解字詞而最終獲取信息的過程;自上而下的模式突出副語言知識的作用,強調(diào)對篇章整體結構的識別,強調(diào)長時記憶中存留的背景知識經(jīng)驗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個預測、檢驗和證實的過程。
三、語境理論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啟示
1.語境對詞義理解的影響。
(1)根據(jù)定義、同位語、定語從句、舉例猜測詞義。
例一:Anthrop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n.由定義可知,anthropology就是“研究人類的科學”。
例二:In slang the term “jam” constitutes a state of being in which a person finds himself or herself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同樣,從上下文的定義可知jam一詞在俚語中的意思是“困境”。
(2)根據(jù)對比、比較、因果等內(nèi)在邏輯關系猜測詞義。
例一:Andrew is one of the most supercilious men I know.His brother,in contrast,is quite humble and modest.句中短語in contrast(相對照的,相對比的)可以提示我們 supercilious 和后面詞組 humble and modest (謙卑又謙虛)是對比關系。我們便能猜出supercilious意為“目空一切的,傲慢的”。
例二:“A good supervisor can recognize instantly the adept workers from the unskilled ones.” 該句中并未出現(xiàn)上面提到的表示對比關系的詞或短語,但是通過上下文可以判斷出句子前后是對比關系,即把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區(qū)分開。這時我們也能夠推斷出生詞adept的詞義,“熟練的”。
2.語境決定詞匯的義項選擇。例如:The laws are based either on “community property”(split evenly) or on “reasonable distribution”(whatever a judge thinks is “fair” )。根據(jù)文章語境,此處討論的是婚前協(xié)議,句中的“community property”指的是離婚時,夫妻雙方的共有財產(chǎn)的分配。因此,“community” 的義項相應為“共有、共同”,而不是常見的“社區(qū)、社會”。
3.語境幫助解決句子歧義問題。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舉過這樣一個帶有歧義性的句子:They are flying planes.這句話的意思有兩種可能:它們是在飛的飛機,或者,他們正在駕駛飛機。根據(jù)語境,如果話題是飛機,那么句子意思就為前者,如果話題是飛行員,那么句子意思就為后者。
綜上所述,語言的理解不僅靠詞匯、句法本身,而且依賴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即語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語境的重要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
四、培養(yǎng)語境意識,使閱讀理解更簡單
由于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文化差異,語言能力的差異和語境共有知識的差異,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語境反應和重構能力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雖然在解釋上下文時也會不自覺地涉及語境的某些因素,但由于沒有有意識地開拓學生的語境反應能力,致使學生在閱讀中語境重構過程遲緩,不能與字面閱讀同步,造成過于依賴查字典,句句摳語法,理解過程艱難而緩慢的不良后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加入對語境反應和重構能力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語境意識,增加語境線索的使用。盡量選擇適宜學生的教學材料,強化學生語境意識。如挑選類比或比喻句,讓學生推斷其語境含義;或者以提問的方式對篇章上下文所設置的主要情景進行判斷。
2.在閱讀時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上文情景回憶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對下文的快速預測能力。要求學生邊讀邊歸納總結主要觀點,養(yǎng)成在頭腦中構建篇章行文脈絡的習慣。
3.捕捉語篇邏輯詞,追蹤作者的思路,判斷作者立場。指導學生利用針對性解釋,即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在文章中對一些重要的概念、難懂的術語或詞匯等所作的解釋,猜測詞匯的意思。
4.加強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輸入,縮小作者和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如果學生不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文章,更談不上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閱讀。因此,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有助于利用語境進行合理解讀篇章。
5.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多讀書。實現(xiàn)知識的不斷積累,使語境閱讀內(nèi)在化。
總之,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閱讀要講究方法,理解要講究技巧。但所有的方法、技巧均是建立在語言基本功基礎上的,不能唯技巧唯方法。只有辯證地運用方法、技巧,才能避免閱讀教學中的種種極端,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2]陳治安,文旭.試論語境的特征與功能[J].外國語,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