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彥青
摘 ?要:依戀是兒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會關系,它對兒童身心發(fā)展尤其是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過度依戀是指幼兒對依戀對象過于依賴,無法忍受短暫的分離,以至于影響幼兒正常生活的現(xiàn)象。本文描述了兩種過度依戀的情況,即對父母的過度依戀和對老師的過度依戀。對這兩種依戀類型的表現(xiàn)做了描述,并為形成穩(wěn)定適度的依戀提供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幼兒;依戀;過度依戀
依戀是指我們與生活中特定的人的強烈的情緒關系,和這些人交往我們感到愉快、興奮,他們會帶給我們歸屬感和安全感。當緊張時如果他們在身邊,我們就會感到安慰。適度的依戀對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通過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獲得積極的自我認定,并按照這種自我認定來塑造自己。幼兒最常見的依戀對象就是父母。當幼兒進入幼兒園后,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師和同伴容易使幼兒失去安全感,為了減輕幼兒的入園焦慮,讓幼兒在園中的生活更加愉快,一般鼓勵教師幫助幼兒建立師幼間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但生活中時??吹綄Ω改高^度依戀的幼兒,在幼兒園中也存在過度依戀教師的幼兒。這種過度的依戀對于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建立安全適度的師幼依戀不僅需要幼兒教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幼兒家長的通力配合。
一、幼兒過度依戀的表現(xiàn)
1.幼兒對父母的過度依戀。一般而言,幼兒在2歲后隨著語言和表達能力的迅速發(fā)展,他們已經(jīng)明白父母離開的原因,也知道他們什么時候回來,這使得離別焦慮降低。這時的幼兒懂得與父母協(xié)商,向他們提要求,而不是跟在他們后面或拉住他們。通過父母的解釋能夠理解父母,能經(jīng)受父母的暫時離開。也就是說幼兒在進入幼兒園的年齡已經(jīng)懂得與父母協(xié)商,能夠接受與父母短暫的分離。
由于入園前幼兒已有固定的依戀對象,入園后面對陌生的老師和環(huán)境,自然會產(chǎn)生一定的焦慮與抵觸,無法輕易地將依戀轉(zhuǎn)移到老師身上。一般來說,幼兒入園后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適應與老師和同伴的集體生活,進而消除入園的焦慮。但有的幼兒由于對父母的過度依戀而將這種焦慮和抵觸的情緒一直持續(xù)下去。在幼兒園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有的幼兒每天進園后不愿與父母分開,情緒激動,抱住父母哭鬧不止,父母的勸慰絲毫不起作用,對老師的安慰更是充耳不聞,甚至回避和抵抗老師親近的行為。與父母分開后會哭泣很長時間,對同伴間的交往沒有興趣,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使游戲時狀態(tài)也比較低迷,只有在重新見到父母時才會情緒興奮。
2.幼兒對老師過度的依戀。過度依戀老師的例子在幼兒園小班中比較常見,比如幼兒只喜歡跟某位老師在一起,只允許這個老師給他穿衣服、脫衣服、梳頭發(fā),上課的時候要坐在離這個老師最近的地方,而如果這個老師不在身邊,他就明顯的對什么事情都不太感興趣。在自己所依戀的老師面前,幼兒一般比較乖巧,這使得老師也會很喜歡他,有什么要求都會盡量滿足他。但幼兒在其他老師面前則比較羞怯,回答問題缺乏積極性。與同學的交流也比較少,有時候在同學面前甚至有些任性和霸道。當和同學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他并不和同學交流,而是直接找自己喜歡的老師為自己“主持公道”。比如吃飯的時候找到老師說不想和某某同學坐在一桌,老師就把那個同學換走;課間游戲的時候找到老師說想玩秋千,老師就過去跟玩秋千的小朋友商量等等。
二、幼兒過度依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不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幼兒過度依戀父母或老師所引起的負面影響是顯然的。首先不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幼兒過度依戀父母,甚至無法忍受與父母短暫的分離,不但難以適應和喜愛幼兒園的生活,而且對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幼兒過度依賴父母,對于陌生的同伴會產(chǎn)生膽怯和排斥的心理,在與同伴交往時很難形成積極的互動。長期以往,幼兒往往情緒脆弱,少言寡語,對所學知識缺乏興趣,幼兒的社會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幼兒過度依戀老師,自然的就把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位老師的身上,從而忽視了與其他老師和同伴的交流。這種幼兒一般不太善于和同學交往,性格相對比較安靜和內(nèi)向。
2.不利于養(yǎng)成幼兒的獨立性。幼兒對父母的過度依戀與對老師的過度依戀一樣,習慣于依賴成人使得幼兒一般比較膽怯,依賴性強。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父母或者老師,卻不自己動腦筋或者與同伴商量。因此幼兒的獨立性就比較差,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對缺乏。
3.不利于幼兒勇氣的培養(yǎng)。在崇尚創(chuàng)新的時代,勇氣是一個人生存和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內(nèi)在素養(yǎng)。鍛煉幼兒勇敢堅強的性格品質(zhì)對于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過度依戀父母或者老師的幼兒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由于習慣于父母或老師對其無微不至的呵護,幼兒對于獨立完成事情會產(chǎn)生膽怯和焦慮的情緒。由此可能使幼兒缺乏應有的好奇心,不敢嘗試新事物,性格怯懦。與同伴交往時膽小而缺乏主見,面對父母時又任性蠻橫。
三、幼兒過度依戀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措施
幼兒過度依戀父母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由于父母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往往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不惜一擲千金,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會盡量滿足。由于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父母經(jīng)常把孩子的活動空間控制在有限的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圍內(nèi),為孩子準備好一切。長此以往,孩子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面對新環(huán)境只剩下膽怯,而失去了探索和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既不能簡單粗暴的拒絕幼兒的各種要求,也不能沒有原則的對其溺愛嬌慣。對于孩子合理的需求,父母應該及時滿足,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呵護;而對于不合理的要求則應該堅定的拒絕,并說明理由,講清道理,不可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xié),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的溫暖,又不至于養(yǎng)成蠻橫無理的壞習慣。
二是由于家庭中的各種教育力量對幼兒教育的不一致、不均衡。不一致性表現(xiàn)在父母在面對幼兒的各種問題時,教育觀念和態(tài)度的不統(tǒng)一。比如當幼兒提出某種要求時,父親拒絕了并訓斥了幼兒,而母親卻支持并滿足了幼兒的要求。不均衡表現(xiàn)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和機會差異較大。比如以母親教養(yǎng)為主或者以父親教養(yǎng)為主。這種不一致、不均衡容易使幼兒感覺到只有父親或母親才是其可以信賴的對象,不愿與其分離片刻,從而產(chǎn)生對父親或母親的過度依戀。
三是由于有的幼兒獨特的個性品質(zhì)或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幼兒對父母過度的依戀。比如在小時候曾經(jīng)與父母分離過一段時間,當重新回到父母身邊時心中仍然存在著怕被再次“拋棄”的危機感,缺少對父母應有的信任,所以要時時刻刻的待在父母身邊,不愿離開一步。對于這種情況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恢復幼兒的安全感。日常生活中父母離開時要跟孩子說明離開的原因和回來的具體時間,讓孩子放心。
幼兒對教師過度依戀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一是由于幼兒教師對個別幼兒的偏愛,在平時會特別的照顧和過分的關注幼兒,幼兒可以自己動手的很多事情都由老師代勞,久而久之,幼兒就習慣了老師的關注,習慣于跟著老師身邊,并逐漸形成了依賴。有的幼兒教師因為喜歡幼兒的乖巧可愛,對于這種“粘人”的行為也就聽之任之,而對此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卻認識不足。教師不能縱容幼兒過度的依戀,應注意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鼓勵其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幼兒遇到問題尋找老師的幫助時鼓勵其自己尋找解決方法,發(fā)展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由于有的幼兒性格內(nèi)向或者生活圈子過小而導致社交缺失,在進入幼兒園陌生的環(huán)境后會產(chǎn)生膽怯和逃避的情緒,急于尋找“保護者”,得到老師的關懷后就把老師當作其新環(huán)境的依戀者,并緊跟不舍。對此老師應該協(xié)同家長擴大幼兒的社交范圍,盡量多的提供幼兒與其他幼兒之間的交流機會,比如多參加幼兒集體游戲,讓幼兒充分的體驗到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三是由于有的幼兒特殊的家庭背景比如單親撫養(yǎng),家庭關系不和睦等造成對幼兒關愛的缺失,使幼兒缺乏安全感。進入幼兒園后如果老師的關懷讓幼兒感受到溫暖,從而產(chǎn)生對老師的信任,則容易出現(xiàn)對教師過度的依戀。對于這樣的幼兒,教師應及時聯(lián)系家長,改善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利狀況。
總而言之,幼兒過度依戀與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都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面對幼兒過度依戀的情況,父母和幼兒教師應以足夠的耐心和正確的方式及時進行疏導和糾正,讓幼兒與父母和教師建立起安全穩(wěn)定的高品質(zhì)的依戀,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