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
內(nèi)容摘要:《野草》這部散文詩集,作為魯迅對自我內(nèi)心世界審視和剖析的“鋼刀”,其中時刻透露出否定意識,是對矛盾關系對立兩面的雙向否定。這種以自我為對象的批判視角,也使《野草》具有了不同于他者的有獨立價值的內(nèi)生系統(tǒng)。這種雙向否定在形式上常常以“悖論式情境”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而也正是在這情境的縫隙中,魯迅通過自我審視的方式探尋出了一條救贖之路。
關鍵詞:魯迅 《野草》 悖論式情境 救贖之路.
《野草》在魯迅的所有的作品中本身就是很奇特的存在。與其他的小說集或是雜文集不同,如果把批判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魯迅雜文稱作是“投槍”,而其小說是直指國民性的“匕首”的話,那《野草》就是對自我內(nèi)心世界審視和剖析的“鋼刀”了?!拔业拇_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1]正是這種以自我為對象的批判視角,從而使《野草》具有了不同于他者的有獨立價值的內(nèi)生系統(tǒng)。
一.魯迅的思想淵源
孫伏園在《魯迅逝世五周年雜感》中提到過,劉半農(nóng)曾評價魯迅“托尼學說,魏晉文章”。對此魯迅自己也沒有反對。所謂“托尼學說”,分別指的是“托爾斯泰”和“尼采”。以“博愛”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源自于基督教的人道主義精神,通過對人內(nèi)在“善”的升華和成長,從而達到對外在“惡”的根本否定。這在魯迅那里最明顯的表征就是對被侵略國家和民族的支持。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歐洲各個小國雖然國家已經(jīng)名存實亡,但魯迅依然懷著極大熱情地支持弱國的反侵略斗爭,無論是演講撰文進行聲援,還是為之編撰文集介紹文化,可以說這些行為都與其接受的“托爾斯泰主義”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另一位對魯迅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思想家就是尼采。魯迅就是在1902年4月至日本留學,此時尼采學說正十分盛行,魯迅也自然受到了影響。尼采的超人學說,是一種意志論,核心就是對“人”的重新關注?!吧系鬯懒恕?,“人”似乎就成為了新的價值標準,鼓勵著人們?nèi)崆樯?,從原本陳腐的生活中解放出來。這似乎與魯迅內(nèi)心的想法不謀而合的。國家的貧弱和留日期間發(fā)生的“幻燈片事件”更讓魯迅體認到“現(xiàn)在的強弱之分固然在有無槍炮,但尤其是在拿槍炮的人。假使這國民是卑怯的,即縱有槍炮,也只能殺戮無槍炮者,倘敵手也有,勝敗便在不可知之數(shù)了。這時候才見真強弱?!盵2]因此,魯迅發(fā)現(xiàn)了強國的當務之急在于國民的思想啟蒙和國民性改造上,從而提出了“立人”的主張。而這里所謂“立人”,其立的就是“超人”,那些能破壞傳統(tǒng)價值觀、建立起新思想的新“國民”。正是由于這種內(nèi)在的相通,魯迅對尼采推崇備至,稱之為“個人主義之至雄桀者矣”。[3]
事實上,“托尼”學說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1925年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到:“其實,我的意見原也不容易了然,因為其中本有著許多矛盾,教我自己說,或者是“人道主義”與“個人的無治主義”的兩種思想的消長起伏罷。”[4]這里所說的“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不難發(fā)現(xiàn)其所指為何。因此,悖論式情境從思想根源上就是存在的,《野草》的難懂,并不是在于其形式的晦澀,而是在于其本身的復雜性。
二.悖論式情境下的雙向否定
前面已經(jīng)提到,《野草》作為魯迅個人化的產(chǎn)物,與其承擔著社會化功能的小說和雜文不同,更直接地體現(xiàn)著魯迅自身的矛盾和困境。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的“悖論式情境”,就是魯迅的這種精神困境的外在表征?!拔乙赃@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保ā额}辭》)《題辭》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當年正值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事件以及在廣州發(fā)生的“四一五”大屠殺,黨派之間的權力斗爭使大量的革命黨人無辜被害,這再一次打碎了魯迅心中的美夢,一方面是對未來的希望,一方面是現(xiàn)實的殘酷,使魯迅始終處于矛盾困境,無所適從。這篇作為《野草》中最后完成的作品,更是整部散文詩集的序言和內(nèi)心最深處的“吶喊”。“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等這類對立意象構成的悖論式情境,構成了《野草》的內(nèi)生系統(tǒng)。
1.“明與暗”
在《影的告別》中,影向自身告別,“影”和“形”原本作為整體的兩者既是對立又是統(tǒng)一的。正如某位研究者所說的那樣,“你”(形)和“我”(影)是一個共同體;“你”(“形”)是作為“群體”的存在,是按照社會規(guī)范的常規(guī)、常態(tài)去生活的,而“影”卻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且是社會規(guī)范的反叛者。[5]這里所說的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個體”指的是魯迅自己,而“群體”指的是當時的整個社會。這就說“影的告別”就是“魯迅對當時社會的告別”,可見魯迅對當時整個社會狀況感到非常失望,心境也相當灰暗。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個人生活變故更加深了他的失落感。家人的決裂、朋友的分別以及現(xiàn)實與理想的落差,使魯迅似乎被排擠到這個世界之外,如一位孤獨者被拋棄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之中苦苦掙扎。另外,這里的“影”與“自形”也同是指魯迅自己,事實上也就是魯迅自己內(nèi)心困境的外在表現(xiàn)。通過“影”與“形”的設置,從而形成自我和自我的對話,也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話,只不過這種對話是以“影”獨白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坝啊弊鳛槌休d著理想的自我,始終為需求一個棲身之所而不可得,“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而作為現(xiàn)實中的自我的“形”,也同樣“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這里反復出現(xiàn)的“不樂意”,強烈地表達出決然、徹底的拒絕態(tài)度。天堂要拒絕,地獄也要拒絕;未來要拒絕,作為現(xiàn)實的“形”也同樣拒絕。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睙o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理想自我,“影”始終要面對一個悖論式情境:只能存在與明暗之間的“影”,終將會迎來消失或者吞并。被“明”消失,意味著要遵從社會常規(guī)和常態(tài)去生活;被“暗”吞沒,意味著自我毀滅,這兩者都是我所不愿意的。面對這種情況,“影”的選擇是“彷徨于明暗之間”,“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在這里,原本作為悖論式存在的“明與暗”的選擇被擱置了,通過“獨自遠行”轉化為自省的方式得到解決 。既不愿意順從又不甘于毀滅,為此只能成為孤獨者,獨自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不斷前行,即使最后面對的是“消失和吞并”。endprint
2.“生與死”
以《死火》為例,“死火”本身的這個意象就是一個悖論體:原本是具有生之意識的“火”卻賦予其“死”之形態(tài)。這其實同樣是魯迅對自我體認的體現(xiàn)。為喚醒那些還沉睡在鐵屋子里的人們而不斷奮斗的魯迅,就如同一團火焰不斷地燃燒著,然而現(xiàn)實就如同“冰谷”這般寒冷,使這團生命之火化為“死火”?!斑@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云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p>
就是在這樣一個“冰谷”,通過與“我”的相遇和對話,再一次出現(xiàn)了悖論式情境。在這里“死火”遇到的問題是無論是選擇“留下”還是“離開”,都不得不面對一個結果——死?!八馈笔敲總€個人都必然會遇到的,這里就涉及到“生與死”的存在方式選擇的哲學命題上。讓·保羅·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人是擁有絕對自由的。因此,人生來就是自由的,每個人都可以憑著自身意志而自由選擇;人只有不斷地選擇,才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證明自己存在?!八阑稹弊詈蟮倪x擇是“我還不如燒完”,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在死的過程中燃燒到最后,以此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薩特曾說過“假如我對于一種不僅涉及自己,而且涉及全人類的選擇,必須擔負起責任,那么,即使沒有先人的價值來決定我們的選擇,那也不能隨意妄為?!盵6]魯迅也正是如此。事實上,做出這一選擇其實已經(jīng)可以預見結果的悲劇性,這也體現(xiàn)了作為“戰(zhàn)士”的決心和責任,雖然蘊含了許多無奈。
在《墓碣文》中,魯迅的這種生命體認展現(xiàn)的更為深刻。孤墳中“胸腹俱破,中無心肝”的“干尸”就是“虛無”的象征。墓碣上的殘存文句則更直接地將之表露出來?!昂?、“深淵”、“無所有”、“無所希望”等均赤裸裸地將魯迅內(nèi)心的虛無體認表露了出來。但與《死火》不同的是,這里的虛無感更多一種人類本源性的宿命感。這種虛無感猶如首尾相合的吞尾蛇一般,無窮往復,沒有出路?!盎癁殚L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這不禁使人想到首位相合的吞食蛇,沒有出路直至吞盡自己。這種近乎是原罪的虛無感可以說徹底的。但魯迅又是個不甘絕望的戰(zhàn)士,始終懷抱著希望而戰(zhàn)斗,不得不在這兩種思想的抗爭中苦苦掙扎著。就如某位研究者所言,墓中人對內(nèi)心的虛無與黑暗的創(chuàng)痛酷烈的體驗,正是催促“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钡膬?nèi)在動因。[7]
3.“愛者與不愛者”
這里所謂的愛指一種大愛,包括愛情、親情、友情,也包括憐憫和仁慈,象征著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理解的一種關系。然而,這種大愛在《野草》中似乎也成為了被質(zhì)疑的對象。在《過客》中,當女孩知道“過客”的腳受傷之后,出于同情將一片布遞給他裹傷,而“過客”對這“太多的好意”既表示感謝,又“沒法感激”:
“這真是極少有的好意。這能使我可以走更多的路。〔就斷磚坐下,要將布纏在踝上,〕但是,不行!〔竭力站起,〕姑娘,還了你罷,還是裹不下。況且這太多的好意,我沒法感激。”
“過客”出于自身糟糕的狀況本應該很自然接受這份好意,但是他還是拒絕了?!疤仁刮业玫搅苏l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鷹看見死尸一樣,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滅亡,給我親自看見:或者咒詛她以外的一切全都滅亡?!边@里“過客”表現(xiàn)出了徹底的懷疑性,這種懷疑不只是對他人,也同樣是對自己。薩特有句名言:“別人即地獄?!比伺c人之間是不可調(diào)和和認知的,每個人的話語都從屬于自己的意志而抵制他人的意志。為此,“過客”也從屬于自己的意志而拒絕別人的好意,老翁作為“過客”的“先驅者”也深刻明白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么老翁總是重復一句話“你不要這么感激,這于你沒什么好處。”魯迅也曾在其他文章中表達過獨自前行的必要:“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也未必不及跟著中國的文士們?nèi)ヅ闵勘葋喅渣S油面包之有趣。”[8]
在老翁告訴他前面是“墳”的時候,留在“過客”面前的只有三條路:一是回去,但是回去的地方“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因此“我憎恨它們,我不會轉去”;二是留下休息,但是“我不能”;三是繼續(xù)前行,不過等著他的可能是墳墓。對此,“過客”的選擇是繼續(xù)前行。在已經(jīng)知道了目的地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選擇怎么做?!斑^客”已經(jīng)知道了迎接他的可能是“墳”,然而有一種聲音促使他繼續(xù)前進,這種前行并不是出于對理想的堅定信念,而是一種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選擇的救贖之路。
三.結論
《野草》作為魯迅個人化的作品,以自我批判為視角,具有了不同于他者的獨立價值。其中強烈的兩極情感矛盾,在“明與暗”、“生與死”、“愛者與不愛者”等這類對立意象構成的悖論式情境中展現(xiàn)出來,同時這也與其受到托爾斯泰和尼采等人的思想影響有很大關聯(lián)。當然,正如“影”選擇“獨自前行”; “死火”選擇“燃燒至盡”;“荒野中的兩人”選擇“佇立至死”,“絕望之為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作為精髓所在,也同樣存在著裂縫,就是在悖論式情境下選擇不以任何預設為目的的自我抗爭。這也正是魯迅以自我審視的方式,在悖論式情境中探求出的一條救贖之路。
參考文獻
[1]魯迅:《墳·寫在<墳>后面》,《魯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00頁
[2]魯迅:《補白》,《魯迅全集》第三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07頁
[3]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3頁
[4]魯迅:1925年5月30日致許廣平的信,《魯迅全集》第十一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93頁
[5]錢理群:《文本閱讀從<朝花夕拾>到<野草>》[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04期
[6]轉引自劉君:《選擇、責任與自由——淺析薩特的自由思想》[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汪輝:《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M],三聯(lián)書店,2008年7月版,第274頁
[8]魯迅:《題記》,《魯迅全集》第三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頁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