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永強
在河南省地質(zhì)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提起后勤服務中心職工、共產(chǎn)黨員段莉斌,知道她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夸她不僅是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的好同志,生活中也是一個“孝敬公婆的好兒媳”。
結婚26年來,她對待公婆如同親生父母,公婆對她也如同己出。在婆家,公公婆婆說,她是兒媳也是閨女;哥哥姐姐們說,她是弟媳也是妹妹。大家都親昵地叫她“段斌”。
26年來,她悉心照料、伺候公婆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演繹著尊老敬老的人間大愛。面對別人的稱贊,她卻總是淡淡地說:“其實也沒啥,我只是在盡一個晚輩的責任罷了?!?/p>
段莉斌為婆婆修剪指甲(攝影:劉旸)
1989年,23歲的段莉斌和在鄭州肉聯(lián)廠工作的趙勝喜結婚,成了趙家的兒媳婦。但趙勝喜的爸爸媽媽很快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僅是多了一個兒媳婦,更是多了一個“閨女”。
段莉斌從小跟姥姥一起生活,姥姥經(jīng)常說:“尊老敬老、勤儉持家、和睦相處是咱老一輩留下的傳統(tǒng)美德?!彼冀K牢記著姥姥的話,早早養(yǎng)成了顧大家、愛操心的習慣。結婚后,性格開朗、勤快善良、善解人意的她很快融入了新家。
趙家是個大家庭。趙勝喜姊妹5個,他是老幺,自然處處受到哥哥姐姐的照顧,事事不用操心。但段莉斌是個愛操心的人。結婚后,她每次到公婆家就閑不下來,拖地、抹桌子、擦窗戶、洗衣服、做飯、洗碗,樣樣都干。哥哥姐姐們都說:“段斌一來,我們都沒事干了。”閑下來,她跟公公婆婆拉家常,說開心事,講工作生活中的稀罕事,始終讓老人開開心心的。
段莉斌兩口收入并不高。但每次回家,她都會買些公婆愛吃的東西帶回去。公公是個解放前參加工作的老革命,一輩子只喜歡穿軍用布鞋。段莉斌知道公公的這個愛好,便四處尋找能買軍用布鞋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家軍隊干休所服務社里賣軍用布鞋后,她就成了那里的???。從此,她也就“承包”了公公的鞋子?!袄蠣斪觽€高體壯,穿鞋費。但段斌買得也勤,經(jīng)常是腳上的鞋還沒穿舊,新的就買來了?!闭f起弟妹給老爺子買鞋的事,大哥趙新發(fā)贊不絕口。
盡管趙家有兩個閨女,但這個小兒媳的孝心、貼心讓公婆心里像吃了蜜,逢人便說:“俺們又多了一個閨女,多了一件貼心小棉襖。”
段莉斌的公公身材比較魁梧,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肥碩的身材使得洗腳時彎腰很不方便。有一次,看到公公洗腳不方便,她就主動說:“爸,我給你洗腳吧。”她蹲下身子,就給公公洗起腳來。享受著“小閨女”的一片孝心,老爺子愜意地笑了。從此,每次回家,段莉斌都主動打好洗腳水,給公公洗腳、剪腳指甲。老人的指甲厚,每次剪時,她都小心翼翼的,唯恐傷著老人的腳。
段莉斌心里裝著公婆,公婆也始終惦記著莉斌。剛結婚時,他們和公婆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婆婆總是做好飯,叫莉斌吃飯上班。公公每天早上都要看看莉斌的自行車有氣沒有,沒有氣就給打滿氣。婆婆上街遛彎兒,看到路邊地攤賣衣服,也會想著:“這件衣服給莉斌穿著挺好的?!?/p>
天有不測風云。2002年,婆婆突發(fā)腦梗阻導致半身不遂,每逢節(jié)假日、星期天,段莉斌回家,都要為婆婆喂水喂飯,幫婆婆洗澡、梳頭、按摩、捶背、剪指甲、做康復鍛煉,精心伺候,從不厭煩。
婆婆住進醫(yī)院,趙家兄妹幾個輪流到醫(yī)院照顧。哥哥姐姐已經(jīng)退休,時間較為寬裕,就讓段莉斌安心上班,不用天天跑了。但段莉斌白天上班,下了班就從西三環(huán)的單位往黃河路的醫(yī)院趕,幾乎穿過半個鄭州市區(qū),到醫(yī)院給婆婆喂飯、擦身、端屎端尿。開始,同病房的病人還認為她是老太太的女兒。婆婆幸福地說:“她是我的好兒媳,更是我的好閨女!”
2007年,婆婆的腦血栓后遺癥越來越嚴重,癱瘓在床,不會說話,四肢不能動彈,吃飯依靠胃管,把流食直接送進她的胃里,幾乎成了一個植物人,需要有人專門伺候。已退休的大姐主動挑起了日常照顧老母親的擔子,但他們幾個姊妹也都盡量多去看望老人。段莉斌和老公住得遠,平時顧不上,但每周末回家去看望公公婆婆,成了她每星期雷打不動的常規(guī)功課。這樣一來,她陪老人的時間多了,自己的娛樂時間少了;回去幫著做家務的時間多了,自己休息的時間少了;陪老人聊天的時間多了,和同事朋友交流溝通的時間少了。
每次回家,段莉斌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婆婆的床前,用手輕輕拍著她的臉說:“媽,我回來了!看看我是誰?還認識我嗎?”這時,大腦有意識卻無法動彈的婆婆就瞪大眼睛看看她,臉漲紅起來,眼神里滿是開心和喜悅。
每次回家,她都幫著大姐給婆婆洗洗澡、洗洗頭,給婆婆剪指甲、按摩。姐姐們心疼她,不讓她常跑,讓她多歇歇。但她說:“平時大姐在家照顧媽媽辛苦,星期天我回來替換一下,也讓大姐能好好歇歇?!?/p>
每次回家,性格開朗、善解人意的段莉斌都會和公公聊天、拉家常。因為她明白,婆婆癱瘓在床,不能說話,80多歲的公公也盼著子女們回家,一起聊聊天,讓家里熱鬧起來。
每到周末,公公就會念叨:“明天莉斌該回來了。”然后,催促在一起住的大女兒、女婿,去買魚、買肉,等著“小閨女”周末回家。如果哪天段莉斌單位有事,說不回來了,“老爺子一星期都沒精神,天天陰著臉”,說起段莉斌在爸媽心里的位置,大姐趙秋菊這樣說。因此,幾乎每個周末,段莉斌都會從市區(qū)西南西三環(huán)的“小家”趕往肉聯(lián)廠家屬院的“大家”——這段十幾公里的路程,需要她步行半個小時,到伏牛路坐102 路電車到火車站,再轉4 路公交車,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給公婆帶去孝心,給“大家”帶去歡聲笑語。
從2007年癱瘓在床至今,七八年過去了,但在段莉斌和哥哥、姐姐、嫂嫂們的悉心照顧下,婆婆身上沒有一片褥瘡,始終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
段莉斌26歲的兒子趙坤說起媽媽,滿懷著崇拜。
從他記事起,就耳聞目睹媽媽對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與家人親戚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如親姊妹般地和諧相處。每次去看望爺爺、奶奶,媽媽給爺爺、奶奶洗頭、洗腳、剪指甲的一幕幕從小就印在了他的腦海里。
段莉斌經(jīng)常說,有什么好的東西,老人都是先想到子女,再想到自己。所以,我們做子女的應該回報老人,做什么事應該先想到老人,再想到自己。我們應該幫助老人,多為老人做一些事情,不要嫌棄老人。
兒子從小到大,她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影響兒子。言傳身教中,趙坤也從小就養(yǎng)成了尊老敬老的好習慣,傳承了父母身上尊老敬老的美德,從小就充滿孝心、愛心、上進心。上學時,每周末他都要去看望爺爺奶奶,與爺爺奶奶分享自己的成長和取得的每一個成績;參加工作后,每到周末,只要公司不加班,趙坤都會跟爸媽一起去看望爺爺奶奶,陪老人聊天,逗老人開心,使得老人盡享兒孫之福。
二十多年來,段莉斌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孝道,印證了她的愛心、孝心。勤勞、善良、慈愛、孝敬——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位樸實無華的普通婦女身上散發(fā)著沁人的芳香。
段莉斌孝敬公婆的舉動,深受周邊群眾的好評,她的事跡也被大家廣為傳頌。2012年,段莉斌榮獲了鄭州市“敬老好兒女”榮譽稱號。大家在傳頌中受教育,在傳頌中受感動,在傳頌中升華思想,在傳頌中學有榜樣。
記者手記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币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個人孝敬一下長輩并不難,難的是多少年如一日地孝敬長輩。
段莉斌,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細微之處照顧婆婆、孝敬公公,盡一切努力讓老人開心,讓老人快樂。她用自己的愛心對長輩盡顯晚輩孝心的感人事跡使我們?yōu)橹鸷?,為之感動。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人間的真情,人間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