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
古木
甲
在晉祠聽那風(fēng)聲,望大樹頂端在風(fēng)中搖曳;草木眾多,置身樹間,往來游人就在旁邊不遠(yuǎn)處的行道喧嘩,但是聽不到他們說什么,樹木將人發(fā)出的卑微聲響悉數(shù)消匿。只聽到風(fēng)聲,風(fēng)掠眾木而去,蕭蕭的聲音波延而去,那蕭蕭聲博大而寂寞,讓人莫明地感動和敬畏。站在樹下,人如此矮小,樹的高大令人羞慚。人的思緒波動,如樹木在風(fēng)中的微微搖曳,如樹木發(fā)出的蕭蕭聲,而人的思考那般微不足道。人的年齡也微不足道,樹已三千歲,人不過只有三十多歲。那樹冠直指蒼穹,像渴望什么,又像在聚攏著什么;上面的天空高遠(yuǎn),藍(lán)得透明,云一抹一抹若有若無。再抬頭看時,天已低了下來,朝那些大木的頂端俯下身去。濃云正在聚集,像那些大木在以蕭蕭聲召喚它們,像那些大木朝天空伸展的枝干,將云朵匯聚起來。人在樹下行走,聽到樹葉間若有若無的沙沙聲,像是雨來的聲音,空曠處的石板橋,雨點已經(jīng)一滴一滴濺落,在白色的石塊上一片一片暈開,竟成深紫色。人在樹下疾走,站到祠堂檐下時雨已如瀑,檐前雨線密集,濕氣隨著風(fēng)的卷動,向人一陣一陣撲來。人向遠(yuǎn)處眺望,一切在雨中,那些掩映在樹間的紅樓綠閣變得渺茫,仿佛對久遠(yuǎn)往事日益模糊的記憶。
雨在不知道的時候就去了。開始走動時似乎能感覺到雨意正在遠(yuǎn)逝,偶爾掉落在脖子后的雨滴越來越少,后來就忘記了。映入眼簾的,盡是綠意,那綠盎然勃然蔥蘢然,如此生動,人心生類于欣喜的情緒。那綠映得衣服都微含綠意。人以為是草木的綠,但不然,原來是青苔。雨洗之后的祠院高下,青苔覆漫,冉冉然、綿綿然,或濃紫或青綠,處處皆起,人仿佛能嗅到青苔幽香的氣息。路邊、墻壁、祠堂階邊、大殿的根基,在屋頂?shù)耐咂苤?、在窗臺、在門檻,在水池的石壁上,青苔甚至爬上大樹主干,伸向樹杈上經(jīng)年已久的鴉巢;蔓延入室,殷顯在祠堂高大的神像底座。
苔又叫玉女鬟,還叫做綠錢和水垢。在水邊的青苔叫水衣,這是一個何其浪漫的名字,是水的衣裳;在石上叫石發(fā),是石頭的頭發(fā)。在墻上叫垣衣,在屋子里叫屋游,在屋頂叫苦邪或者瓦松,在山上又成了卷柏。它無處不生,古人太喜愛它,它每長一處就給它取個名字,而這些名字有趣的青苔殷滿晉祠。人不知這青苔已有多少年齡,它們平素暗朽,與土色混淆難辨,而如今借了雨意四下延伸,人仿佛能聽到它們生長的聲音,仿佛人一邊看它們一邊向四方延伸。
乙
我在晉祠就遇到這樣一場大雨,乘車離去時暴雨又至。車行到離晉祠三四里處,已無下過雨的一星半點痕跡,地面干徹,塵土飛揚。我在車上,想那些晉祠的樹,此刻它們?nèi)匀怀两谟曛?,為雨潤澤。幾千年了它們都這樣,為那一方山水鐘情和庇護(hù)。古時人們相信,木老則有靈,成精成魅,或正或邪,人肅穆地記載下有關(guān)樹靈的種種詭異事件。曹操在洛陽附近躍龍祠伐梨樹,那是東漢末年的梨樹,當(dāng)時已有數(shù)百年之久,高十余丈,不曲不節(jié),直沖霄漢。曹操揮劍斫樹,砰然有聲,血跡從樹的傷痕中四下里噴濺而出,在他的臉上、衣袍上、他身邊焦躁不安的馬匹身上。這一夜二更,曹操從噩夢中驚醒,他不斷地夢見一個皂衣人揮劍向他砍來、砍來,他將從此患上著名的頭疼病,將要請來著名的華佗,而華佗說須砍開他的頭顱病才能治愈。他望那古怪而又固執(zhí)的老頭兒,那飄逸的胡須,高聳的額頭,清奇的相貌,令疑慮重重的他在一剎那間想到了盤根錯節(jié)的樹根。蒲松齡也要從噩夢中醒來,就要被他狀寫的事物侵入他的夢,那些事物在他的幻覺里,總是高于現(xiàn)實的真實。他要寫到一個樹魅,霸占埋骨于樹下的少女魂靈,驅(qū)使她以色相勾引男子并取其性命。蒲松齡次日醒來,寫下那個幽怨的名字聶小倩。還有眾多的樹久而成妖,在江南尤甚,一般而言,桃李杏石榴等開花植物化作妖艷女子,尋男子困覺采其精華,令人奄奄欲斃和終于斃命;松柏等樹則化作男人,它們在高高的閨閣中尋找待嫁而懷春的少女,已嫁而春心蕩漾的少婦,在暗夜里纏繞她們身體,令她們在白晝也發(fā)出銷魂的呻吟和尖叫。
但以上的樹不是晉祠的樹,在晉祠沒有這些。這里是北方,渾厚博大,蒼涼深遠(yuǎn);這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神靈,緘默、威嚴(yán)、自尊,他只負(fù)責(zé)人們在光中的生活,那些陰暗處的纏繞、那些罪孽,于他不值一提、可忽略不計。他以所謂的浩然正氣壓住這一方水土,育化這一方水土,以致那些古木,在數(shù)千年里竟沒有發(fā)生一例有涉偏邪的故事。其他故事也少,偶或有之,則是樹如何如何嚴(yán)厲地懲戒惡人。
丙
晉祠草木郁郁蒼蒼,一千年的大樹,在晉祠幾乎還可以稱得上年輕。據(jù)晉祠研究古木的一位先生稱,今日上千年的古木尚存二十株,有槐、柏、松、楸等種類,現(xiàn)在逐一述說它們。
圣母殿兩側(cè),原有兩株周柏,名雙柏,右雄左雌,渾然而巨,又分別名為龍頭柏、鳳尾柏,北側(cè)的又名齊年柏。齊年柏樹冠龐大,曾高凌于晉祠所有樓閣之上,樹頂向下勾曲,如飛龍在天、偶一回首;鳳尾柏樹根延伸于地面,枝繁葉茂,有如鳳凰振翅欲起的一瞬。兩樹遙遙相對,樹頂?shù)闹θ~在空中聚連為一體。它們年代久遠(yuǎn),據(jù)說是西周初年的生靈?,F(xiàn)僅存雄樹,即圣母殿北側(cè)的一株。
站在魚沼飛梁望去,一株巨樹自北而南橫亙,斜斜伸向圣母殿,它老邁而依然兇猛的氣勢立刻令你震驚。這便是齊年柏了。它的傾頹狀也讓人自危,仿佛它壓向的不是圣母殿,而是你自己??罩猩煺沟闹Ω?,已經(jīng)不算繁茂,多數(shù)的枝干禿然無葉,但感覺不出敗落,那禿枝仍然保持著向四面八方開拓的強勁姿態(tài)。而事實上,如利刃一樣在四季揮舞、砍掉眾多樹木枯枝、甚至將一些幼樹連根拔起的北地大風(fēng),也不能奈何它。那些禿枝置身其中,若無其事。也許樹的靈在里面睡著了。也許它已經(jīng)不屑于綻放太多的葉片,不屑于那般招搖。招搖是年輕的樹的事情了。它將綻放的力量積攢下來,深藏不露。誰知它哪一天,會突然綻放無以數(shù)計的嫩綠葉片呢。
大樹的主干向前奮力扭動著,蔓延而上。它將強烈的動感凝聚在身軀之中。在三千年的時間里掙扎、與時間搏斗的痕跡,顯露無遺。在我的幻覺里,它在眼下仍然扭動著,我仿佛就看到了樹身適才向前扭動時一個輕微的戰(zhàn)栗。樹身上有縱橫的樹洞,洞宏闊,小孩子幾乎可以容身。想必在久前,鼠、壁虎、螞蟻等紛紛引以為巢穴。它們在樹洞間咬嚙,大樹可曾感覺到疼痛、樹枝在空中痙攣?而現(xiàn)在,樹身上的洞竟是被水泥逐一砌死。
大樹隱去了太多的傷害。也許年少時的李世民在樹下游玩,曾手持鋒利的匕首,在樹上刻下自己名字,那名字已經(jīng)深深長入了大樹的中心?;蛘吣敲挚躺先ズ笮纬傻陌唏g樹皮,早已在風(fēng)中脫落。對樹而言,這只是一個微小的事件,但卻足以令擁有天下、遠(yuǎn)征高句麗歸來舊地重游的天可汗李世民,手撫大樹百感交集。
我們對大樹曾經(jīng)歷的斧斤一無所知。誰曾舉斧砍伐它的枝葉?誰在黑暗里拿著鋸子要伺機而動?但樹終于逃過了劫難,它會記著它南側(cè)的鳳尾柏慘遭砍伐時的轟隆聲,記得它在頂端與鳳尾柏纏繞交錯的樹枝被強力拽斷的疼痛,和肢體撕裂的咔嚓聲。
鳳尾柏于清道光年初,被晉祠當(dāng)?shù)赝寥怂D。
同一時間,廟僧于原地植一新柏。現(xiàn)也已近二百年了。
齊年柏高21.9米,樹圍5.6米,主干直徑2米。歐陽修見到它并寫下“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時,它是挺拔的,是晉祠最為高大的樹木之一;清初的傅山見到它并寫下“晉源之柏第一章”的句子時、傅山之子傅眉寫下《古柏歌》時、傅眉病故而傅山在喪子之痛的煎熬中溘然長逝時,它依然挺拔,只是時間滄桑的氣息愈來愈濃重。這以后不知從何時起,它一天一天傾頹下去,直到今天,向南傾斜了45度。
也許是自鳳尾柏被砍伐的時候起吧。有如一個失卻愛侶的人,心頭仍然縈繞著她的身影笑貌,他無時無刻地想起她。那樹一點一點向鳳尾柏存在過的地方靠攏,但那里是虛空。虛空,仍然是虛空。它就那樣一點一點地俯下身去,渴望找到一點曾經(jīng)熟悉的氣息。
一株柏樹在它的南側(cè)成長起來,像憐憫一般,撐住了這棵頹然的大樹。它被叫做撐天柏。
柏樹陰歷二月開花,九月結(jié)果。屬陰木,從字白,白為西方正色,在五行為金。古人盛贊柏木,認(rèn)為其性堅貞,得天地之正氣,而守之弗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煮柏樹枝葉來釀酒可以治療風(fēng)濕病,說道家用柏葉做柏葉湯。
晉祠古柏頗多,高可十仞,大可十圍;有周柏,有漢柏,有隋柏唐柏,有宋金元明柏,或數(shù)千年,或千年,或數(shù)百年,不一而足。其中生長于晉祠關(guān)帝廟右側(cè)的長齡柏,是幾乎與齊年柏同樣古老的巨樹。
長齡柏樹高17米,主干直徑1.64米,樹冠籠罩著周圍300多平方米,齊年柏傾斜以后,它成為全祠最為高大的柏木,以至于它旁邊的神祠,都顯得矮小許多。晉祠博物館和北京園林科學(xué)研究所、北京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一起,采用現(xiàn)代高科技測定方法——碳14交叉定位法對古柏進(jìn)行測量,得出的結(jié)論,是長齡柏已屆2992歲了。
長齡柏相貌極為蒼古。我舉相機拍下它一截枝干,那枝干竟仿佛一只什么獸類,正躍躍欲動;更為詭異的是,樹干上的斑駁樹皮被風(fēng)吹日曬雨淋,細(xì)碎而蓬松地綻開,像極了那獸身上的皮毛。其他的枝干,亦形態(tài)各異。樹下偶有落葉,我撿起一枚收起來。這可是三千年古樹的落葉啊。
回去后查閱資料,原來這古柏因其生動形貌,在民間久已有說法。人們從它一枝一態(tài)的枝干上,相應(yīng)找到了十二屬相中的形象。
丁
關(guān)帝廟另有隋槐,是晉祠諸槐中最為壯觀者;高16.7米,樹冠籠罩地面420平方米,樹圍6.3米,要6個像我一樣的人才能合抱。隋槐于今已有1300多年,卻依然枝葉繁茂。著《女神》也著打油詩如“人民公社就是好”的郭沫若老先生,生前曾在這里留下詩句,說“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我在樹下多次聽聞年輕游人對郭先生的不屑之辭,看鄙夷的神情在他們臉上一掠而過。這些游人中有一個,是十余年以前的我。
槐樹是晉祠最為普遍的樹,而我以為唯槐樹可以代表晉祠,代表可遠(yuǎn)溯至蒼茫時代的太原古城。這是一種桀驁不馴的樹,它的皮表粗糙皸裂,遍生有如黃土高原上縱橫溝壑一般的折痕。它的枝葉間生滿尖刺,枝丫蒼黑遒勁,傲然在空中延伸。那延伸的姿態(tài)折曲,不見一處優(yōu)柔彎曲的弧度:或陡然上指,或決然平展,或向左向右猛烈刺出,或向下方斜沖。北地的大風(fēng)敲擊它,它的枝干,發(fā)出古銅古鐵撞擊般的聲音。這是一種不知妥協(xié)為何物的樹,一種暴烈的樹,它無所畏懼,有著巨大的原動力,像大地之神安泰一般,它的根須向下、再向下,于不可知的深處用力推開黑暗泥土,探索、前進(jìn),得到那些神秘力量。它甚至不屑于遮掩什么,空中的枝干,盡現(xiàn)力量之美。
而如此蒼古的樹卻皆具了嫵媚之態(tài)。枝干極堅卻易折斷;小小的橢圓形葉片鵝黃,幾乎透明,薄而多汁,可以在光中清晰地看出脈絡(luò)。摘一枚在手中,置于嘴邊,可以輕易地吹響,發(fā)出稚嫩的尖細(xì)的聲音?;睒渲θ~茂密,在微風(fēng)中所有的葉片微微振動,那些小而密實的葉片輕微地反射著光,葉子有如水上的粼波一樣閃動。而即便盛夏,也時有金黃而潮濕的葉片振落于地。
在暮春,槐樹綻放有如葡萄串一般的潔白花朵,一嘟一嘟,密集于樹?;ㄏ銤饬?,它毫不吝嗇,慷慨到近于揮霍。傲然而沉重地舉著一樹繁花,花束的白色與黑得深沉的枝干對比,產(chǎn)生強烈的張力,樹那般雄悍,花朵那般柔嫩。這樣一種樹,皆具了暴烈與優(yōu)柔之美,像是雙重人格化的太原古城。它恰恰也應(yīng)該是對某一人的象征。
在水鏡臺兩側(cè),生有高達(dá)15米的唐槐,久前人們看水鏡臺演戲,便蔭于其下。有頑童上下其手于樹枝間爬竄。他在夜間感到困倦,幼嫩的身體自樹杈間跌落,壓到樹下觀戲的人群身上。多年以后,昔年的頑童胡須已泛白,他在臺下觀戲,他的兒子或者孫子在往樹上爬,他會在一個瞬間里想到自己的童年。
祠內(nèi)的隋槐唐槐還有很多,以致相形之下,那些宋槐、元槐,或者明槐、清槐,使我懶得述說。在清末民國初,祠里還存有漢槐、北齊槐,一些老槐經(jīng)久成異,發(fā)生驚人之變。三株漢槐,分別位于東岳廟東、圣母殿東北、公輸子祠之前。忽起的暴風(fēng),在清同治年間孟夏某日正午的圣母殿洶涌;巨樹莫可名狀地扭動,如在空中狂舞的巨獸,似暴風(fēng)借它來模擬自己的形態(tài)。巨樹陡然向一側(cè)趔趄,它感到輕松和失重,因另一側(cè)一個巨大的枝柯脫離樹身而去。斷枝在半空中呼嘯而下,樹下躺著兩個乘涼的人,他們前額的頭發(fā)被斷枝挾攜的風(fēng)猛然掀起,風(fēng)令他們感到窒息。那這是短暫的一刻,他們的眼睛永遠(yuǎn)保留了最后一刻的恐懼,那眼睛望著斷枝向他們砸下,他們前額為風(fēng)掀起的頭發(fā),被砸入很深的泥土中,與巨樹的根須纏繞在一起。這兩個人不再是人,成了一件事,成了被官方急匆匆派人來處理的一件事;驗尸人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了金心銀膽,那是某個廟里神像肚腹里的物品,失竊已久。
這事同時道出了人們對樹靈的敬畏;他們稱道著巨樹對惡人的懲戒,沒有人認(rèn)為是純屬巧合。人們的注意力很快要轉(zhuǎn)移,他們看到另一處異象:位于臺駘廟東南的老槐。
那槐樹太過老邁,根須伸展有一畝多地,樹身疤癭累累,有的疤節(jié)像太陽那么大,有的疤節(jié)像星星那么小。它皮脫柯禿,樹身上有巨甕一般大的樹洞,洞里可以躺進(jìn)好幾個人。清光緒年間七月中旬某一天,午睡的廟僧為濃煙所嗆醒。他揉著流淚的眼睛從禪房里跑出來,他看到臺駘廟東南的老槐渾身冒著濃煙,從樹頂?shù)綐渖?,樹暴露在外的根?jié)也在冒煙,根節(jié)深入的泥土,煙緩緩地清晰地一點一點冒出。轟的一聲,大樹周身起火,火焰沖天,映照著在很遠(yuǎn)的地方舉頭仰望火光的人們的驚恐萬狀的臉,映照著朝自焚大樹跪下祈禱的黑壓壓的人群。下跪祈禱的人們越來越多,一直跪到晉祠的入口;后面的人看不到大樹自焚的模樣,火勢自最前面的人一點一點往后傳達(dá)。跪在最后面的人望不到了火光,這已是第三日,他要跪到最后才能看見大樹燃燒后留下的灰燼,它像一座巨大的墳冢。一陣怪風(fēng)刮來,像一把巨手抓起那灰燼,鋪天蓋地飛揚下來。
人們?nèi)嘌劬Φ臅r候另一件事正在發(fā)生,同樣是光緒年間,同樣是七月。昊天神祠里的一株老槐,在昏暗的夜里,樹身每每隱約發(fā)出紅光。疑慮重重的人們擔(dān)心它又要著火,廟僧們就有了額外的任務(wù),挑水灌完菜園子,須再挑些水來潑在樹上樹下。這一天雷電交加,整個天空的雨水,朝晉祠澆灌下來。這時候廟里有賽會,人們紛紛躲在祠堂里、祠堂檐下。人們望見一個月亮般的紅色球體圍繞著巨樹旋轉(zhuǎn),一聲巨響,晉祠搖了幾搖。人們從恐懼中驚醒的時候雨已全消,云已俱散。昊天神祠的巨槐下面躺滿了蝎虎,大的有三尺長,腰圍達(dá)一尺多,一尺多長、幾寸長的蝎虎不計其數(shù)。
以上是晉祠古槐發(fā)生過的異狀,今天我們記述下來;還有很多曾經(jīng)存在過的奇異古槐,如位于勝瀛樓北側(cè)的北齊槐,它在民國時雖已殘敗,卻依然柯繁葉茂,宏大的濃蔭下可集千人;如位于靜怡園的集鴉槐,它太過高大,上萬只鴉常棲于其上。據(jù)說它的南枝集鵯鶋,北枝上飛臨和飛走的鳥,其名字在電腦上都打不出字,其名字是以害與葛為左偏旁、以鳥為右偏旁;東枝集鬼雀,西枝集慈鳥。這些名字古怪的飛鳥,我們已不知它們到底是什么樣子,又發(fā)出怎樣的鳴叫聲。
位于奉圣寺的古槐,它久已枯死,樹身布滿斧斫的痕跡。乾隆年末三月的一天,晉祠賽會上來了一位老道人,他坐在枯槐下面,叫賣狗皮膏藥。他高喊低喝,說我的膏藥太好太好了,死人貼上去也要翻個身,誰有福氣誰來買呀。他喊了一整天,把太陽從東面喊到西面,沒有人買;他把太陽喊得落下山去,還是沒有人買。老道士咬牙切齒地站起身說,我靠,這么好的藥你們看不到,反正你們中快要死的人也不配活;他娘的,我就讓這老槐樹活一活吧。老道士拿出一張膏藥,啪一聲貼在槐樹上揚長而去,他沒有看見人們在朝他的背影吐舌頭咧嘴。過了一個多月,枯死多年的老槐樹居然長出葉子,那些吐舌頭咧嘴的家伙又開始吐舌頭咧嘴,一直要這樣好多年。這株槐因此被叫做復(fù)生槐,現(xiàn)在它又死掉了。但是近年老槐根部,又萌發(fā)一株小槐樹;微風(fēng)吹拂,那細(xì)皮嫩肉的小槐樹搖搖擺擺。
戊
晉祠其他種類的古樹我們也要說一說:昊天神祠的皂莢樹、唐叔虞祠后的兩株古桐、王瓊祠的雌雄銀杏樹,以及奉圣寺的楸樹杄樹。皂莢樹大可合抱,高與三清洞齊,應(yīng)該也有數(shù)百歲的光景。樹枝多刺,刺一簇一簇如狼牙棒;葉子瘦長且尖,綠得森森然。夏天時開細(xì)碎的黃花,結(jié)的果實像豬牙,又長又肥又厚實。舊時婦人們用皂莢果實來洗衣服。皂莢樹又叫做烏犀,還叫懸刀。李時珍說皂莢樹太難采摘果實,妙法是用篾箍樹身,如果這樣做,那么一夜間果實就全部自己掉下來。他還說若樹不結(jié)果實,就在樹身上鉆窟窿,往窟窿里塞三五斤生鐵再用泥封死。他的說法奇奇怪怪,我們還是省省吧。
唐叔虞祠后原有兩株桐樹,一紫一白。紫桐皮理細(xì)膩,葉片像手掌那么大,花朵像百合花一般芳香,但是樹身矮細(xì),不及白桐。白桐皮色灰白,葉片巨大,有一尺多長。它二月開花,結(jié)的果實形如巨棗。
古人說桐樹有六種:紫桐花紫,紋理細(xì)但不如白桐易活,果實可以煮著吃生嚼著吃,他沒有說是什么樣的味道;白桐花白,先開花再長葉。唐人李頎詩句“桐花未落棗葉長”,我懷疑他指的就是白桐;膏桐就是油桐,可以用來壓油;刺桐文理細(xì)密,葉間生巨刺,可以用來制作琴瑟,但是唯山石間生的刺桐所做琴瑟,才可以鳴響;赭桐皮白葉青,花紅如火,葉圓大而長,不結(jié)果實;最后一種,是最為常見的梧桐。
清乾隆年間唐叔虞祠重修擴基,祠后的紫白二桐被伐掉。
晉祠桐樹似乎原本也寥寥無幾,自二桐被伐之后,一直到民國時候都無再生。生于上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的劉大鵬,對晉祠周圍是古唐國最初封地這一點深信不疑。但同時他在《晉祠志》里留下他的百思不解:晉祠既是桐封之地,何以桐樹這么稀少?
而我的家鄉(xiāng)、真正的古唐國初封地、北宋時候曾建起唐叔虞祠的翼城,多少年來桐樹遍野,枝葉披離。此時此刻,它們也在我曾生活的那村子里、那院落里搖曳,在夜露中舒展它們寬大的葉片。
王瓊祠的雌雄銀杏樹,有400多歲。雄樹開黃花不結(jié)果,雌樹開綠花結(jié)果實。雄樹高23米,樹圍6.5米,樹蔭面積達(dá)620平方米,這個數(shù)字讓人嚇一大跳。相形之下,雌樹猶如女子弱質(zhì),依依臨風(fēng)。兩棵樹好似一對好夫妻,它們見過多少結(jié)伴而來的男女少年起初情切,看到他們在樹下親昵,而他們終于分道揚鑣;也看到他們中某一個重游此地時身邊偎依的新人。雌雄銀杏樹在空中交錯的樹葉婆娑,仿佛在私語,在感慨。
奉圣寺里的楸樹和杄樹,相傳與松樹、柏樹一起,為唐初的尉遲敬德親手種植。據(jù)說尉遲敬德常把盔甲掛在松樹上,故松樹稱做“掛甲松”。杄樹挺拔,竟高達(dá)50米,可惜上世紀(jì)全國解放初它就死掉了;現(xiàn)存的楸樹高30米,主干直徑為0.7米。楸樹葉如碗大,厚而堅硬。每逢夏秋之交,楸葉滿地。那葉片全然不是飄落——它們幾乎垂直地自空中砸下,墜地時砰然有聲。在地面、房頂上、矮樹上棲息的鳥群,不時地、不約而同地驚飛起來,周而復(fù)始。
流水
甲
輕盈的流水、古老大木,它們是晉祠最古老的事物,像時間本身一樣不可測知,像時間本身一樣,凌于萬物之上,卻又清晰可見。先說到山,是圣母殿背后的懸甕山,它是晉水的所有源頭,難老泉、善利泉和魚沼的源頭,及一些在唐時宋時或明時親喜可人、如今已經(jīng)消失的小水的源頭。懸甕山海拔800到1700米,南北而陳,屬于莊子曾提到的呂梁山脈一系。它又叫做結(jié)絀山、汲甕山、龍山。《山海經(jīng)》里稱它懸甕山,說它上多玉,下多銅,山中有叫做“靡閭”的野獸,晉水自山中噴涌而出。懸甕山總面積1500平方米,原本草木森森,李世民在他的時代,夸懸甕山橫天聳翠;到上世紀(jì)末,懸甕山幾乎禿頂,水源幾近斷絕,山間巨石裸露,有如人傷痕累累的嶙峋內(nèi)心。春季的大風(fēng)中,沙塵呼嘯而下,晉祠的一切掩在風(fēng)塵中,風(fēng)像要將這一座數(shù)千年古祠徹底葬送。近年人們注意綠化,漫山又隨處可見嫩弱樹木,它們小心翼翼地?fù)u曳著,似乎唯恐受到傷害。目前據(jù)官方所稱,懸甕山綠化面積已達(dá)95%。這話有點虛玄,我們大家都明白,那么定它綠化面積達(dá)60%吧,即便60%,也已大大好過以往。
關(guān)于這座山系,后面要秉筆大書一章,這里只說它何以叫做懸甕。懸甕山據(jù)說在古時,山腹有一甕形巨石,山因此被稱做懸甕山。沒有古人描述其狀的文字曾流傳下來,劉大鵬在《晉祠志》述及,用到“其石高懸”的稱法。在我的想象里,這石周圍是懸崖裂縫,其石渾然而巨,如古甕狀上下略細(xì),而最粗的中部,為兩側(cè)懸崖夾住。此古當(dāng)為懸空而立,它下面的空隙,長起小樹,石上面爬滿藤蔓類植物,還有著百年千年深綠的苔痕,水淅淅瀝瀝自巨石上滴下。又或者巨石被山夾住的空隙中還可透光,人走近時,偶爾棲息于巨石上的鳥群呼啦啦自另一側(cè)飛走,它們種類繁多,其中多數(shù)種類我們已經(jīng)永遠(yuǎn)見不到。我們今天說到這些,簡直像是癡人說夢;但古人的確就曾在這樣的夢中生活。
懸甕山現(xiàn)在緊銜于圣母殿之后,但原初并非如此,山與殿原距五百余步,其間有一條寬闊大道,可供車馬通行,無論是高歡高洋疾奔的騎兵團(tuán),還是唐太宗唐玄宗乘坐的龍輦鳳輦,那四匹馬六匹馬拉著的華麗龍輦鳳輦。但是山站久了難免寂寞,偶爾它就要動一動,連晉祠的鐵人也想動、它們還只是人造的物,不似山這般生命天然。據(jù)說懸甕山在歷史上曾幾度挪動,它朝圣母殿的方向走、每次走幾步,仿佛好奇地要看看圣母殿里是什么。它這樣一直往東走,直到今天徹底壓住原來殿后大道。
我們在此同時記下懸甕山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異象:唐中宗嗣圣二十年,懸甕山震動,晉祠水赤紅如血、久后復(fù)清。相信天人感應(yīng)的古人驚恐地認(rèn)為,天象的征兆是大唐女禍的象征,時值武則天當(dāng)政,不久她幾乎殺盡大唐宗室及唐開國元勛。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發(fā)生強烈地震,懸甕山移步半里,山腹的甕狀巨石轟然脫落,埋入山中、從此不復(fù)再現(xiàn),北宋改國號為“崇寧”;元朝大德七年(1303)八月,大地晃動,太原毀掉房舍建筑十萬以上,地裂成渠、泉涌黑沙,地震一直延續(xù)了三年,元朝改太原路為“冀寧路”。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懸甕山向東移動,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 懸甕山向東移動,《太原縣志》載:“晉祠山移,既而市樓火?!?接下來山體的移動分別是明萬歷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據(jù)說每次山移動時土石奔沸,前土傾陷、后土覆壓,所經(jīng)過的地方,樹盡入地中。嘉靖末年的懸甕山移,很多土人遠(yuǎn)遠(yuǎn)望見,驚恐不已,有人飛馬向縣里報告,官員即刻帶豬羊等前來祈禱。但山移不止,人們眼睜睜地看著它走,從被人發(fā)現(xiàn)其移動的寅卯時,一直到未時才停。
歷史上的懸甕山,就這般晃來晃去,乃至今日,我們已見不到山與圣母殿之間的通道,山已緊挨圣母殿,看上去殿宛如以山根為基。而懸甕山由之得名的山間甕狀巨石,也早已蕩然無存。
乙
山如此變遷,水也有連帶的相關(guān)變化。最顯著的,是因自然及人為緣故,晉祠水不斷瘦弱下去。
晉祠流水悉數(shù)源于懸甕山間,主要有難老泉、善利泉、魚沼泉。在東周時,這里的水勢浩大,以致可以被引去淹一座堅固城池;宋時水勢已減,北宋的開國者淹城,須并用汾河大水。唐時這里的水可以行舟,明時水上仍然行舟,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難老泉、善利泉及魚沼泉,已經(jīng)不能夠設(shè)想在它們水面行舟的模樣。難老泉曾在1994年斷流,差一點就斷了氣,如今水流雖小依然晝夜不斷。善利泉卻已經(jīng)徹底咽了氣。
我們一條一條地說那些曾真實存在過的美好的流水,及其上的建筑、風(fēng)景:先是難老泉,它在晉祠諸泉中流量最大,聲名最顯,素有晉陽第一泉之稱。泉源于懸甕山間一丈深的石巖,潛行而下;在圣母殿左側(cè)幾十米遠(yuǎn)處,我們可見一座小亭,小亭里是俗稱“南海眼”的難老泉井。俯身下視,可見難老泉水在約一丈深處噴涌流動。水色碧綠透明,卻不見底,那綠色在更深處變得幽暗。水面不可或止,波光粼粼閃爍不斷,不計其數(shù)的金魚隨涌泉上下游弋。我們要暫停一下,說那井上的難老泉亭。難老其意,出自《詩經(jīng)·魯頌》“永錫難老”之句。難老泉井亭初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明代重修。亭上懸有眾多名聯(lián)匾額,中以傅山所書“難老”最著。當(dāng)年李白、白居易、元好問、范仲淹、歐陽修都曾在這里俯身觀看難老泉井,而扶著李白傾身下視的,也許還有李白寫在詩句中的歌伎。她要比李白胖一點兒,往井里探頭時打一個趄趔,我們似乎能聽到她當(dāng)時發(fā)出的一聲夸張驚叫。
難老泉水恒溫17度,但據(jù)說難老泉井中的水半溫半寒,井中靠南的泉水踏之如寒冰,靠北的泉水,觸之暖意裊裊。這意思大概還指,泉井里一共有兩個泉眼,流出井外時二泉方冷暖混淆。井東不遠(yuǎn)處便是石塘。泉水自井底穿出、如于甕底傾漏而出,潛行十多米,自石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龍口奔涌而下,水聲濺濺,夜深寂寂時聽來,水聲愈響。
石塘原名清潭,又名金沙灘,初為北宋一名叫陳知白的縣尉所建。西向站在水中石梁上,遙望西面半壁龍頭噴水汩汩滔滔,瀉于波面,碎珠飛迸。石龍頭下一漢白玉僧人立于水中。水經(jīng)年濺落在他的身上,他身著的黃褐色僧服,他的光頭,顯得那般潔凈。而他的表情詭異,一手高舉一如獸狀的物,未知做何解。他像在固執(zhí)地舉行什么儀式,鍥而不舍,如流水一般鍥而不舍。而他手舉獸狀物終不肯放下,任由那物在泉中蕩滌,我看了總覺于心不忍。但也許我看錯了,他手中所執(zhí)或許并非一獸。
僧人的旁邊是不系舟亭,一座建于舟狀石舫上的小亭。斯為1930年時人附會所建,語出自《老子》:“泛若不系之舟?!泵駠觊g的馮玉祥曾于此題字。水從舟下汩汩流出,南連石塘六曲橋,北接人字堰。
人字堰即水中央的石堤,水自石堤下的洞眼穿過。石堤上置一低小的塔,名為張郎塔;塔北七孔洞眼,塔南三孔。 據(jù)傳北宋年間土人爭水灌田,爭械不休。官府出面調(diào)停,于泉邊置大油鍋一口,油沸騰后鍋中置十枚銅錢,以示十股泉水,南北兩方鄉(xiāng)民各出一名代表,當(dāng)眾赤手撈取銅錢,撈一枚得一股泉水。北河花塔人張某爭水心切,竟縱身跳入油鍋撈出七枚,當(dāng)即斃命。后人為紀(jì)念張郎,將遺體埋在難老泉源頭,雕石塔為標(biāo)志。為使十之七分的泉水向北流,特置人字堰,為南北分水界。從此千年之內(nèi),北河渠長,始終為花塔張氏世襲。
縱身入鍋的張郎,有沒有發(fā)出嘶啞的、非人的尖叫?油鍋熱浪蒸騰,映顯他扭曲的臉。這只是極為短暫的一刻,卻真實過目睹者無數(shù)個平淡瑣碎的日子。張郎擲出的銅錢冒著輕煙,在地上滾動,相互撞擊,所有人屏住呼吸。銅錢閃著油光,撞擊發(fā)出的微小聲響清脆而寂寞,讓所有的與聞?wù)唧@心動魄。一共七枚,沒有人會數(shù)落下其中一枚。千年以后,我們?nèi)匀挥浿@個瞬間,并凝重地書寫下這個瞬間。
石塘中有名為“長生蘋”的水草,根連水底,豐茂飄搖。春夏濃青,至冬翠綠欲滴。唐人喜之尤甚,采之食之。段成式著《酉陽雜俎》云:“太原晉祠水底有長生蘋不死,食之甚美?!蔽覀兩畹臅r代,人們衣飾、飲食、審美皆失卻品味,所以幾乎沒有人知道長生蘋可以吃、何種吃法,又是何等美味法了。
石塘碧水汪洋,但不生蛙類。偶有也為數(shù)寥寥,且不聞其鳴叫。水中亦不生鱉類。有好事者養(yǎng)之,終不見長大。石塘水上生蚊蟲類,有黑白兩種,其中黑色較大,入秋后其喙增長,鋒銳如針,叮人時疼痛與奇癢一并發(fā)作。
歷代晉祠祈雨者眾,祈雨儀式中的一項,要在石塘和難老泉舉行。在石塘上演了不少荒誕的鬧劇。光緒丙午年夏天下大旱,連續(xù)八個月天無滴雨,晉省大吏派員到晉祠求雨,左磕頭右磕頭沒有反應(yīng)。官員竟找來虎骨,扔進(jìn)難老泉中,說泉井內(nèi)有龍,投入虎骨則龍虎交斗,而雨自降。當(dāng)時的《華商中華報》刊登此條新聞,一時傳為天下笑柄。
此事卻仍然未了。投虎骨之后大旱仍然不減,偶爾云起,便大風(fēng)畢至、風(fēng)卷云散。晉省大吏大怒,命巡警隊數(shù)營出城到西北方,面朝西北排成隊伍,向天鳴槍射擊,叫作“打風(fēng)頭”,一日三次。一直打了半個月,狂風(fēng)如故,滴雨未至。
丙
魚沼是晉祠第二條泉水,它隱于圣母殿底,我們不可測知它在暗處的緩緩流動,而現(xiàn)在它就彰顯在我的筆下。它不似難老泉水激情一般涌動。我們看不到魚沼的飛濺,它將自己完全置于黑暗之中。在光中時,它匯聚成名為魚沼的圓池。沼深丈余,水深約兩米。沼直徑約23米,上面的飛梁呈十字型,將魚沼分割成四個小池,而四池實則相連。魚沼又稱做呼魚池,顧名思義,池中養(yǎng)魚眾多,歷代又禁止捕釣,故游人投食,魚聞聲躍出。沼中生倒披蓮、連錢荇等水草,參差搖曳,或隨魚群左,或應(yīng)泉流右,與魚樂相映成趣。
魚沼之魚,古時大者長四五尺;以鐵網(wǎng)罩住出水口,以防魚逸走。清末時國家混亂,國外勢力紛紛染指中國,晉莫能外,晉祠莫能外,晉祠魚沼之魚也糟橫禍,竟入洋人腹中。古人講萬物皆有其劫,稱魚沼遇魚劫。時值光緒丙午夏,有洋人舉行婚禮;他是東洋人還是西洋人,娶的哪國太太,是本國人氏還是中國某家小姐,我們一概不知,反正看來此人風(fēng)雅得緊,選中晉祠水光山色來作為成親場所。而我們晉祠古老的祖先神靈們眼睜睜看著,那些泥胎木偶眼睜睜看著,晉祠地方上的土人眼睜睜地看著。那洋人很快要做大煞風(fēng)景的事,他命人取來魚沼的大魚,燒燒烹烹做成美食,給前來恭賀的人們吃。沒有人敢阻攔,晉祠的泥胎木偶沒有阻攔,晉祠地方的土人無人阻攔。魚沼里的水面潑剌剌地響動,宴席上的紅燒魚、清蒸魚、魚湯魚羹一道一道地端上來。洋人們笨拙地舉叉叉盤中的魚,中國人優(yōu)雅地舉動筷箸,優(yōu)雅地吐出一根一根的魚刺。沒有人說什么;看上去一切平靜得很,一切幸福,歡快,安詳;就像泉水在黑暗的巖壁里奔涌流動,我們從表面什么也看不出來??磸R的老僧在念阿彌陀佛,他越念越快,一只手里的念珠越轉(zhuǎn)越快;他用另一只手敲木魚,木魚越敲越快?;糜X中他看到木魚上洇出血跡。他起身出門,躬身走過婚禮上喧鬧的人群、席宴,穿過那些樓臺亭閣,無人注意這謙卑的老僧。他返回禪房端坐在蒲團(tuán)上,繼續(xù)念阿彌陀佛,他發(fā)出的第一聲像長吁出的一口氣。他繼續(xù)敲木魚,數(shù)念珠,無人知他剛才做過的事,而今天我們記下那一剎那:他打開魚沼出水口的鐵網(wǎng),任魚游弋而去,讓它們各自逃生。當(dāng)晚他將在禪房中懺悔,懺悔自己的失職和怯懦,對在身邊進(jìn)行的殺戮莫可奈何;他將在禪房里為那些喪生的魚做一場小小的法事,超度它們早日投生,他也要做祈禱,祈禱那些逃亡的魚終得平安。
這些是往昔發(fā)生在晉祠的事;而我們至今,得不到那些洋人關(guān)于在晉祠游歷的只字片語。而我有責(zé)任記下他們曾經(jīng)的無恥歡快,記下他們對晉祠山川風(fēng)物、生靈人民的傷害。
魚沼池水如同難老泉一樣恒溫17度。水在出水口分流,向北的方向流徑八角蓮池。蓮池又名放生池,是舊時善男信女于此釋放生靈以求積德的場所,這里也是當(dāng)年老僧放掉的魚沼諸魚前往逃生的第一站。八角蓮池約半畝大小,不圓不方,似池似沼。其中種蓮,其意為勸人寧方毋圓,勉為君子?;蛟S因池中為溫泉水的緣故,在寒冬季節(jié),池中蓮花仍會開放。
我們也記下曾經(jīng)存在、如今消亡的事物,記下另一條流水,晉祠的第三泉善利泉,它也要流經(jīng)八角蓮池,而泉水久已枯竭。善利泉又名北海眼,得名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彼c難老泉相似,但未枯之時,水量也僅為難老泉十分之一,此外它的水位高于難老和魚沼。善利泉井上有亭,與難老泉井亭仿佛,同時初建于北齊時期。二者一南一北對峙,有如圣母殿的左右陪侍。
善利泉未枯時,潛流至水鏡臺西北方聚水成池,時人名之曰“雙沼”。雙沼一南一北,相距丈余。沼各東西長八尺余,南北長五尺余,深約三尺。泉水在靠近北沼的上游顯露,形成“石泉”:周長五六尺的石河床狀如小磨盤,底部鑿一小穴,善利泉自穴下翻上流出。其間煙水明媚,麗景紛披。水鏡臺一年四季賽會演劇不斷,或晝或夜,人們絲幄翠幬,密匝匝圍于沼邊臨流嘆賞。低頭見流水波動,舉頭望水鏡臺上演的戲劇中人事變遷,鑼鼓鏗鏘,觀戲人不覺身在何處,水鏡臺上演出的戲劇是真,還是自己此刻正在劇中?
現(xiàn)如今善利泉麗景不再。但也許它正在積聚,某一日便突然自暗中彰顯出來。造物神奇,誰又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