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彭希林
(湖南工業(yè)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淺析《道德經》的生命倫理精神及其對魯迅現(xiàn)代生命觀的影響
王紅娟 彭希林
(湖南工業(yè)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道德經》強調尊道貴德、貴生重生、無為自化、利而不害與現(xiàn)代生命倫理學“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傷害”等基本原則相通,是“生命的大智慧”。它更是提出了“尊道貴德”、“返璞歸真”、“柔弱不爭”等命題,闡述了道德與生命內在聯(lián)系的這一生命倫理的基本問題。《道德經》的“貴生重生”對魯迅“貴生利己”現(xiàn)代生命觀的形成影響深遠,魯迅把“貴生”觀從關注個體生命上升到關注整個民族乃至人類發(fā)展興衰相結合,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理性精神。因為人的二重性(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的道德需要,魯迅對“貴生”觀有所創(chuàng)新,認為“貴生”包含了和個體與他人的利益關系,擴大了“貴生”的外延,深化了“貴生”的內涵。
道德經 生命倫理精神啟示 魯迅 生命觀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只有五千言,它卻總統(tǒng)道德、穿越歷史、囊括天地,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明的起點,是中國文化的基源,哲學、宗教、倫理學、政治學、醫(yī)學、文學等都能從《道德經》中找到根源。它被譽為“生命的大智慧”,強調尊道貴德、貴生重生、無為自化、利而不害與現(xiàn)代生命倫理學“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傷害”等基本原則相通,《道德經》對于生命的關照與終極關懷,啟示人們探尋生命的真諦,珍愛生命、善待生命,更要探索自然生命與道德生命的精彩。“貴生”這一理念源于《道德經》,“貴生重生”對現(xiàn)代生命倫理影響重大,“貴生”更是現(xiàn)代倫理學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則。在現(xiàn)代生命哲學中,魯迅生命觀遵奉“貴生”,是現(xiàn)代生命哲學中“貴生”觀的杰出代表?!遏斞溉分猩婕啊吧毕嚓P詞匯就達到了上千次,可以說,“生命”在魯迅人文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魯迅尊崇的“貴生”不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生命觀,而是認為生命不僅是自然生命還是有道德的生命,是物質與精神相統(tǒng)一的,注重人的自然生命和心理健康??梢?,《道德經》中所蘊含的生命倫理精神對魯迅生命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對生命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魯迅先生所處的“現(xiàn)代生命倫理時代”倡導的“尊重自主”及“有利”“不傷害”原則也對魯迅生命觀有著重要影響。20世紀初期的中華民族處在各國競爭的危難困境中,魯迅生命觀遵奉的“貴生利己”有著極其深刻的時代意義,在處理人與他人的關系時,不是愚忠封建倫理綱常,而是站在有利于個體自由和民族振興及人類發(fā)展的立場來判斷 “貴生”的意義,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性,擴大了范圍上升至人類發(fā)展,讓魯迅“貴生利己”的價值觀得到超越。
《道德經》中究竟給了人們什么生命啟示?經書中提出了什么樣的倫理命題?這些命題與人們的生命又有何關系?又給魯迅現(xiàn)代生命觀帶來了什么影響?對這些疑問的解答,我們將可以看出《道德經》給予人們的生命啟示。
首先,要了解的是倫理核心——道德,它與人的生命有何種內在關聯(lián),人們應該如何道德地認知生命、對待生命,如何讓人們的生命合乎道德,以有限的自然生命加以道德的滋養(yǎng),從而迸發(fā)出更綿長、更和諧的道德生命光芒。這是個重大課題,從古至今哲人孜孜不倦探索著?!兜赖陆洝分械谖迨徽抡f:“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這也是《道德經》對生命倫理基本問題作出的深刻且富有意義的解答:道生德蓄,尊道貴德。
這里說的“道德”,不是指的人們常說的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是富有更哲學意義的范疇。
“道”是宇宙萬物造化的本源及根本規(guī)律,是一種本源性的力量,道生萬物,并且分化于萬物之中。“道”分化于萬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貫穿于每個事物中并展現(xiàn)出來其內在本性,是“道”落實并具化到人類社會各生活領域的行為原則及具體道德情境中,體現(xiàn)為人們遵 “道”、從“道”而行的品行。所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從這上文闡述中可看出,人是由“道”而生,并且受到“道”的支配,人們如果希望健康地生存與發(fā)展,其行為須合乎“道”,遵循自然及社會各事物客觀法則——“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種“尊道貴德”并不是指通過外部社會道德規(guī)范,進行外在強制,而是一種內在生命的要求?!兜赖陆洝分械牡馈⒌率亲匀欢?、理所當然的自律原則,順從而行則生,逆其而行則亡,這也是人們及世間萬物對于自身內在生命根源與自我本性的訴求與崇尚。
“尊道”,就是指尊崇“道”這一萬物本源與根本規(guī)律;而“貴德”,是指將“道”貫通融匯于生命個體中,并能展現(xiàn)出來的本性。“尊道貴德”并非是封建禮法所體現(xiàn)的人性忸曲的道德外在化、功利化,而是回歸道家對于生命本質與生命理想狀態(tài)的深刻詮釋。魯迅繼承《道德經》的哲學意義層次的“尊道貴德”,不拘泥與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注重生命自我本性的道德訴求,反對違背自我本性的封建道德提倡新時代道德。他的“貴生利己”認為生命是作為人存在的前提,意義重大,也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個體自身內在生命要求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愛惜身體,羸弱的身體在人類進化中必然淘汰,沒有了“命”其他皆為空談,奉行善待生命的倫理原則,魯迅的此觀點表現(xiàn)在:(1)對國人生命存在的關注。反對中國宗法文化制度對人的階級壓迫和人性的束縛。作品《故鄉(xiāng)》中閏土對“我”喊得一聲“老爺”和《少年閏土》中與“我”雪地撲鳥的活潑少年形成的反差。宗法制度對人性的摧殘,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農民麻木愚昧的生活狀態(tài)。反對中國封建倫理綱常對人性生命自由平等的扼殺?!蹲8!分恤斔睦蠣斠驗橄榱稚]有“從一而終”又克死夫兒,認為是個不吉利的人,不要她碰祭祀物品,周圍人的也摒棄嘲笑這個“不干不凈”的女人,祥林嫂終日惶恐在痛苦中死去,控訴舊道德對生命的殘害。(2)表現(xiàn)在人的生命怎樣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作品《鴨的喜劇》中愛羅先珂家里的鴨子和其他動植物與人和諧相處的溫馨場面,善待動植物的生命?!锻煤拓垺肥惆l(fā)愛憎之情。喜愛對人類有利的,同情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兇惡,寓視社會現(xiàn)象,反襯黑暗勢力兇殘,希望讓人類和與之相關的事物處于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中,珍愛自然界的生命。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可見道生萬物,“道”是天下之母、萬物之宗,具有生長性功能。而“德”則滋養(yǎng)、維護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在《道德經》中“德”的具體表現(xiàn)為“柔弱不爭、抱樸守真、儉嗇寡欲”等道德要求。
“尊道貴德”這一生命本質命題,它要求人們做到“柔弱不爭、抱樸守真、儉嗇寡欲”,從而達到蓄養(yǎng)生命、生長道德生命。以下我們對這三項道德要求分而論之。
(一)返璞歸真
讓生命合乎“道德”要求,是《道德經》生命倫理的核心?!氨銡w真”是這一核心的首要原則?!兜赖陆洝返谌轮姓f:“道常無名,樸,雖小,萬物莫能臣也。”[3]這里說的“樸”、“自然”都是指沒有經過雕琢的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也是“尊道”中生命之初的本源、本質所處的和諧有序、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
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欲望牽引。人從出生后,從元初的“道”本質和諧有序、陰陽平衡狀態(tài),漸漸受到外部環(huán)境所擾,其行為常常背“道”而行,日積月累,逐漸演化成各種疾病。因此需要對生命蓄養(yǎng),“德蓄之”,通過日常調整、保養(yǎng),復歸于真。
返璞歸真后來被中醫(yī)學和養(yǎng)生學發(fā)展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調治原則。在日常生活中有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和合理科學的生活方式,真誠質樸、無欺無詐,無疚無愧、心志平和、陰陽平衡,容易形成健康的免疫機制,遠離疾患。同時,人際交往時,以誠待人,與人為善,容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這種良性環(huán)境,使得心情愉悅輕快,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虛偽狡詐、好用心機、故作姿態(tài),容易導致焦慮、煩惱、后悔等到不良情緒甚至產生精神衰弱癥,侵害人的免疫系統(tǒng)。
魯迅曾這樣說:“我們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保?]關注人的生命存在,“貴生”觀進一步凸顯,生命不可“逆天道”,人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魯迅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生命是自然的遵循自然規(guī)律,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競爭的結果。
魯迅的“貴生”觀是科學的生命觀,不再局限為《道德經》中的珍愛善待生命價值觀,首先珍愛生命從關注個體的身體健康,發(fā)展成關注每個社會人的身體健康,也就是整個社會的健康,關系民族振興的前途。國人“東亞病夫”的孱弱身體,是撐不起世界強國的稱號,如果只注重生理身體,那么人將失去社會意義,人非禽獸,更應注重生命質量注重人的精神需求,繼承了《道德經》中注重人精神需求,追求心情愉悅,道與德的相輔相成,這對于個體和民族來說很重要,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民族價值的標準。魯迅棄醫(yī)從文是源于受到一部日俄戰(zhàn)爭的紀錄電影片里,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軍逮捕要槍斃,喜歡在場圍觀的也是中國人這類事實的刺激,認為即使有了強健的身體,對民族而言還是無望的?!熬葒让裥柘染人枷搿?,于是棄醫(y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國人的“國民劣根性”?!百F生”養(yǎng)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可以延年益壽。魯迅也是認同的。
道德是社會調控的主要方式,是個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是處理主體性與社會規(guī)范的關系,可以促進社會發(fā)展,滿足每個人的個人需要。魯迅價值觀中,男女之間應平等發(fā)展,繼承了生命陰陽平衡觀,反對男權中心主義,抨擊男性“妻妾成群”的“多妻制”主張一夫一妻制。反對封建“節(jié)烈觀”,對女性的性禁錮,其中的“殉節(jié)”更是對生命的殘害,對女性身心生命帶來危害。反對媚俗的奴才處事原則,提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國家之間理應平等和諧相處。作品《拿來主義》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賣國主義的政策,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文化的處理方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
(二)柔弱不爭
何謂“柔弱”?在名詞解釋中,常指體弱,易感疲勞,易得病。而《道德經》則認為,柔弱是“道”的體現(xiàn)形式,發(fā)揮功性的方式,所謂“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保?]認為道的運動是循環(huán)的,但作用又是柔弱的,弱是其運動特點,是持久而不帶有壓力感的。第三十六章指出的“柔弱勝剛強”[6]與第四十三章指出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7]說明柔弱的一類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能駕馭天下最剛強的東西。從調節(jié)心理角度來看,柔弱更勝于執(zhí)剛?!叭帷蹦鼙3痔耢o安適、心平氣和;而執(zhí)剛者易激化矛盾,增添無謂煩惱。
不爭也是老子從天地自然中悟出的哲理。他認為,大自然默默地哺育萬物,不爭己功。因此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兜赖陆洝返谄哒轮赋觯骸疤斓厮蚤L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保?]“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保?]《道德經》“不爭而善勝”這一事例啟示人們,無私、利人的精神境界有益于個體的養(yǎng)生延壽、拓展生命,這就啟發(fā)人們,只有付出和奉獻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生命價值。
魯迅在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受其影響,而不拘泥與此,是有條件的付出與奉獻。第一,“貴生利己”的價值觀,理解為“利己”非利個人主義,而是利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是理所應當付出奉獻的,也是實現(xiàn)每個人的生命價值。第二,魯迅認為傷害生命,利于他人,也是可取的,摒棄了《道德經》中“貴生厚德”的核心?!百F生利己”已經外延擴大了,珍惜他人的生命而不顧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理解為:在特殊情況下,傷害生命,不利于自己,保護他人,已變成道德的,應該的,善的了。第三,傷害生命,不利于自己,使自己身處絕境,乃至犧牲生命是不道德的,不應該的,惡的,這一點與貴生厚德相一致。魯迅反對沒有意義的學生“請愿”,也從來不叫他人作犧牲,不傷生珍愛生命原則,站在人道主義立場看待革命,控訴中國宗法文化制度,用綱常倫理殘害人的身心健康,讓人麻木愚昧而不自知,甚至是一干人等的愚昧共同傷害觸犯封建倫常的人,表現(xiàn)在用社會輿論壓力傷害人即“人言可畏”來殺害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古語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保?0]是對于生命已經附屬在等級關系的表現(xiàn),魯迅反對此種附屬“貴生”觀,同樣他是反對輕賤生命的行為,反對生命個體的輕生行為。
(三)儉嗇寡欲
《道德經》第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保?1]指出感官享樂對身心健康的危害,老子同時還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尊崇“少私寡欲”的養(yǎng)生保健生活。這里指的“欲”是指感官享樂、名利財富等欲望。他認為,沉溺于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韁利鎖,不僅會大大地損害身體,更會妨礙體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導“少私寡欲”,恬淡儉嗇。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渴枪噬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12]目的是防止人們孜孜于名利財富而傷害身心健康?!皟€嗇寡欲”啟示人們,生命是最寶貴的,一旦失去則不可復得,要做到去奢去貪,崇儉節(jié)欲,從內心認同儉樸廉潔等道德要求,并轉化為自身品德。從而淡化人們對于一己之私欲的過分貪求,淡化小我,不為物累,以求得心靈的安和與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經》第十三章所指出的:“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3]這樣才可實現(xiàn)體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毛澤東評價魯迅為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一生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繼承了《道德經》中的“少私寡欲”在其一生中可見,他不受名利欲望的控制,不計個人得失以筆代戈,從事革命斗爭,為革命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推動中國文化進步,是一名堅定的戰(zhàn)士?!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4]更是魯迅一生的寫照,他默默無私奉獻生命,幫助向上青年,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弟子看,指導和教育他們,例如:孫伏園、丁玲、蕭紅、唐弢、柔石、殷夫、劉和珍、許廣平、胡風、韋素園、臺靜農、金溟若等。許廣平回憶第一次課堂上見魯迅穿著的印象:“那褪色的暗綠夾袍,褪色的黑馬褂,差不多成了同樣的顏色。手彎上、褲子上、夾袍內外的許多補丁,炫耀著異樣的光彩,好似特制的花紋。皮鞋四周也滿是補丁?!保?5]可見魯迅生活艱苦樸素,恬淡儉嗇,與《道德經》的初衷相一致,但是魯迅反對“茍活”消極的態(tài)度,不思進取的生命終會在碌碌無為中逝去。認為生命是寶貴的,有限的生命要積極生活,為民族大義可以犧牲個體的生命而換取更多的個體生命自由和幸福,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他說過: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以及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魯迅的一生提倡積極的生活,使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社會價值。
《道德經》強調尊道貴德、貴生重生、無為自化、利而不害與現(xiàn)代生命倫理學 “尊重生命”的宗旨和 “自主”、“有利”、“不傷害”等基本原則相通,是“生命的大智慧”,它更是提出了“尊道貴德”、“道生德蓄”的重要命題,闡發(fā)道德與生命內在聯(lián)系的這一生命化理的基本問題,并通過“返璞歸真”、“柔弱不爭”、“儉嗇寡欲”等方式與途徑進行生態(tài)蓄養(yǎng)。魯迅生命觀繼承了“貴生重生”、“利而不害”等倫理思想形成自己的“貴生利己”的價值觀并對“貴生”提出評判標準,有利于大義的傷生是可以的,即對傷害生命,利于他人和傷害生命殘害自己的界定更細化,不僅僅是停留在個體生命自然層次而是將個體生命置于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用民族的全人類的歷史的大背景之中,突破了傳統(tǒng)的普通的倫理觀點,超越了國與國的界限,將個體生命的思考與民族和全人類的文明發(fā)展進程相聯(lián)系,讓生命的價值意義超越了傳統(tǒng)保守的束縛,走向真正的生命自由。魯迅吸收了“儉嗇寡欲”為革命事業(yè)默默奉獻,生活勤儉,但是他反對消磨度日坐以待斃的終老,而是提倡積極投入生活,清醒地認識到人生短暫,又交錯著五味雜陳,應使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更大的人生價值。
通過對 《道德經》中所帶來生命倫理精神啟示進行探究,尊道貴德、道生德蓄,自覺恪守道德,以及魯迅“貴生利己”和“利而不害”“自主”等現(xiàn)代生命觀的形成,激發(fā)人們對于生命的珍惜和熱愛而得以愉納。這不僅能為當代生命倫理學研究注入中華民族的智慧,為建構具有中國氣質的生命倫理學提供豐厚的文化資源,而且有助于世人更自覺地、合乎道德地安頓自己的生命,確立有中國特色的整體健康觀念,促進從個體心靈的和諧到人際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
[1]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25.
[2]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04.
[3]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78.
[4]魯迅.魯迅作品選讀·忽然想到節(jié)選[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8.166.
[5]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99.
[6]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87.
[7]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06.
[8]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8.
[9]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82.
[10]孔丘孝經·開宗明義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1]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29.
[12]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08.
[13]老子.老子[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7:13.
[14]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2:394.
[15]許廣平.許廣平全集[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