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長期從事歷史教學(xué)工作,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之一,主講的“正說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收視率屢創(chuàng)新高,著有《歷史上的多爾袞》 《歷史上的和珅》 《歷史上的劉墉》 《紀連海點評乾隆名臣》 《紀連海品讀康乾名臣》等作品。
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富如此,貴又何嘗不是如此?
然而,在清王朝,偏就有那么一個家族,連續(xù)7代人,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進士共計5世11人,舉人共計6世35人;自清順治年間劉必顯進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年為止的近200年中,七品以上的官員,這個家族就出了73位,接近家族男丁總?cè)藬?shù)的10%,出任知縣、知府、道臺、學(xué)政、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直至內(nèi)閣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者皆有。這就是來自山東諸城的東武劉氏家族—名揚天下的劉統(tǒng)勛、劉墉父子也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尤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是,東武劉氏家族在康雍乾時期的“父子九登科”和乾嘉時期的“祖孫三公二宰相”?!案缸泳诺强啤?,指劉棨及其八子皆登科?!白鎸O三公二宰相”,指的“文正公”劉統(tǒng)勛、“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镮之祖孫三人,其中劉統(tǒng)勛和劉墉均為清代名相。什么原因造就了東武劉氏家族的持久輝煌?答案非常簡單:良好的家風(fēng)。
劉必顯重視家風(fēng)培養(yǎng)
家風(fēng)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并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fēng)貌、道德品質(zhì)、審美格調(diào)和整體氣質(zhì)的家族文化風(fēng)格。有什么樣的家風(fēng),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財富觀。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fēng)。良好家風(fēng)的形成往往是,家族之鏈上某個人物出類拔萃深孚眾望而為其他成員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為家風(fēng)之源,再經(jīng)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xùn),流風(fēng)余韻代代不絕,就形成了家族鮮明的道德風(fēng)貌和審美風(fēng)范。而促使東武劉氏家族的家風(fēng)得以徹底確立的,當(dāng)屬劉必顯——劉統(tǒng)勛的祖父、劉墉的曾祖父。
劉必顯,字微之,號西水,為劉家第一個進士。生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清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享年92歲。
從考中舉人到考中進士,劉必顯用了28年之久。更重要的是,劉必顯舉人的身份是在明朝考中的,而進士身份卻是在清朝考中的。也就是說,他完完整整地見證了明末清初長達幾十年的動蕩。
動蕩給老百姓帶來什么?正如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張養(yǎng)浩在《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中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泵鎸﹂L時間的動蕩,滿清統(tǒng)治者也必然思考如何還江山社稷以安定、如何讓統(tǒng)治長久。
正在此時,大學(xué)士范文程(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孫)上了一道奏疏,曰:“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今宜廣其途以搜之?!币馑季褪钦f,要治理天下,首先要得人心,而“士”(知識分子)這個階層是優(yōu)秀之民,清皇室只要得了“士”的心,就會得到天下。當(dāng)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看到奏疏之后,馬上批準(zhǔn)在全國實行科舉考試。順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正式實行科舉考試。于是乎,“江以南士子畢集,得人稱極盛云”。劉必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參加了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的會試并獲三甲第八名,這是東武劉氏最早在科考上取得成功的人。
劉必顯考中進士后,最初擔(dān)任正九品銜的行人司行人,從事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征聘賢才等事宜。任職期間,劉必顯曾奉命出使粵東等地。當(dāng)時的粵東地區(qū)戰(zhàn)事連綿,抗清斗爭再次出現(xiàn)高潮。好在一路之上有驚無險,劉必顯順利完成了任務(wù),不久便連升多級任正六品銜的戶部河南司主事,其后更升任從五品銜的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劉必顯官位終于此,不算顯赫,但他為官清廉,正直有膽識。
劉必顯晚年辭官歸故里,在今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戶部鄉(xiāng)楊家峪村一帶構(gòu)筑別業(yè),名曰“槎河山莊”?!伴逗由角f”建好之后,劉必顯即搬來居住,此后便一直在山莊中教育子孫力學(xué)苦讀。
教育中,劉必顯非常重視良好家風(fēng)的培養(yǎng)。他認為:“教家之道,千條萬緒,非言語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教子之方,莫要于讀書。必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成名。登科、發(fā)甲,固視乎命運。然其家三世讀書而發(fā)始達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識丁,而其身崛起田間,至登甲、乙榜者,百中僅一二焉。俗語所以說‘書讀三世發(fā)之言也?!绷己玫募医蹋箘⑹献訉O不依賴父輩,樹立了較強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一個個成為學(xué)富五車的飽學(xué)之士。此時的劉必顯,還對后人立下了家訓(xùn):“當(dāng)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夸、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
子孫恪守“清廉做官”家訓(xùn)
在劉必顯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4個兒子中有兩人中進士,他的17個孫子中,有12人中舉。尤為可貴的是,劉必顯的子孫們都恪守了“清廉做官”這一家訓(xùn)。
后來,劉必顯將“槎河山莊”交給次子劉棨—劉統(tǒng)勛的父親,劉墉的祖父。劉棨不負父望,為官清正廉明,官至四川布政使,為清代著名廉吏,康熙皇帝親筆書寫了“清愛堂”三字賜予劉棨。從此,劉家就以“清愛堂”為自家的堂號,聲名遠播。
劉棨共有10個兒子,劉統(tǒng)勛是其第五子。劉棨繼承父志,對子孫甚為嚴厲。劉統(tǒng)勛兄弟們5歲隨師讀書,成人后衣著飲食皆同于窮苦人家子弟,以致雍正年間曾執(zhí)教于“槎河山莊”的安丘進士李漋不無感慨地說:“近世言家法者,首推東武劉氏?!痹趪栏窦曳ń逃拢瑒⒔y(tǒng)勛兄弟們先后有8人中舉,中舉者中又有3人中進士。八子登科,為清代兄弟登科之冠,令江南世家望塵莫及。乾隆皇帝曾賜詩劉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
回味東武劉氏家族的歷史,我們可以鮮明地看到,良好家風(fēng)對于家族傳承的重要性:沒有淳厚家風(fēng),便無法使一個家族瓜瓞不絕,更無法使一個家族不分崩離析。有認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這種認同感顯然不可能是家族財產(chǎn),因為財產(chǎn)常常被瓜分而最終罄盡,只有一種東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員分沾,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因此增值—那就是讓所有家族成員引以為豪的“家風(fēng)”。家風(fēng)是一個有影響力有美譽度的家族必備的要素,也是一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家如此,國同樣如此。中華民族歷幾千年而血脈不斷文明不墜,所倚靠的正是對于自身傳統(tǒng)道德的尊崇和修習(xí)?!凹绎L(fēng)正,則后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家風(fēng)潛移默化的作用潛力無窮,營造良好家風(fēng),也能推動黨風(fēng)政風(fēng)、社風(fēng)民風(fēng)改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