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關于誠實守信的課文,人文味非常濃厚。在教學中,是為了“人文”而丟了“語文”,還是兩者兼而有之。顧及小學生的年齡現(xiàn)狀,教師宜極力回避直白式的理性概括,轉(zhuǎn)而從語言文字出發(fā)進行柔風細雨式的啟發(fā)、喚醒和激活。
以下是一段教學實例:
師:請大家談談你從文章中明白的道理吧!
生: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不能失信。
師:你們說得很好!你們是怎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的呢?
生:她很想去伯伯家,可是她又想起答應了小珍來教她疊花籃,她就覺得不去伯伯家就是說話算數(shù),講誠信。
生:她雖然答應了小珍,可是疊花籃多沒意思?比起去伯伯家無聊多了。如果是我,我就編個謊,給她打個電話,去伯伯家玩。
師:伯伯家有什么好玩的?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伯伯家有只漂亮的鴿子。
師:小慶齡只是一般的想去嗎?好好讀讀這幾句話,你會有更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相繼找到這些詞句:特別高興、早就盼著、尖尖的、紅紅的、漂亮極啦、送她一只。
師:尖尖的,紅紅的,真夠漂亮的,這樣的鴿子你也想——
生(齊):要一只。
師:慶齡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請注意這些紅色詞語,讀出小慶齡當時的心情。(齊讀)
師:一邊是伯伯家漂亮的鴿子,一邊是即將來學疊花籃的好朋友。面對著內(nèi)心深深的盼望,面對著父母的勸說,小慶齡該怎樣通過這一次人品的考驗呢?自由讀以下課文,注意對話部分,選擇你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多練練。
師:讀到這里,你覺得慶齡為了做到說話算話克服了哪些障礙?
生:她那么愛鴿子,但還是選擇了留下;她爸爸媽媽給她找了那么多理由,她還是選擇了留下,她太講誠信了。
師:能具體講講嗎?
生:父親給她找了理由后,“拉起她的手就要走”,她卻“邊說便把手抽回來”。說明她為了答應小珍克服了一個障礙。
生:老師,我覺得這個“抽”用得很好,說明宋慶齡很堅決,很用勁地抽回手,說明她不想讓小珍白等她。
生:老師,還有。
師:你說。
生:媽媽給她找了個好方法,讓她第二天再教小珍疊花籃,她也說不行。
……
顯然,這樣的教學關注了語言的表達形式:“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的鴿子”“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學生領悟到了這些句子能夠豐富人物的內(nèi)心:宋慶齡應該有一絲絲掙扎、有一絲絲猶豫,但最終拿定了主意。也正因為小宋慶齡的這種猶豫、掙扎,甚至是動搖,才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真實,也更加豐滿。這時,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感染;不是教師透徹的分析,而是學生的自主領悟、自主建構(gòu)。而這種感染、領悟和建構(gòu),恰恰是人文味和語文味的水乳交融,正所謂:“湖光山色兩相宜?!?/p>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