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語文是一門充滿美和魅力的學科。教材中那閃爍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體現(xiàn)了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思想、人格權(quán)利等方面的內(nèi)容,包括生命的價值、人間的真情、文化的精華、做人的真諦……“人文”是潛移默化、長遠的、隱性的東西。課文中的文化底蘊是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漢語的“意合性”特點決定了它不能像學習拼音文字那樣條分縷析,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形象而信念領(lǐng)略其背后之意蘊。
一、感悟作品深意,培養(yǎng)文化美感
語文教材是洋溢著真、善、美,濃縮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美好情感的精華,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要緊緊抓住“愛國”這一主題,圍繞“我”的動作和表情變化來表達內(nèi)心對祖國熱愛的情感。又如,在教學《長城》時,抓住“成千上萬的參觀者”這個詞組讓學生來感悟整個句子的人文意蘊。通過各種人登上長城后,想象目睹長城的不同感受,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酣暢飽滿的語言訓練,更是一次審美的滲透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好詮釋。
二、注重情感熏陶,完善自我人生
我們培養(yǎng)的是在生命過程中處于起跑階段的人,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如,《生命》一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么?”而后面的內(nèi)容以飛蛾求生、巖縫中的瓜苗、傾聽等幾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義。生命短暫,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所以在教學中突出此重點,領(lǐng)悟故事中蘊含的內(nèi)涵——生命的真諦。這種情感的感悟,充分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人文價值。
三、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絢麗多彩的,非常迷人,學生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麗,才能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如《秋天的雨》,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的秋天,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把秋雨人格化,或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或事物,很含蓄地抒情,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同時這種感情也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同時,結(jié)合教材讓學生搜集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等,開展詩文朗誦會,激發(fā)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之情。
四、珍視親情,愛滿天下
親情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試想,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怎能奢望他去愛別人呢?所以在教育回歸人文性的今天,突出了親情的教育。如《愛如茉莉》,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yī)院照顧的小事,告訴我們真愛就如茉莉般平淡卻芬芳怡人。所以教學此文時緊扣“真愛”這條主線,抓住人物的對話描寫,讓學生反復研讀、理解“那株如此平淡無奇,為什么媽媽卻說真愛像茉莉?”這句話,讓學生理解其實真愛就是互相關(guān)心、體貼。
雖然,人文教育的內(nèi)容很豐富,它涵蓋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但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如何做人”,同時也只有抓住這一核心,才能把素質(zhì)教育切實地落到實處,也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zhì)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