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羈 劉十九
5月9日,俄羅斯紅場閱兵式里,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震驚四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解放軍們踢的正步怎么就那么好看,以及各國正步的流派和師承。
全世界正步的師父都是德國人
正步這種隊列行進步伐在英語里是“鵝步(Goose step)”的意思,這種步伐的特點是像鵝走路一樣,高抬腿向前邁步。這個英文名字最早出現(xiàn)于1806年。在那之前,正步走原名來自德文的“Paradeschritt”即“閱兵步法”的意思。
正步的發(fā)明人是德國人,最早應用于普魯士軍隊。這種步伐起源于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18世紀中,在由佛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正式升級為“正步走”。
德國輝煌的軍事勝利讓世界刮目相看,德國的軍事思想和管理體制也迅速被世界借鑒,正步走因此逐漸傳到其他國家。
中國按照自己的身材改造了蘇聯(lián)正步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重視正步的訓練,認為這是建立軍隊紀律性和體現(xiàn)軍威的重要形式。但解放軍現(xiàn)在引以為傲的“正步走”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還沒怎么成型。
開國大典上,當時解放軍各兵種并沒有統(tǒng)一的隊列行進標準,很大一個原因是近代中國引進的軍事訓練操典來自不同的國家——中國海軍歷史上受英國影響較深,因此海軍方隊走的是類似英軍的高擺臂大齊步;而陸軍沿襲的則是國民黨陸軍的小幅正步,這正是受德軍隊列訓練影響的結(jié)果。這種混亂的情況直到1950年代,我軍系統(tǒng)引進蘇軍隊列訓練之后才有改觀。解放軍雖然借鑒了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但還是加了些改動,使它更適用于國人。比如,俄羅斯正步的特點是踢出時腿要與地面成直角,而腳落地時必然產(chǎn)生沖擊,因此行進時跳躍感很強,震蕩很大,但這不太符合我們國家的情況,于是解放軍將布幅調(diào)整到適合中國人體型的幅度;俄羅斯軍人踏步時要將下巴揚起受閱,彰顯自豪感,下巴抬起視線就自然略為向下,俄羅斯軍人受閱時“傲視天下”的氣質(zhì)就來源于此,也不太適合人民子弟兵。
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xiàn)閱兵條款,對正步行進步法的整齊劃一有著苛嚴的要求——“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向后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cè)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這是為中國人的身材度身定造的,動作流暢而嚴整,尤其講究手臂、腿動作的劃一,氣勢無與倫比。
1984年大閱兵,史上最有氣勢的刺刀方陣
文革結(jié)束之后,我國一共進行過三次大閱兵,即1984年建國35周年大閱兵,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閱兵和2009年建國60周年大閱兵。無疑,每一次閱兵式,武器裝備都越來越先進,但是就氣勢而言,很多閱兵愛好者還是推1984年閱兵式為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1984年的閱兵式上,有連續(xù)5個刺刀方陣,連續(xù)5個霸氣爆表的劈槍動作。
這里我們要解釋一下,所謂劈槍,是指分列式方隊在通過主席臺,下達“向右看”口令、齊步轉(zhuǎn)正步時,所有官兵隨著正步的節(jié)奏,將上了刺刀的步槍從肩扛改為手持,隨即用力向前劈出,變成挺槍前進的姿態(tài)。
按照劈槍動作的要求,整個動作過程中,要有極其整齊的“咔咔咔”三聲。第一聲,在步槍下肩,左手接住護木時;第二聲,是將槍身用力轉(zhuǎn)向前方,從側(cè)靠身體的狀態(tài)變?yōu)樨Q直向前的狀態(tài);第三聲,是在將槍用力向前劈下,刺刀從朝天轉(zhuǎn)為指向斜上方,槍托拍在胯骨部位。這三個動作,在“咔咔咔”三聲中,方陣立即從扛槍的和平姿態(tài),變成挺槍前進、一往無前,殺氣騰騰。
行進中,后排士兵的刺刀距離前排士兵的耳根只有12厘米,卻能保持嚴整步伐前進,任何國家的閱兵式都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嚴整、連續(xù)的震撼劈槍。當時觀摩的外國媒體、使節(jié)和友人都十分震驚。
中國儀仗隊的挑選標準
除了閱兵式,肩負著展示國家最高禮儀任務的解放軍儀仗隊也將“中國式正步”的名譽遠播天下。
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外交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急需一支儀仗司禮部隊。1952 年3 月,公安部隊首長簽署命令:在警衛(wèi)一團范圍內(nèi)挑選一批優(yōu)秀骨干,挑選的條件是:政治素質(zhì)一流,身體條件好,身高適中,相貌英俊。
選拔的具體條件非常嚴苛,隊員身高必須在180-190cm 之間, 體重80kg 左右,五官端正、目光有神, 氣質(zhì)與身體協(xié)調(diào)性要好。最重要一點,儀仗隊隊員的政治條件, 要經(jīng)過十分嚴格的政審, 報名者所有的親屬都在政審范圍之內(nèi),完全沒有問題才能通過。征兵過程中, 一名普通戰(zhàn)士只有一張政審表,而選拔一名儀仗隊戰(zhàn)士則需要幾十張政審表。
經(jīng)過這樣嚴密的層層篩選,選出來的都是人尖兒。而訓練十分嚴格,踢正步時,要求“踢腿生風、落地砸坑”, 隊員們要在小腿上綁5kg 重的沙袋,一踢就是上百次、上千次。為了從練兵場走向閱兵場, 他們每個人每年平均要穿破7 雙皮鞋, 每一個士兵腳上都有磨破的傷痕。
這樣訓練出來的儀仗隊受到了多國元首的好評。以這次紅場閱兵為例,中國方陣的平均身高1.88米,是所有參閱方陣中最高的。而東亞人的體型一般不如俄羅斯人粗壯,顯得更加挺拔英朗,夾在體格粗壯的俄羅斯方隊之間,確實很像“精靈族”。
別的國家怎么走正步?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現(xiàn)在重視踢正步的國家并不多。美國軍人不踏正步,他們就是普通的徒步行進,所以按照中國軍隊分列式的標準來看就顯得松松垮垮,沒啥可看的。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西德為了徹底擺脫法西斯主義的影響,用美軍的隊列動作替換了正步。東德曾使用傳統(tǒng)正步的改版步伐,后來在1990年兩德統(tǒng)一后也放棄了正步。還有一些地區(qū)和國家認為走正步容易讓士兵受傷,科學性不夠,或者認為正步訓練耗費精力太大,也沒有太大必要,所以就沒有推行正步。
當下,全世界大概有近30個國家會在閱兵式中使用正步。迄今為止,確實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件事上挑戰(zhàn)中國的地位。
英國嘲笑德國的鵝步,但他們自己也有所謂的英式正步,他們把這稱之為“皇家海軍式”,特點是手臂抬高到與地面平行,向前揮臂不彎曲,步伐較慢,幾乎一步一頓。在香港回歸時,中英兩軍截然不同的走路風格給國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香港警察檢閱等儀式直到現(xiàn)在也習慣走英式正步。
印度、巴基斯坦等大致都是沿襲英式正步。還有不少國家在士兵換崗、慶典上也有較為夸張的動作,比如希臘,都具有一定表演性質(zhì)。
朝鮮的正步走只踢腿不擺臂,腿要踢到盡可能高,雙腿夾角超過90度,再狠狠砸向地面,有意思的是,朝鮮軍人行進時腳跟先著地,然后重心順勢滾至支撐腳的前腳掌,整個方隊給人一種“一跳一跳”的彈簧感,這種走法也很有氣勢,就是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