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古代的自薦書叫作“行卷”,也稱“投獻”或“干謁”,即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諸名流、顯宦或獻給皇帝,以期爭得聲譽或一官半職。
晉代文學(xué)家左思經(jīng)過十年的刻苦努力,寫成了《三都賦》。后來他把此賦拿給當(dāng)時享有盛名的皇甫謐看,“謐見之嗟嘆,遂為之作敘”。有了皇甫謐的推薦,《三都賦》轟動了整個洛陽,“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左思也名聲大噪。
唐代詩人李白經(jīng)道士吳筠推薦,攜帶詩作來到京城,拜見太子賓客賀知章。賀知章讀至《蜀道難》時,嘆為“謫仙人也”,旋即解下佩戴的金龜換酒和李白相樂;又見《烏棲曲》,贊其詩“可以泣鬼神矣”。后來賀知章把李白推薦給唐玄宗,玄宗“隆輦步迎,如見園綺”。
白居易十六歲時帶著詩作到京城,拜謁名士顧況。顧況看著自居易的名字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言外之意就是京城不好混飯吃。當(dāng)顧況打開詩卷看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時,不禁大為贊賞,“道得個語,居即易矣”。顧況四處為之延譽,白居易名聲遂震。
古人在自薦時,也有碰釘子的。唐代詩人崔顥投獻《古意》給戶部郎中李邕:“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fù)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詩歌以夫婦關(guān)系設(shè)喻,由于二人年輩、名望、身份地位都頗為懸殊,因比擬不當(dāng),被李邕怒斥“小子無禮”,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