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重慶,李順杰
(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北京102206)
傳輸線理論是聯(lián)系電路理論和電磁場理論的一個重要紐帶。傳輸線的分布參數(shù)(單位長電感、電容、電阻、電導)是建立傳輸線模型所需的基本參數(shù)。電磁場理論在推導傳輸線的分布參數(shù)方面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
一對平行的圓截面導線所組成的傳輸線是雙導體傳輸線的經典例子。由于在導線內部和兩根導線之間的區(qū)域均有磁力線穿過,因此單位長度電感包括了內電感和外電感兩部分。高頻時,由于趨膚效應,電流幾乎都分布在導線表面很薄的一層區(qū)域內,磁力線幾乎都被排出導線,因此內電感可以忽略。在低頻時,電流幾乎在導線內均勻分布。此時,如果兩根導線之間的間距遠大于每根導線的半徑,則由于外電感遠大于內電感,也可以忽略內電感。然而,如果兩根導線之間的間距很近,內電感相對外電感的比重上升,其影響或許不能忽視。
對于內電感的計算,“電磁場”課程上一般講解了兩種結構:一是無限長的單根圓截面直導線,二是同軸電纜[1-3]。針對前者,得出了單位長度內電感為μ0/8π的結論(這里假設導線的磁導率為真空磁導率μ0)。當計算如圖1所示的雙導體傳輸線的電感時。一般將其看成兩根無限長的單根圓截面直導線的內電感的和,即2×μ0/8π。然而,這樣處理實際上忽略了兩根導線之間的相互影響。圖1中導線2產生的磁力線也會從導線1內部穿過,反之亦然。這部分磁力線對內電感也有貢獻。
本文的目的是推導內電感的精確表達式。為了簡化問題的復雜性,本文假設電流在導線內部是均勻分布的。因此,本文的推導是在靜態(tài)場近似下得出的,其結論的適用范圍局限在頻率較低、趨膚效應可以忽略的情況。本文的推導可以作為“電磁場”課程內電感教學的一個擴展性的例題。
圖1 圓截面平行雙導體傳輸線示意圖
磁場能量Wm的計算有多種方法[1-4]。第一種是能量密度法式中,wm為磁場能量密度,V為磁場分布的所有空間。該方法需要先求磁場分布。
第二種方法是磁位—電流法,即
式中,A為矢量磁位,J為傳導電流密度,V為電流分布的所有區(qū)域。
第三種方法就是通過磁鏈或電感與電流來表示磁場能量:
式中,ψ為磁鏈,L為電感,I為電流。
在本文中,方法三被“逆向”應用,即先通過方法二得出磁場能量,進而由磁場能量來得出電感。
如圖2所示,兩根圓形橫截面的平行導線,水平放置,半徑分別為R1和R2,兩根導線的中軸線之間的距離為2a。直角坐標系的原點O位于兩根導線圓心連線的中點,其x軸水平向右,y軸豎直向上,z軸垂直紙面向外。導線1和2均帶電流I,電流方向分別為-z和z方向。導線1內場點P到導線2中心線的距離記為ρp,到導線1的中心線的距離記為ρ1。導線2內場點Q到導線1中心線距離記為ρq,到導線2的中心線的距離記為ρ2。
圖2 平行雙導體傳輸線的橫截面及坐標系示意圖
假設導線為無限長,因此矢量磁位A在空間上只與x,y坐標有關,與z坐標無關,且方向沿z軸,即有
令矢量磁位的參考點為坐標原點,即Az(0,0)=0。
其中,等式右邊的積分面積SP指由兩條直線(分別過點P和坐標原點O,且沿z軸方向)為邊界的帶狀區(qū)域在單位長度上的面積。
記導線1中的電流產生的磁場為B1,則
上式中,區(qū)間[R1,a]上的積分對應導線外部區(qū)域,區(qū)間[ρ1,R1]上的積分對應導線內部區(qū)域。記導線2中的電流產生的磁場為B2,則
那么,由式(4)式(5)和式(6)可得
同理可得,導線2內場點Q處的矢量磁位為
該傳輸線單位長度的空間上存儲的磁場能量可表示為
式中,S1指導線1的橫截面,S2指導線2的橫截面。對上式的第一項進行展開
考慮到積分恒等式[5]:
式(10)可簡化為
同理可得
由式(9)、式(12)和式(13)可得
由式(2)和式(14)可得
可將上式分解為內電感Li和外電感Le兩部分,即 L=Li+Le。
外電感的計算過程如下。由于外磁鏈全部從導線外部區(qū)域,即-(a-R1)<x<(a-R2)區(qū)域上穿過,此區(qū)域上的磁感應強度
因此,外磁鏈
故外電感:
由式(15)式(17)有
正如前文所述,如果我們簡單地用單根圓直導線的單位長度電感為μ0/(8π)來計算,總的單位長度內自感可為2×μ0/(8π)=μ0/(4π),這種方式得出的內電感與式(18)給出的內電感的誤差為
實際若滿足a>>R1,R2,該誤差通??珊雎?。
針對平行圓形橫截面導線組成的傳輸線,本文推導了其矢量磁位的空間分布表達式,進而推導了單位長度磁場能量的表達式,并由此得出了單位長度電感(含內電感和外電感)的表達式。結果表明,內電感并不直接等于單根導線內電感的兩倍,而是比之略大。當然,這種差別在導線間距遠大于導線半徑的情況下是可以忽略的。
[1]倪光正.工程電磁場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馮慈璋,馬西奎.工程電磁場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澤忠,全玉生,盧斌先.工程電磁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4]雷銀照.電磁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金玉明.實用積分表[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