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平
荒地已經(jīng)很難尋覓,村莊似乎也在一天天地消失。
先說村莊。我老家所在的那個地方,原先是一片汪洋,成陸是六七百年前的事情。我所在的那個村子,叫朱家疃,與之并列的還有陳家疃、戚家疃、東瓜蔞疃和西瓜蔞疃。在每一個村子的旁邊,都有一片荒地,分別在疃名后加一個灘,比如朱家疃灘,余類推。
再說荒地。那時,這些荒地,是村子里的孩子們的樂園,其樂趣,大抵如百草園之于魯迅。窮人家的孩子,不能到地里干活,放牛放羊便成了力所能及、責無旁貸的事情。而這種事,自然離不開只能長草、不能種莊稼的這些大體連片的荒地了。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讓牛羊自己覓食,然后三個一群、五個一堆地做自己喜歡的游戲,走五馬、砌房子。天熱的時候,常常在玩膩之后,裸身在泥坑里打個滾,然后只留下眼珠是白的,互相追逐。
可是,到了“學大寨”的那個年月,這片樂園就開始萎縮,漸至消失。既然在陡峭的山坡上可以人造梯田,平原地帶的荒地,被開墾平整成能長莊稼的農(nóng)田,似乎成了情理中的事兒。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荒地除了留下埋葬逝者的公墓,已經(jīng)都被種上了莊稼。
與荒地的消失幾乎是同步萎縮,村莊被規(guī)劃上了“農(nóng)莊”,誰家砌房子,一律被安排成縱向或橫向的帶狀,只許拆,不許在“農(nóng)莊”之外有規(guī)劃外的建設。久而久之,原來疃也好,張家墩子(張士誠所在的那個村子)李家舍,便從新版的地圖上徹底絕跡。
村莊和荒地一起消失,有天然的淵源。村莊不是如周莊那樣的小鎮(zhèn),它是真正的農(nóng)家的聚居地,包括“富農(nóng)”和“貧農(nóng)”。村莊里九成以上的房子,都是泥墻草頂。每有人家砌房子,便請來年輕力壯的鄰里鄉(xiāng)親“友情贊助”,幫著從荒地里擔來土坯,壘成厚厚的土墻,然后架上骨架,最后用稻草封頂,便可遮風擋雨。如果不遇上災害性的天氣,倒真是寒暖夏涼。我在去過周莊、同里、宏村之后,曾經(jīng)忽發(fā)奇想:如果在哪里保存一個完整的泥墻草頂?shù)拇迓?,其觀賞意義和歷史價值,或許不容置疑。
可是,哪里還有這樣的村莊?
豈獨村莊,就是類似周莊的小集鎮(zhèn),都岌岌可危。村改鎮(zhèn),鎮(zhèn)改城,城改大。在城里留一片空地,植些花草樹木,病懨懨的,叫做城市之肺。就叫它肺吧,這種殘缺之肺、移植之肺,你能指望它提供多大的生命活力?
荒地不僅是村莊的肺,還是村莊的基礎和骨架。當所有的荒地消失,村莊便厄運難逃。當村莊消失,當大片的荒地和村莊被代之以鋼筋水泥的構(gòu)建,城市便失去了植被的烘托和保衛(wèi)。這樣的城市,還有多少詩意和魅力?
【瑩瑩薦自《江蘇環(huán)境》2015年第5期/童 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