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璐琪
摘要:本文通過對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的代表作之一《碧海藍天》的鏡頭語言進行分析,結(jié)合導演的生平,解讀這位法國著名導演在其電影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追求純凈、忠誠的理念。
關鍵詞:碧海藍天;呂克·貝松;法國電影
好的電影別致的魅力在于一次次地觀看同一部影片后獲得的感知都會不斷吸收新鮮的內(nèi)容,直到那些飽滿的、多樣的情緒在記憶里留下刻痕。誠然這樣的影片也并不多,而呂克·貝松的大多數(shù)電影,專注在邊緣化人物的身上表達愛與人性,通過自我精神世界與復雜的外在世界相隔絕的形象表達了作者本身灌注在作品里的個人情節(jié),恰是值得回味多次之后會心一笑或是暢快地流一次眼淚的。
呂克·貝松在筆者印象里是個另類的存在,商業(yè)和藝術的標簽在他身上沒有明確的判定,法式文藝片的浪漫,好萊塢商業(yè)片的血脈噴張,一邊受著“一味模仿好萊塢”的詬病,又一邊被受眾們熱愛追捧??梢悦鞔_的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導演對愛的追求熾烈又單純,“為摯愛而死去”似乎是呂克·貝松的影片一以貫之的核心。殘忍,但是純真。
安德烈·巴贊曾提出拍電影的重點在于成為影片的作者而非制作,“作者電影”即是在選材、劇本創(chuàng)作和種種環(huán)節(jié)上充滿導演個人印記,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jié)合,充滿個人化色彩的作品。在此不得不提到《碧海藍天》這部影片,多數(shù)了解呂克·貝松其人生經(jīng)歷的人不難看出該片濃重的傳記意味。影片中三個主人公各自內(nèi)心世界的純凈追求,對應著導演本人成長經(jīng)歷里重要的訴求。
一、鏡頭語言里暗藏的情感天平
影片片頭的黑白色調(diào)里,祥和的大海,爭鬧的孩子,慈祥的神父愜意如溫暖的午后,長輩呢喃細語講述兒時的國王。魚群和海豚第一次和Jacques同時出現(xiàn)在畫面里,深海與海豚,奠定了貫穿影片的意象,故事隨之進入正片,便是一片晃眼的藍。色彩的轉(zhuǎn)變在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資源中無疑是特別且頗具視覺吸引力的。
Jacques和Johana的相遇相戀到末了投身海底完成生命歷程的深潛導演在剪切和編排上帶著強烈的心理暗示。相遇時Johana被Jacques吸引,而初次見面的Jacques卻并未注意到默默注視他的Johana,鏡頭延伸到冰雪覆蓋的湖面,水的重要性似乎超過身邊的一切。導演在此暗示了兩人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注定不平等。
Johana身上的特殊氣息令Jacques想到了離去的母親,思念情結(jié)的推動兩人開始相戀,有言論說海洋代表離去的父親,Johana代表離去的母親,Jacques一開始就在做一道無可奈何的選擇題。然而筆者看來海洋所代表的并非是父親的離去,而是Jacques本身的自我價值。博士在解釋Jacques為何能成為如此優(yōu)異的潛水者時說他渾身的血液在潛水時就會都供給大腦,這是人類幾乎無法做到的,這里似乎暗示了主人公與這個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他的歸屬只能是大海已經(jīng)得以遇見。
接下來的鏡頭里,潛水的Jacques和海豚下潛躍起的場面采用了快速反復剪切的方式,暗示主人公本身就該是一條海豚,家庭和愛情短暫的充實無法滿足主人公內(nèi)心真實的向往。
主人公和Johana分開后的短暫悲傷也在下潛時得以溶解,深海,甚至是美人魚的構(gòu)想瞬間填滿了Jacques的大腦,此時主人公內(nèi)心的情感天平徹底傾斜,深海無疑是他真正的歸宿。
影片結(jié)尾是筆者奉為至美經(jīng)典的一幕,呂克·貝松導演扎實的畫面想象力和情感暗示在這一幕中爆發(fā)得壯美又凄婉。最后下潛的Jacques伸手觸摸陰暗海底里的海豚,探照燈照著手拉潛水器繩索的主人公,畫面被切割成了明亮兩部分,世俗的繩索和愛人的希冀握在主人公手里,生命的歸宿躲藏在海豚身處的深海中。最終主人公放開了繩索離開了透著湛藍光芒的一面,追隨著海豚投入無邊的深海。世俗之愛與生命歸屬,割舍得這么決斷,畫面卻唯美至斯。
二、導演人生痕跡的影射
導演本人出生于一個運動家庭,父母皆是水上運動達人,他稱自己年輕時的夢想是在潛水和研究海洋,可以陪幾只海豚暢游大海。非常符合法國人的想法,浪漫肆意,又一往情深,悲傷的是因為一次意外導演訣別了自己的這個夢想。影片中的Jacques就像是導演自身,那個沉入深海,松開了愛情的繩索以生命追求深藍的人像是導演一場莊重的告別,為曾經(jīng)的夢想,為那段夢想里本該付出的無怨無悔。似乎Jacques如果不是這樣的結(jié)局,這場夢想只是一個虛妄的過去,沒有歸屬,只能漂在海上到不了岸??墒乾F(xiàn)實里的作者,畢竟是踏在岸上的人。
這是一段多么適合藍色的故事,色彩學上說藍色代表憂郁、豁達、清冷和永恒。Jacques有一個摯愛他的Johana,但是他最愛的永遠是那片海,他甚至躺在病床上想象天花板是海水,游來游去的海豚才是他的家人,Johana是個可憐的女人,她的愛本因獲得更愛她的男人,可是她的全部都給了這個奔赴大海,影片最后,Johana對Jacques說:“Go,go and see,my love”這一場訣別的愛,那一片無悔的藍,呂克·貝松傳遞的人世情愛和心靈歸屬的雙重情懷在這里唯美又悲痛地結(jié)束了對童年夢想的挽歌。這是屬于法國人的詩意,扼腕嘆息時又深感合該如此的成全。
三、身為電影人的訴求
筆者看完《碧海藍天》后想到一個故事,印度尼西亞有一座奇跡的婆羅浮屠,據(jù)說建造了七十五年,古時候的風景尚未凋零,這座七層的浮屠有個很符合宗教學說意味,每上一層臺階就越平緩,當達到頂層的時候,陽光萬里,一眼萬年。象征人的修行,在堅持了很多個日月之后,都會越發(fā)祥和豁達。我自認遠沒到能體會其中意味的地步,但是能想見當年那一塊塊切割打磨的石塊壘砌出來時背后堪稱殘忍的辛酸。優(yōu)秀電影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孤獨,也有屬于自己的修行,浮屠建成時古王朝的奢華光鮮就像那些被受眾趨之若鶩追捧的商業(yè)電影,呂克·貝松說電影人在拍攝時因為各種因素必然會作出一些妥協(xié),但是在觸及準則時一定要堅持對電影的忠誠。恰是這份忠誠筆者覺得諸如一些模仿好萊塢的抨擊也不值一提了。
其實選擇《碧海藍天》僅僅是對呂克·貝松電影世界的管中窺豹,但是該片濃重的個人色彩和令普通人唏噓遺憾的故事或可探知導演在從事電影業(yè)之后對自己人生的一個注腳。這里又得提到呂克·貝松的人生經(jīng)歷,在十八歲之前的呂克·貝松從未接觸現(xiàn)代都市的華麗和多元,所以在《殺手里昂》和《尼基塔》中那隔絕了現(xiàn)實都市的主人公也映射著導演自己的人生。呂克·貝松作品里的角色多數(shù)不具備復雜的人性,都為愛,為夢想,為守護而極致得過著自己的一生。縱使導演的其他作品多數(shù)伴隨著刺激的商業(yè)元素,但是罕見的純凈極致體現(xiàn)在了《碧海藍天》之中,兩個熱愛大愛超過生命乃至一切的男人,一個為成全愛而孤寂落淚的的女人,一段夢想的釋懷,結(jié)束后,岸上的人在現(xiàn)代都市世界里品味著生命的脈搏。
【參考文獻】
[1]王芳.試探呂克·貝松電影的主題和藝術特點[D].上海戲劇學院.2008
[2]郭炫宏.生命最初的感動——《碧海藍天》的人性分析[J].電影評介,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