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婧
摘要: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話題,在當今,追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等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很多人卻在逐漸淡忘了中國特色設計。本文從分析全球化和中國特色設計兩者的關系入手,以此論證中國特色設計與全球化是合二為一的,追求中國特色設計并不意味著拒絕全球化,而在全球化的同時需要將中國文化的精神元素運用到中國特色設計之中,將中國文化的精髓推向世界。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特色;精神元素
“經濟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政治現象”。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話題,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和信息等流動量的遞增使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當然這不僅表現在經濟和信息領域,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流動也在不斷滲透到世界各地人們的意識中。電腦技術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不同膚色的人們聯系在一起,相同的技術、相同的材料、類似的審美需求,以及國際化的市場,使得我們設計手段突飛猛進,經濟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中國特色。正如曾經某些學者曾用“地球村”來形容這種全球化現象,比如,世界各國千篇一律的建筑風格,不同民族人民大同小異的服裝樣式,甚至是家裝風格也爭先恐后的國際化······全世界的人民都吃漢堡包,孩子們對肯德基快餐的了解甚至多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全世界一樣的高樓大廈霸占了整個城市,我們甚至已經找不出北京、紐約與東京有什么區(qū)別。這些都不僅僅是人類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轉變那么簡單,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反思,我們的中國特色設計在哪里?
中國藝術自八五新潮美術運動以來,在中國集中的展出各種西方流派,尤其是各種現代主義的藝術作品。中國人面對西方如此龐大的藝術思維與方式,使得長期因閉關鎖國而受禁錮的視覺與思維經歷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極為復雜的糾結,例如上一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的“破四舊”運動,便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初期,打著以破除“毒害中國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為口號,為了迎接新的社會主義思潮,以極端的方式對中國上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無數瑰寶造成了不可修復的極大沖擊。其實,全球化和中國特色設計兩者并不矛盾。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設計仍然具有不退色的魅力和任何文化都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潛力。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血液之中,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積累中所沉淀下來的產物,并不會因為外來文化涉入的因素而受到根本性的沖擊,每一個民族文化和國家也都是如此。例如,大家都知道JAPAN是日本的意思,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單詞另有漆器之含義,雖然漆器是屬于中國的偉大發(fā)明,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傳入日本,因其地理環(huán)境的相似,以及天然漆類的品種豐富,在日本結合當地的本土文化,以金、銀為裝飾花紋,并結合日本的傳統(tǒng)圖案紋樣,在日本得到了傳承與發(fā)揚,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漆器文化,成為了日本的象征物,并受到廣大中國人民的喜愛。由此可見,每種文化都是部分的吸取其他文化的精華,并結合自己本土的文化,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新文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特色與全球文化的關系,如何弘揚中國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中國特色設計。
客觀的看來,全球化的確對中國特色設計的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為中國特色設計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先進的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為中國特色設計奠定了基礎,而全球網絡的互聯又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從而激活了中國特色設計的活力。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存在各種文化不斷融合并共同發(fā)展的現象,例如十七世紀初,在歐洲產生并盛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便是繼承與融合了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風格基礎之上,追求一種新的浮夸的、氣質恢宏且富麗堂皇的藝術表現,盡管曾被當時的社會批評家們認為是對文藝復興的貶低,但現在巴洛克風格已經普遍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形式。再如中國鴉片戰(zhàn)爭前期的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盲目的排除外來文化,致使中國與世界相隔絕,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fā)展,使得中國慢慢與世界脫軌,嚴重阻礙了中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與文化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如果因為害怕外來文化的融合而閉關鎖國,那么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將會極大落后。因此,中國設計的發(fā)展無論是繼續(xù)先前傳統(tǒng)的漸進,還是全盤西化的發(fā)展都是不行的。我們需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注重多樣性、民族性的發(fā)展。當然,中國特色設計并不是靜態(tài)的,它所蘊含得科學技術、文化理論、美學觀念等因素始終都處于發(fā)展變化中。因此,中國特色設計可包含兩點:一是歷史中的中國特色,也可稱之為民族性,二是創(chuàng)造中的中國特色,也可稱之為時代性。而設計中的民族性更多的是體現在具有創(chuàng)造性內容的民族文化之中,而不是體現于歷史中固有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正如田自秉所說:“時代性是由民族性來體現,而民族性則是時代性的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看,時代性是藝術的內容,而民族性則是它的形式?!币虼?,民族性是中國特色設計的與時俱進,在時代性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完成,中國歷史文化給我們的民族性設計提供了典范,但我們又必須超越歷史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民族性與時代性又是統(tǒng)一的。
作為一名設計師,在設計中迎合國際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具有時代性的中國特色設計。在全球經濟時代背景下,在設計面臨國際市場時,我們更需要將中國特色推向世界,使之成為世界文化中的寶貴財富。當然,每一個地域都有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文化特色、生活習慣等等,因而,不可能同一類型的設計就能滿足所有地域的需求,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與需求做中國特色設計,也可以說是入鄉(xiāng)隨俗,這是每一個設計師都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例如可口可樂飲料,之所以能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這與它的包裝設計是分不開的。在中國,我們提到可口可樂,可能首先會想到到它那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紅色,紅色在中國代表中喜慶、吉祥,屬于我們中國典型傳統(tǒng)之色,在中國的每個地區(qū)都會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如果把紅色包裝的可樂拿到中東去銷售,恐怕會讓很多消費者無法接受,這是因為這個地區(qū)的人們長期生活在沙漠之中,渴望擁有綠色的草原,因此在這一地區(qū)可口可樂的包裝也就成為了綠色??山梃b的還有中國的元祖企業(yè),元祖食品在臺灣的包裝多采用白色或黃色以滿足消費者對高雅氣質的追求,而在上海則多采用中國傳統(tǒng)色彩——紅色,為設計基調,這不僅是因為上海人對傳統(tǒng)色調的喜愛,也是因為在上海人的眼里,白色和黃色是辦喪事時用的色彩。由此可見,全球化并不是單一的文化形式,它需要研究該地區(qū)特有的生活習慣、文化特色與審美心理等,是一種多元化的民族設計。因此,中國特色設計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將中國傳統(tǒng)元素進行堆砌或羅列,而是將中國特色的精神元素進行提取,結合不同地區(qū)人們的傳統(tǒng)文化與審美心理,將其更準確的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使中國特色文化內涵更加具有現代文化特征,同時使中國特色設計在全球化設計中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全球化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迎接挑戰(zhàn)的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去看待和處理全球化與民族特色兩者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設計的民族性與全球化是合二而一的,追求中國特色設計并不意味著拒絕全球化,而全球化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發(fā)展中國特色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推向世界,使其在世界的歷史舞臺上發(fā)揮其特有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孫明哲.關于當前反全球化運動的幾點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4:44-44
[2]鮑志芳.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2-16
[3]石磷硤.服裝畫風格探索--服裝畫的民族化與現代化的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2:106-107
[4]喻仲文.論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設計藝術[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3:98-102
[5]趙云偉.文化全球化與當代城市文化特色淺論[J].規(guī)劃師,2002.2:8~12
[6]郭水蘭.略論民族——國家化與全球化的對立和統(tǒng)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