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輝 肖民輝
關鍵詞:尿路感染;中西醫(yī)結合;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5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6-0049-02
頑固性尿路感染是一種臨床常見多發(fā)病,是指尿路內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癥,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尿頻、尿急、尿痛、腰酸痛、乏力等?;颊咄纯嗖豢?,病程長,臨床上較難治愈。筆者自2012年—2014年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尿路感染2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參照第14版《實用內科學》診斷標準[1]:正規(guī)清潔中段尿細菌定量培養(yǎng),菌落數(shù)105 /mL,2 d內應重復培養(yǎng)1次。參考清潔離心中段尿沉渣檢查,白細胞>10 /HP,或有尿路感染癥狀者可以確診。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患者,按照隨機化原則,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26例,男6例,女20例,年齡30~70歲;對照組24例,男6例,女18例,年齡32~72歲;2組病例中全部具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痛、腰酸痛、乏力等典型癥狀,尿中白細胞滿視野,尿培養(yǎng)50例陽性。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發(fā)病程度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頑固性尿路感染分為急性發(fā)作期及非急性發(fā)作期[4],急性發(fā)作期給予頭孢曲松鈉1 g靜脈滴注治療,非急性發(fā)作期給予口服左氧氟沙星膠囊0.5 g,每日3次;抗感染治療。
2.2治療組急性發(fā)作期: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以清熱利濕為法[2],藥用:連翹50 g,膽草、黃柏各15 g,甘草10 g,瞿麥15 g,忍冬藤20 g,方中重用連翹以清熱解毒、透邪瀉火,通利五淋;膽草、黃柏清熱燥濕瀉火;瞿麥、車前子清濕熱,利水通淋;忍冬藤清熱解毒;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之功效。
非急性發(fā)作期:不用西藥,多以虛證為主[2],屬腎陰不足,腎氣不足、與勞淋頗相似,此時正氣已傷,屬濕熱未盡虛實兼夾證,治療上應以扶正祛邪,虛實兼顧為法,藥用:生地30 g,龜板20 g,知母、車前草、瞿麥、半枝蓮、黃柏各15 g,甘草10 g,方中重用生地、龜板以滋陰益胃清熱;知母滋陰降火;車前草、瞿麥清濕熱,利水通淋;半枝蓮清熱解毒,黃柏清熱燥濕瀉之;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滋陰益胃,清熱利濕之功效。腎氣不足型 以益氣補腎為主,佐以化濁祛邪,藥用:枸杞子20 g,熟地10 g,黨參25 g,黃芪、當歸各20 g,車前子25 g,通草15 g。方中用枸杞子、熟地以滋陰補腎;黨參、黃芪補氣養(yǎng)血;當歸補血化瘀;車前子、通草清熱利濕。諸藥合用,具有益氣補腎,化瘀利濕之功效。
3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3]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尿常規(guī)檢查2次恢復正常,尿菌陰性;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尿常規(guī)正?;蚪咏?,尿菌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尿常規(guī)顯著改善,尿培養(yǎng)偶有陽性;無效:癥狀及尿檢改善不明顯,尿菌定量檢查仍陽性。
3.2治療結果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4病案舉例
楊某,女,43歲,2014年8月就診。該患者小便頻數(shù),點滴難下,尿色黃赤,灼熱刺痛,伴惡寒發(fā)熱,惡心,腰酸乏力,便秘,苔黃微膩,脈濡數(shù)。既往無特殊疾病記載,查尿蛋白(±),白細胞滿視野,紅細胞2~3,上皮細胞3~5,尿培養(yǎng)陽性。診斷:西醫(yī)診斷:尿路感染;中醫(yī)診斷:淋證(濕熱熾盛型)。治法:清熱利濕通淋。予西藥:左氧氟沙星膠囊0.5 g,每日3次;中藥處方:連翹50 g,膽草20 g,甘草15 g,黃柏10 g,瞿麥15 g,忍冬藤30 g,車前子15 g,竹茹10 g,白茅根20 g,炙大黃5 g,大、小薊各10 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至第10劑時患者癥狀明顯好轉,查尿蛋白(-)白細胞8~12 /HPF,紅細胞0~1 /HPF,尿培養(yǎng)陰性,20劑后患者無不適之感,復查尿常規(guī)正常,舌質變淡紅苔薄,脈濡,屬臨床治愈。
5小結
頑固性尿路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細菌感染引起[4]。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感染的途徑是從尿道、膀胱,輸尿管而上達腎臟。多見于女性,病情有急性、慢性或慢性反復急性發(fā)作。頑固性尿路感染的急性發(fā)作階段,與熱淋頗相似,屬濕熱壅滯下焦之證,急則治其標,重點在清熱利濕,緩解尿路刺激癥狀。
非急性發(fā)作期,多以虛證為主,屬腎陰不足,腎氣不足與勞淋頗相似,此時正氣已傷,屬濕熱未盡虛實兼夾證,治療上應以扶正祛邪,虛實兼顧為法,標本同治,這種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是提高慢性反復發(fā)作的頑固性尿路感染治療效果的重要途徑。此外,根據中醫(y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亦可酌加活血化瘀藥:桃仁、紅花、劉寄奴等每收良效,因活血化瘀藥可改善損壞部位的氣血流通,使有效藥物達到病所,也是提高療效的措施之一,若在治療過程中,對脾胃虛弱并大量使用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之苦寒藥者,應注意調理脾胃,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入健脾和胃之藥,如厚樸、麥芽、山楂、茯苓、白術等。另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尿路感染還有增效減毒,截斷病勢,改善預后及減少西藥副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王 琦,秦國政.王琦男科學[M].2版.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669.
[3]吳孟超.新編外科臨床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9.
[4]明·張介賓.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