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璧耀
“盤纏”,現(xiàn)代人叫“路費”,雖屬名詞,但其構(gòu)成要素卻是動詞性的“盤”和“纏”。路費為何既要盤又要纏呢?這就得從我國古代的貨幣談起了。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主要是紙幣,俗稱鈔票,分量輕,攜帶方便,有時出門帶張銀聯(lián)卡,連鈔票都省了。而古代的貨幣,主要是方孔圓形的銅錢,分量較重,古人為方便攜帶,常在孔里穿上繩子,把它盤起來纏在身上,這就是后人稱路費為“盤纏”的原因。成語“腰纏萬貫”(一貫為一千枚銅錢)就是形容隨身攜帶的錢財之多,其中很形象地用了“纏”這個字。盡管如今我們不再把隨身攜帶的錢纏在身上了,但用“盤纏”表示路費的意思,還是沿用了下來,只是如今人們已不太清楚其由來了。
我國古代的貨幣制度,按《管子·國蓄》所說,秦以前是三幣制,即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即刀幣和布幣,布是镈的同音假借,由小農(nóng)具演變而來,也有因形似鏟而稱鏟幣的)為下幣;秦兼并六國之后,按《史記·平準書》所說變?yōu)槎胖疲匆渣S金為上幣(以鎰為名),以半兩銅錢為下幣(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珠玉已“不為幣”了。
秦漢后銅錢成為市面上流通的主要錢幣,“盤纏”所指的路費,是針對銅錢說的。但除了銅錢之外,還曾有過鐵錢、金錢和銀錢。
據(jù)《后漢書·公孫述傳》所載,在王莽新朝走向滅亡和東漢王朝建立之前有過一段混亂時期,當時自稱蜀王的四川割據(jù)政權(quán)公孫述,曾廢銅錢,置鐵官錢。這是有文獻記載的關(guān)于鐵錢的最早記錄。晉皇甫謐《高士傳》也記有東漢郭泰的“鐵錢也,故以二當一”的說法,則東漢也有過鐵錢,其價值是銅錢的一半。
金錢和銀錢的記載相對較晚?!赌鲜贰紊鋫鳌份d,有一個叫宋季雅的罷職官員,在呂家附近以一千一百萬高價買了住宅。他在呂家兒子出生時前去祝賀,禮單上寫賀禮“錢一千”。看門的嫌少不去通報,后來打開禮盒才知這一千錢是金錢。這是關(guān)于金錢的最早記載。然從1980年成陽塬下曾出土漢代“金五銖”的考古報道看,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有方孔圓形的金錢了。至于銀錢,據(jù)《北齊書·王昕傳》中“散銀錢”的記載,在南北朝時也已經(jīng)有了。
唐宋以后,有關(guān)金銀錢的記載就比較多了。如《舊唐書·玄宗本紀》載先天二年“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令左右于樓下撒金銀錢”;《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中又有玄宗天寶十載時“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的記載。而《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書,也對宋時京城民間結(jié)婚時散擲金錢的“撒帳”習俗以及小孩過滿月送金銀錢“添盆”的習俗等多有記載。金銀錢原來是流行于上層社會的,到了宋朝,在民間也變得很流行了。
但金銀錢主要是用于饋贈,一般不用于日常消費。在古代,市面上流通的主要還是銅錢。銅錢和現(xiàn)在紙幣相比要重多了。一般來說,一枚銅錢的重量大約4克左右,一貫差不多就有8斤重?!缎咽篮阊浴酚衅≌f叫《15貫戲言成巧禍》,寫一個名叫劉君薦的人接受了丈人資助的15貫錢,他是“馱了錢一徑出門”的。這“馱”就是用肩背負載。錢少可以盤起來纏在身上,多了就難以又盤又纏,只能馱了,因為15貫差不多有120斤重。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稱路費為“盤纏”,其實也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而已,就像成語“腰纏萬貫”,萬貫銅錢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纏在腰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