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偉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整合的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綜合應用能力、思想觀念和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學科。但在“應試”這一觀念的束縛下,語文教學卻偏離了這一方向,以單純的應付考試為主,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多獲得的是一些機械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能力不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多關心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構(gòu)建語文知識,學會應用,以語文來作為提升自我的工具,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真正達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結(jié)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來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人本意識,尊重并關心學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往往會忽視了教學的根本目的,而從“我”的角度去思考教學,于是,教學中也就容易把學生作為客體來看待,忽視對學生的尊重和關心,而著眼于知識的傳授。其實,語文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課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只有樹立人本思想,以學生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讓學生喜歡語文,主動的進入語文學習狀態(tài),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會主動學習,為語文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首先,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在課堂中根據(jù)學生的需要提問、引導、組織學生展開活動。如閱讀中,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多以問題而引導他們把握文本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內(nèi)涵進行探究。尤其要把教師的“有色眼鏡”摘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其次,關心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的生活。高中學生更注重和教師在情感上形成互動,故而在語文教學之余,要注重多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才能讓學生“聽師言、信師道”。尤其是在課外輔導的過程中,更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而在習慣和方法上給予指導,讓學生能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更好地獲得語文知識的構(gòu)建,幫助其建立學習自信,主動參與學習。
二、以知識為基礎,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并不是形而上的東西,而是基于知識的人文思想的構(gòu)建體系。正如馬克思所言, “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人文思想的構(gòu)建,語文知識是基礎。但從高中語文教學是實踐來看,大多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還是較為傳統(tǒng),學生在學習中多是作為接受知識的客體存在,主動性不強。故而在語文教學中還需加強課堂模式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注重轉(zhuǎn)變“灌輸”方式,結(jié)合教學實際而以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以小說閱讀教學為例,對于人物形象,如果以教師講授來讓學生識記住人物特點,學生的印象不夠深刻,在分析人物時語言也較為干癟。而教學中如能以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主動分析、總結(jié),教師再引導學生表演、體會,其體驗更豐富。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教學中對羅密歐和朱麗葉傾訴真情的臺詞的理解,先引導學生找到臺詞,然后角色表演,然后再討論其中包含的情感,如“明的天使……駕著白云緩緩地馳過了天空一樣”一句,把朱麗葉比喻為天使,寫其美麗,表現(xiàn)羅密歐的傾慕之情。如此,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意蘊。當然,在引導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及時進行指導。如在《雷雨》中對魯侍萍形象的分析,如其倔強,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找到面其對周樸園含血帶淚地控訴三十年的悲慘遭遇的劇情,然后再交流,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jié)。
三、著眼學生發(fā)展,提高其應用能力
從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來看,應用較少,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的是如何讓學生通過書面練習而提高其應試能力,而對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關注不夠。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人本思想,而人本思想和生活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人本思想不能脫離了生活而孤立存在,相反只有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和體驗,結(jié)合生活而用知識來審視自身,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讓學生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應用,要注重從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拓寬學生的認知面。如在《拿來主義》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對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觀點的批判的基礎上,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存在“拿來主義”,如最簡單的例子抄襲作業(yè)。相應的,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機械地“拿來”,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后可采用讀后感的方式引導學生圍繞生活而寫些感悟。同時,要以語文知識為工具,引導學生應用知識來審視自己。高中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從學習中汲取自身發(fā)展的營養(yǎng),學會反思,學會發(fā)展,這樣才能讓語文素養(yǎng)獲得不斷的提升。如《燭之武退秦師》《諫太宗十思疏》等古文作品的學習中,更多的是要讓學生掌握交際中的對話技巧,那么,推廣到人際交往,學生在生活中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向別人提意見時是否擁有一定的技巧,這就需要在教學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身而進行反思,然后結(jié)合自身情況而思考相應的對策,如怎樣做到寬容別人,細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多看一些如《口才與演講》類的書籍。
語文課程是富有豐富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受“分數(shù)”所限,要能從學生這一主體來構(gòu)建語文教學,著眼于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尊重并關心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而自主地進入語文學習狀態(tài),能主動獲得語文知識構(gòu)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歸宿點,引導學生應用語文知識,以語文知識作為促進自己發(fā)展的工具。如此才能讓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整合起來,真正實現(xiàn)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