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曾鳳飛在福建土生土長,也是在福建成為設計師的。他有幾分孩子氣,如果畫他的人物速寫,他的顯著特征應該是他經典的笑容吧,記者與他說起這點時,他調侃著回答,還是產品賣得好,要不然我怎么會這么高興。他的氣質至少不屬于深沉或者憂郁的,做事情總有幾分輕松在里面。
正說著,曾鳳飛將自己襯衣領口唯一的那枚中式盤扣扣了起來,解釋說,這件襯衣扣上扣子就很正式,可以站在講臺上,去參加一些正式場合,平時也可以解開,這樣就很放松。這是一件黃色絲棉襯衫,立領,胸前圖騰紋樣源自蘇州采風時拍下的窗格圖案,下擺形狀取自圓形屋頂輪廓,除了前后兩片的連接以外,背后從肩部與袖子的連接點開始往下有一條縫制線,顯得修身又特別。
他是記者少見的不把作品束之高閣的設計師,而是非常直接地用服裝交流,完全打破神秘感,分享他設計的各個細節(jié),就像在分享一款他非常喜歡的游戲一樣。他向記者展示了辦公室掛著的兩件棉服,他用原型制圖與立體裁剪結合縫制,實現(xiàn)了棉服肩部的弧形設計,記憶絲面料讓棉服挺括無褶皺。他認為造型本身就是一種流行,當理解透人體與造型之間的關系之后,設計師會善于變通,以不變應萬變,制作出與個人審美相匹配的廓形。
他很愿意演示自己的產品??吹贸鰜?,也很享受。
幾乎任意一次約定的交談,福建閩南人都會在品茶中度過,曾鳳飛從廈門大老遠來到北京,也隨身帶著普洱茶,在他位于751的工作室,常年擺放著品茶茶具。朋友送他那盒普洱茶時,稱有幾十年歷史,他極其熟練地坐在茶桌前清洗茶具,將視為珍寶的普洱泡好,再用茶水潤洗茶杯,倒上茶。“這個茶至少有30年?!彼茌p易地分辨出茶的好壞。他一直駐扎在福建,先后在愛登堡品牌,圣達威品牌任首席設計師,近些年在廈門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福建的海浪從未離他太遠。
他說自己是被這兩個老板倒逼著做個人作品發(fā)布的,無論是愛登堡公司的董事長田啟明,還是圣達威公司的董事長章愛民都鼓勵他參加時裝周。他倒是樂在做產品,而且更加認同能夠被市場認可的設計師?!澳憧即髮W的時候你媽媽比你還揪心,她需要上班,需要操持家務,她每天早上出門可能沒有時間化妝,甚至不會想自己要穿多好。等忙得差不多了,才坐下來看看電視劇,這時候感覺多舒服啊。”看起來是曾鳳飛突然聊起了別的話題,其實是他在講述服裝產品與生活的關系。他說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去干些別的,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地僅僅關注自己的容貌,這才是生活的本質。設計師應該更加務實。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設計師應該去了解人們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愛登堡品牌董事長田啟明曾經對曾鳳飛啟發(fā)最大的地方。
作為紡織服裝集散地,福建晉江,泉州,石獅,云集了許多做服裝生意的人,靠此獲得財富的故事比比皆是,即使是入行不久的新手也有機會接到幾百萬出口訂單。在這樣的氛圍中去認識服裝,它可以很復雜,承載很多,也可以很簡單,就像柴米油鹽一樣普遍。
曾鳳飛更愿意接受服裝與生活的關系中更簡單的一面。“有人希望服裝去承載太多東西,社會有這個要求時,有的設計師愿意去接這個球,我不會去接。”這樣的觀念并不妨礙他對傳統(tǒng)與民族的純粹喜愛。
他喜歡宋朝的簡潔,他覺得唐朝開始復雜了,之后變得更加精致。他是金頂獎設計師,去年也參與APEC領導人服裝的設計制作,外界對他的認識也打著具有他個人特點的中式設計印象。
曾鳳飛的作品中有很多傳統(tǒng)與民族元素,今年他在海西時裝周上的作品發(fā)布,與旭化成合作的“壁藝”作品發(fā)布就源自他去年的敦煌之行。水紋、祥云、山水、飛天、圖騰以及漢服造型等,每一次運用都有打動到他的地方。他更多將傳統(tǒng)與民族元素中的精神提煉放大,并將其中的特點或放大或縮小。除了以文化展示為目的的設計外,他并不刻意去表達服裝中的文化,他認為消費者通過體驗服裝感受到文化,而不是用文化來感受服裝。
他認為服裝的本質就是讓人穿上舒適,帶來一種穿衣風格,并感受到形象的改變。無論靈感來源于哪,最終考驗設計師的依然是對美感的把握。
男人們出海捕魚,女人們在家里祈禱,她們相信媽祖會保佑捕魚者平安回家,即使如此,每個漁村幾乎每年都會有捕魚事故發(fā)生,這是漁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海上捕魚的漁民們,有時會在海上看到飄著的不明尸體,他們會將其運回來埋到海上,有時會看到不明尸骨,他們會將其運回來埋到山上,一次捕魚的海上生活常常歷時10天之久,在四面全是海的漁船上,漁民們迎著朝霞,披著晚霞,太陽的霞光往往鋪滿一大片海面,他們在無限寬闊的海景中等待著能探測到大片海魚。漁船上的探測器會出現(xiàn)更密的波紋時,可能是有大片海魚出現(xiàn),他們會用大小兩只船配合起來撒網捕魚。漁民是知足的,他們不會載過多的海魚回家,若是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家漁船被困,其他漁船無論運有多少海魚,都會義不容辭地前去救援。
海浪來襲時,漁船甚至會被立起來,像秋千一樣蕩來蕩去,船上的器具會跟著風浪往高處跳,曾鳳飛在10多歲時就看到過這樣的場景,船老大讓他緊緊抱住身邊的船舵,他親眼看著眼前煮飯的鍋跳起來再摔下去,掉進海里,他也親眼看見一個小孩子不小心站在漁船的纜線上,當緊急情況線要松開彈起時,小孩子也跟著被甩進海里,對那時的曾鳳飛而言,風浪來襲還伴隨著身體的不適與嘔吐,隨之也練就了頑強的毅力。其實也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愛拼才會贏”。后來做服裝幾十年再累他也不認為有多累。
海灘曾是曾鳳飛的畫板,他兒時常在海邊用樹枝畫畫,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比著電視里的《天仙配》描繪七仙女的形象,這一特別的愛好牽引著他去中央工藝美院進修,成為設計師。說到底,設計服裝,還是跟設計師的美學理念有關系。曾鳳飛給記者看手機里他采風時的圖片,記者看到他速寫的苗族服飾,海上船只的油畫作品,近期拍攝的海上風景,他那個樣子看起來做服裝尤顯得輕松快樂。那些海洋元素,水紋的處理,對弧線的敏感就在不經意間融入到作品的設計當中,他在設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
他說,從40,50后到如今的90,00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對國際化對民族性的理解都不相同,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設計師只能用也必須用不斷更新的個人認識注入到作品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骨子里會有更多哲學性的思考,但仍然需要將個人的精神與理念通過當下的元素去表達。作品設計出來,就成了歷史,人類社會幾千年走下來,從開始到現(xiàn)在,一直就有一個無形的尺子擺在這里,你的作品被人們打再高的分或者再低的分,你都要繼續(xù)前進。